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出行领域有两条新闻值得关注。一是东南亚出行平台Grab获得软银、滴滴出行领投的20亿美元融资,经过此轮融资,Grab的估值已超过60亿美元,无论是融资金额还是估值,都打破了东南亚地区的记录。二是美国打车应用Lyft第二季度的总订单量超过了10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长了25%。
然而这两条消息却让Uber更加头疼了。
这个全球移动出行巨头的版图遍布了北美、西欧、亚洲,自然在每个本土市场也都有着难以对付的对手。Grab是东南亚地区活跃度最高的移动平台之一,相比外来者Uber更加熟悉本土习惯,如在印度尼西亚推出的摩托车(摩的)服务,接地气的运营使Grab在东南亚第三方出租车打车市场占有95%的份额,在私家车打车市场也有71%的份额。有市场又有资金的Grab让Uber的东南亚扩张之路充满了压力和坎坷。
另一方面,在Uber的老家美国,Lyft的存在也一直让Uber坐立不安。比Uber早两年成立的Lyft是做针对校园群体的顺风车业务起家的,本与Uber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随着这就Lyft的生意越做越大,其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就抢了Uber的饭碗。虽然目前Lyft还无法撼动Uber的老大哥地位,但这一季25%的总流水增幅一度超过了Uber的10-15%,加上Lyft最近又宣布设立自动驾驶研发部门,再次动了Uber的蛋糕,难免不使其耿耿于怀。
内忧外患的局面使Uber感到难堪,但真正让Uber陷入泥潭窘境的原因还是来自Uber内部——叛逆的创始人、激进的企业文化、混乱的管理制度。或者说,如今一团糟的场面都是创始人卡兰尼克一手造成的。
卡兰尼克本人过于强势、带有侵略性的性格成就了开荒拓地时期的Uber,但也为自己和公司带来种种麻烦。
在今年2月Uber因性丑闻陷入舆论漩涡后,一个个负面新闻就如同连锁反应般接连爆出。3月1日,彭博社放出了一段卡兰尼克与Uber司机吵架的视频,视频中卡兰尼克不断爆粗口的形象,再次再次伤害了Uber在大众眼中的印象。
不久,科技资讯网站Recode在一篇报道中声称卡兰尼克曾在员工内部邮件中公开谈论性行为。作为一家公司的CEO,在内部邮件中大谈敏感话题确实有些不妥,卡兰尼克的公众形象跌入了谷底。
就如滚雪球般,从CEO到管理层,Uber的丑闻一个接着一个。高管歧视女性言论、利用技术工具规避法律监管、盗窃谷歌无人驾驶技术……可以说,正是卡兰尼克本人叛逆、激进的性格使得整个Uber公司上下也弥漫着狼性、利益至上的的企业文化。因无法忍受性骚扰而从Uber离职的女工程师苏珊·法勒曾在博文中控诉:Uber的内在文化是“彻底的永无休止的混乱”,经理们通过不断地诋毁对方以赢取上司的好感以及获得升职。
纵观成功的科技公司,无不是有着优秀、理想的公司文化,比起利益的攫取,前进目标更加重要。谷歌的座右铭是“不作恶”,亚马逊致力于提高用户体验,Facebook探寻如何成为影响世界的积极力量,正是这些价值观的存在稳固了公司的客户和员工的忠诚度。
很可惜,Uber没有学到这一点。一家公司的成功,抛开运气因素,至少70%是因为创始人;而一家公司的失败,同样抛开运气因素,则 100%归因于创始人。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Uber陷入现今焦头烂额的困境,卡兰尼克要负主要责任。
好在Uber的股东们醒悟过来了,最终在投资人的紧逼下,卡兰尼克无奈缴械投降让出了CEO的位置,即使这使Uber面临着“无人驾驶”的局面。
虽然错误的策略已经使Uber在中国和俄罗斯失去了竞争力,短时间内也无法摆脱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们的纠缠。但董事会相信,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市场会有的,资金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