快好知 kuaihz

李开复:做精神领袖 不再全心工作

CE: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隔绝的环境中修养,内心是比较容易平静的。但是当你回到北京继续秉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会不会有点困难?毕竟投资有时候是需要一点刻意和设计的,你原来的人生轨迹虽然不健康,但是很适合做这个事。你现在有没有感觉到一种撕裂感?

李开复:没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年纪比较大了;另外如果十年内你有70%的概率会死,还是很严重的警钟。70%是好好照顾自己的前提下,如果你自己乱过,可能就是99%了。我大概会用这个提醒自己。

我现在没有肿瘤了,这次回来恢复50%的工作,是医生和我的家人觉得可以的。大部分人不是像我可以这么幸运地选择工作几个小时,很多人会选择这个阶段全心投入工作,我们也看到姚贝娜的例子,导致复发率变高。我太太每天监督我,在微信上要求我把晚饭拍照片发给她。

另外,我跟团队有一个很好的默契和分工。过去的17个月里,我是不管事的,一个礼拜参加一天的视频会议,累了我的耳朵就不听了,他们也不期望我太多地参与。这给了团队很多机会,过去问我的问题都自己决定了,而且结果很好。所以,这17个月我们投了一亿多美金,项目成长非常快,有的都翻了好多倍。

但是团队还是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我回来大家就安心了。我会把我们公司的战略方向,创新工场为什么存在,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机构,每个人怎么样参与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等等,这些与大家分享。这是一个领导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投资案子最后我们会一起把关,大家会讨论投票,变成更民主的决策机制。

CE:你休息的这段时间,创投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如果说原来的温度是60度,现在突然到了100度。回过头来看这段沸腾的时间,有没有一些现象或公司超出你的想象?怎么看创新工场错失的机会?

李开复:2009年的时候,我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一些领域做了预测。回过头来看,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比如,当时预测Android会成为领跑者,而且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但是国内跟美国的Android使用方法会有所差别:不会是付费下载,会是一个升级模式,靠规模取胜再寻求变现。至于细分领域,先是工具式成长,然后是娱乐社交,以及所谓的O2O等等。但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美团会成为现在的规模,也没有预见到陌陌的上市,移动出行如此火爆,甚至滴滴和快的最后合并。

投资人就是比别人抢先一步发现巨大风口,尽早地找对人把钱投出去,这是当时我们做的。布局了豌豆夹、点心、友盟等,基本上都是移动互联网几个热门领域最先火起来的。但是我们没有做得足够完善,有些地方值得反思。

比如,是不是可以多投一点?毕竟后来有几个很棒的领域或公司没有进入。互联网金融没怎么投,智能硬件投得不多但是很准,O2O投得不错,但是不是最多的?另外,创新工场一开始都是孵化模式,在那个阶段是可以的,因为具备狼性特质的创业者也不多。但其实最终成功的人都是比较有独立意识、自信的创业者。所以,后来我们开始往这方面转,一直延续到今天。

所以,如果反思的话,确实当时有种种理由让我们错过了一些机会,这个都正常。我们投的项目别的VC错过了,他们投的我们错过了。各有各的专长,整个业态才会更好,创业者才会有更多选择。

CE:现在很大的机会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比如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创新工场会加大这块的投资比例吗?

李开复:我们的投资金额是有限的,如果需要砸进去3000万美金,我们是没有这种财力的。我们还是追求早期投资,投资金额大概是50万到1000万美金。过去,创新工场很懂互联网,但不是那么懂传统产业。所以,最近我们基金有一个帮助过很多传统企业大佬的合伙人加入,这会帮助我们弥补短板。

CE:这些年,创新工场提供给创业者的帮助或价值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开复:除了投资,我们的工作是最棒的创业者需要什么,尽量帮他提供。1.0版本的创新工场时代,很多创业者不知道境外架构是什么,最基础的会计、出纳、税务、财务、牌照和公关事务都要手把手教给他们。这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不少创业者是做产品和技术出身,这对他们有价值。但是别的VC也做了这些工作,因此附加值不见得是最高的。

我们做了150个早期投资,所以非常深度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说他们更需要知道股权分配的原则和比例,如果谁离职了该怎么处理;服务器放在哪里最便宜;如何获取流量等等。就算是很强大的狼性创业者,也不可能是与生俱来就知道这些事情的。更针对性地、比较深度地以不易复制的方式才能提供他们想要的服务。

那为什么不联合更多力量一起来做呢?所以我跟徐小平、蔡文胜联合做了群英会,一个公益创业培训计划。三家机构可以独立运营,但是一起比较符合硅谷的模式,更乐于分享和付出。相比之前,市场已经倒过来了,一个好的项目,现在已经变成投资人求创业者,请拿我们的钱吧。所以作为投资方,我们应该不断让自己变得值得被挑选。

CE:其实创投界也有不少公益培训组织,你们三个人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李开复:创业者通过参加群英会,会获得一种加持。在我看来,文胜了解草根,帮助过草根创业者。有人说赢得草根就赢得全中国,这个观点一定程度是有道理的;小平是一个特别有善心、很受欢迎的投资人,在某些领域也很厉害,比如说教育,谁能比他更厉害?创新工场是更偏分析思考型的,分析哪些领域会发展最快,哪些技术的前景是什么,中外合作的机会是什么等等,我们会深挖。一般天使都是单打独斗,我们真的是做到了系统化。

另外,投资人再厉害,毕竟还是投资人。真正动手做过一个上亿美元的公司才牛。我们三家都已经投过不少这样的公司。一个创业三年的公司,估值上亿美金,可能还没有上市,但是三年的经验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比投资人更有说服力的教练,他的指导和帮助是更接地气的。关于创业的实际问题,现在基本是85年的创业者指导88年的,88年指导91年的。这样就薪火传承下去了。

我们三个手上都有十几二十家很棒的上亿美元的公司,这50家左右的公司放在一起去指导另外50个人,这就很强大了。

CE:对于国内最火的是90后创业者,你怎么看?90后甚至95后创业者,该以什么心态和姿态站在舞台中央?

李开复:创新工场也投过一些90后的公司,他们大都比较成熟,相比五年前的85后,如今的90后可投性更高。这与整个环境相关,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有机会实习,在本科的时候就参与学校的项目,甚至提交自己做的APP参与创业。

五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观点是年轻人应该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毕业生不要立即创业,尤其是创办高科技的公司。当时我认为毕业生离创业有一定的距离,欠缺经验。但是当下的90后确实厉害,他们的崛起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所以,过去的五年是创业的黄金时代,一个是连续创业者出现,另外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登场。

当然,其中不乏有些年轻人会说一些比较狂妄的话,尤其是一个真正很强大的人,狂妄的可能性会比较高。但是22岁到27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确实有巨大的提升,这点我们必须承认。

CE: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应该是商界里第一个被称为青年人生导师的。你现在对导师这个角色怎么看?

李开复:我从来没有给自己冠(青年人生导师)这个名字。我一贯的态度是,希望长期做年轻人的朋友。前段时间,台湾的某个大佬跟我说,“李老师,你一定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公司……你怎么能不来呢?”尽管他是很有名的大佬,我还是回邮件给他的秘书,对不起,我现在只选择跟年轻人交流。这么多年我没有变的事情就是很享受跟年轻朋友一起交流,做他们的朋友。没有然后了,句点就在这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开复  李开复词条  全心  全心词条  领袖  领袖词条  不再  不再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