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巴菲特把他绝大部分资产捐出,交给盖茨基金会打理。这与他妻子的离世有莫大的关系。他说,他人生中的全部花费不会超过他财产的1%,剩下的99%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这些财富应该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
除了爱喝可口可乐,巴菲特传奇的经历里还有哪些精彩的瞬间?
1962年,巴菲特接触到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濒临关门的单一主业的纺织公司。54年后,2016年的伯克希尔,有61个子公司,47个少数股权,33万名雇员,2100亿美元收入,4000亿美元市值。而巴菲特直接管理的公司总部,还是只有25名员工。
巴菲特本人,86岁,仍是每天上班并阅读五、六个小时。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亿万富翁,而是一个万贯家财的普通人。
可是,谁又能定义什么叫做普通呢?
早上他开车需要5分钟的时间到办公室。对他来说,这是很美好的5分钟,他会路过一家麦当劳,坐在车里点一个麦满分汉堡。如果当天早上的股市上涨,他可能会点3.17美元的猪肉培根汉堡,里面还有芝士和鸡蛋。但如果市场不好,他就可能改吃这个,只需要花2.95美元。到了办公室,他会给自己倒上一大杯可乐,开始享受美味的早餐。
巴菲特的一天就是这样的开始,五十年如一日。“股神”的帽子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他来说,他只是非常享受参与数字的游戏。
“我现在就送你一辆车,任何你想要的颜色、款型,选好第二天就送到。但是有一个条件,这辆车将会是你人生中的唯一一辆车。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很爱惜这辆车,保养它,关心它。当然,你的人生可以拥有很多辆车,但却只有一具身体和一个大脑。它们现在运行的很好,但它们一辈子跟着你,你需要好好的爱惜它们。”
13岁填了第一份纳税申报表的孩子
巴菲特喜欢数字。
他充满好奇心,小时候,爱读书,读了很多的书。7岁的时候他看了一本书,叫做《a thousand ways to make a $1000》(挣1000美元的一千种方法)。他真的尝试了,挨家挨户,卖可乐、卖报纸、卖杂志、卖口香糖。他喜欢这个游戏,他喜欢做自己的老板,比如送报纸,他可以安排自己喜欢走的路线。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他骑着车递送500份报纸,一份报纸挣1便士,为了获得复利。他将这些获利换成其他的货品,再转手,大小“复利”就在他的心里了。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父亲是股票交易员。他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就失业了。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简单直接,“you know why you are doing, and what you are doing. That’s good enough.”(你只要知道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这就足够了。)父亲给了他很多的信任和信心。他爱他的父亲,或许也让他爱上了父亲所做的工作。
12岁的时候,巴菲特的父亲成为共和党议员,全家搬到了华盛顿。转学后,他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很差,并以捉弄老师为乐。当时学校老师的退休计划都持有AT&T的股票,为了跟老师对着干,他决定做空AT&T,于是他买了10手这只股票的空单,并且将持有做空的证明带到学校拿给老师看。招人讨厌的孩子老师自然不喜欢,但老师也得出一个结论:他懂股票。
正值青春期的巴菲特也同时面临了家里的困难,他的母亲患上了严重的头疼病,脾气变得异常糟糕,三个兄弟姐妹都很怕母亲。面对这样的境遇,巴菲特作出的决定是离家出走。他约上另外两个小伙伴,以在路边搭顺风车的方式就走起了。事情的结局是,他们最终被州警截住带回了家。巴菲特当时被警察吓坏了,但他的父亲却从没有因为这件事责备他。他对巴菲特说,“You know, 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你知道你应该能做得更好)。
就是这件事,巴菲特感觉让父亲失望了,这次他搞砸了。一直以来,他的父亲不会讲大道理或用各种说辞教导他,而是用实例显现出对儿子的信心。巴菲特回忆说,“我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出生时有他这样的一个父亲。”
16岁,巴菲特高中毕业。他并不想上大学,而是想直接去买卖股票,他感到在学校里收获不到他想要的。但终究他还是上了大学,他仅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学分毕业。他想尽快离开学校。
他申请了哈佛,然并卵。但被拒绝却成了他最大的幸运。在翻看哥伦比亚招生信息时,他注意到Graham(格雷厄姆)和Dodd(多德)在那里教书,他喜欢他们的书。于是他给Dodd写信,“Dodd教授,我原以为你们已经不在人世了,真没想到,你们竟然在这里教书呢。我非常想去上你们的课。”然后,他就这样被录取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巴菲特说,"It just shows. you never can tell."(它就这么发生了,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
开启投资生涯
16岁的他从一个股票散户走向了专业人士的道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并矢志不渝。第一条,永远不要赔钱(Never lose money)。第二原则,不要忘了第一条。
他毕业便开始了投资生涯。20岁的人,看起来像16岁,做事像12岁。巴菲特不善于交际,更不善于撩妹。他的人生有两次转折,第一次是从子宫降生,另一次则是遇见了他的太太Susie。
“She is the girl.” 那就是他的真命天女。
他曾经害怕公开讲话,这事儿让他想吐。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上了卡内基成功学的讲座班,学习公开演讲。这也改变了他这个人。所以你在巴菲特办公室看不到他在尼布拉斯加大学的毕业证,也看不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证,但是你却能看到他在墙上挂着卡内基学习班的证书。在上了学习班的第五周,他向妻子求婚了。
那一年他21岁。
保持耐心而获利
956年,巴菲特回到奥马哈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的亲戚和朋友说,不知道怎么打理家里的钱。他说他将不会再回到做股票交易员的工作,但如何他们愿意合伙做股票投资,他愿意尝试。于是在回到家乡的几个月后,他成立了第一个合伙企业。
接下去的六年里,他一个人建立起自己的合伙企业的品牌——专注于便宜的可交易证券,并且获利。1959年,查理芒格走进巴菲特的人生,两个小伙儿心心相惜。开始携手“跳着踢踏舞”工作。
巴菲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奥马哈。有人问为什么他要住在这里?他说,这是他出生的地方,这是他的家,这里的节奏、关系、社区、朋友都是家的一部分。做生意,要在一个熟悉、可靠和友好的地方。
巴菲特早期和父亲一样倾向于共和党,而妻子对自由的追求改变了他。他跟妻子参加民主党的活动、听演讲,包括让他备受激励的马丁路德的演讲。后来父亲去世后,他才真正地公开自己的政治立场。
投资这件事就像打棒球赛,在手挥舞球棒的面积里,有一个区域是得分区。在投资上,巴菲特管它叫做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发现了你的能力圈,然后就不用担心这个圈以外的事,只需要耐心地等待球落在这个圈里。
买下伯克希尔本也是这样的一个思维,然而总有意外。
伯克希尔被巴菲特视为一个“烟屁股”公司,它足够便宜,可等待机会,通过管理层回购股票获得套利。1962年,他开始购买这个公司的股票。终于有一次,管理层问他几个钱会买,巴菲特给的报价是11.50美元。几个月后,管理层的反馈回来了,11.375美元。 比他的报价低了一点。这让他很生气,他感觉被管理层糊弄了。他当时决定要买下更多的股票。1965年,他真的买到足够多,他控制了公司并换掉了管理层。在巴菲特后来的回忆中,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芒格说,巴菲特总是自我反省。他希望能区分正确和错误的决定,并在未来去避免错误,但选择买伯克希尔则却是一场意外。如果你在投资股票时有情绪,你将无法做好这门生意。你对于股票有各种情感,但股票却不会对你有情。
事实上,与伯克希尔的那次回购要约发生在巴菲特父亲去世后的第五天,这件事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正是这一系列的巧合的组成,才成就了伯克希尔的辉煌。
只要便宜,一个公司,再烂的行业,再差的管理层都可能接受。这正是过去的巴菲特。芒格改变了他。从“价格极低的普通公司”转而向“价格合理的伟大公司”的转变,这很重要。(From fair company at wonderful price to wonderful company with fair price.)。
当然,巴菲特后来在自己的投资哲学里还建立了“护城河”理论和“经济城堡”理论等,但这都得益于芒格的启示。他说,“We were mental partners right from the moment we met.”(从一见面起,我们就成了彼此灵魂层面的合伙人。)
巴菲特在刚刚认识比尔盖茨时,Bill的父亲让他俩写下对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词,他们不约而同地写下了,Focus (专注)。他说,“Focus is always been a strong part of my personality.”(专注是我的性格里,最强烈的一部分。)如果他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他会变得非常兴奋,并且一路刨根究底,深入研究,陷进去拔不出来。
巴菲特的妻子说,他是个天才。天才是要承担独立、孤独和与世隔绝的。你与他相处,即便他的人在你眼前,并不代表你真的跟他在一起。你们就想两条平行线,直到他主动向开放连接。
改变
2004年,巴菲特的妻子中风去世了,这让他很难过。他们虽相爱,却也在后期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分开。
Susie致力于慈善事业。1977年她离开了奥玛哈,离开了巴菲特,独自去旧金山发展慈善事业。她希望把钱捐出去,帮助更多的人,但当时的巴菲特似乎并不能完全认同。她说,对于巴菲特而言,钱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钱本身。他生活简单,没有买大房子,没有奢侈的爱好。钱是他不断追求成功和证明价值的Scorecard(分数),只是一个数字。但这就是他坚持的“复利”的基本原则所使。
2006年,巴菲特把他绝大部分资产捐出,交给盖茨基金会打理。这与他妻子的离世有莫大的关系。他说,他人生中的全部花费不会超过他财产的1%,剩下的99%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这些财富应该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这是世界首富和第二富有的人给全世界的示范。
“你害怕死亡吗?”
“不。我已经有非常精彩的一生。死亡终将发生,但我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之后可能会发生有趣的事,也可能很无趣。我终会知道的。从身体上讲,我已经没什么价值了,仅剩一点儿的残值。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妨碍我的工作,不妨碍我感到快乐,更不妨碍我去思考。我不感到对生活的感受和热情有任何减少。事实上,从游戏的角度看,我的游戏总是变得越来越有趣。这是一场富有竞争性的游戏,一场很大的游戏,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