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目光所及除了现实的世界,其实还有自己的鼻子,只是我们习惯了它的存在而视而不见。不由得想起周星驰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真诚的爱情放在我们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提及此并不是提醒我们要去珍惜鼻子的存在,人活着没有鼻子固然痛苦,但也大可不必为此提心吊胆,担心哪天早上醒来鼻子会没了,更不必单独为了鼻子特意买个保险。毕竟这个世界不是神话世界,不会像八戒一样一不小心就变回了猪脸。
难道我们一直看得到自己的鼻子,只是大脑因其长期存在而选择的忽略吗?为什么忽略的不是自己目光所及的其它部位呢?秉着科学求实的精神,细查到了果壳里的回答:“两只眼睛同时看见一个物体时,就会出现立体视觉。但是只有在正前方一定区域内的物体才能够被两只眼睛同时看见,在此区域外的视野(也就是余光)是没有立体感的”,也就是鼻子在两眼的余光区,无法形成立体视觉,我们永远只能用余光瞟到鼻子,也就是存在得不够明显吧,自然无法引起大脑的足够重视。
问题表象背后往往是各种成因综合的结果,为什么考古学家里女士特别少呢?仔细探查发现,原来考古学家在野外工作中,找不到厕所女士不太方便,貌似复杂的问题背后也可能是简单的原因。一直坚信着这个世界的神奇,环环相扣,组成一个系统,由此引导我们看待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不会拘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固步自封。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里提到的。由此体悟的曹雪芹硬是将《红楼梦》写成了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涉及到:文学艺术、诗词歌赋、园林建筑、纺织刺绣、中医药膳、烹饪美食、戏曲说唱、民情民俗、佛学道教……难怪有人调侃余秋雨没有写过小说。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是因其作为一个系统完美的被打造出来,成为一件富有生命的完美艺术品。看待世界的角度应该是全面而又系统的,自然打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更离不开这种系统的眼光和格局。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说还是山”。其实人的成长也是这么一个参禅的过程。
看待问题也应当是这样一个过程,认识——怀疑——确定,当然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解释适合人放下自己的情绪,理性面对事物,看待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得回到那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水的过程。同样的问题,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观点系统的一部分。
初识世界的时候,纯洁无瑕没有经历过现实的锤炼,容易形成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总是以为世界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总是坚信“只要……就一定能……”的句式,打了鸡血似的励志让人忘记了思考,只是盲目的往前冲而缺乏接地气的反思,到头来撞得头破血流而一无所获。
尤其是自己无法深层次热爱的时候,习惯于这样看似勤奋却又无济于事的努力,那也是一种华丽讨巧的逃避。因为到头又会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安慰自己,感叹天意不公。
作为人类六十多亿人口中一个,没有我世界照样运转,那种渺小感让人对大千世界心生敬畏,也会因为如果没有我,世界对我来说也没有意义来说,还有一些坚持走下去的必要。
努力满足自己的好奇和求知,试着在理解中找到与世界的同在感,从容而又优雅的走下去。当然世界一直都很神奇,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理解,而不是横加指责或者随意的赞美敷衍。
书于 北京 五月
文/文昌
左岸记:
很多人看东西是漫无目的的,所以通常不会注意。事后想起来,只有个模糊的印象。在我脑子里有无数的钩子。这些钩子,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有的是现时需要的,有些是一直有兴趣了解的,人的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眼前的所有信息都抓取过来,所以需要有甄别有取舍。
我脑子里的这些钩子,在看到应该钩取的内容时,自然会加以注意。当我看到任何我感兴趣的东西,我会立刻记录下来。然后我会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而整理不是目的,运用才是。——萧秋水
思考一些被平常生活忽略的小事吧:
1.如果牙医是在靠病人的蛀牙赚钱,那我为何要相信全球牙医第一推荐品牌的产品呢?
2.如果月亮的光是来自于太阳的光,那为何它无法杀死吸血鬼?
3.如果灰姑娘的鞋是完美合脚的,那为何在跑步的时候会掉在地上?
4.如果有人天生耳聋,那当他在心中自言自语的时候用的是哪种语言?
5.史上最有名的刺客不也就是史上最失败的刺客?
6.同义词,它有没有同义词?
7.意义,这个词有什么意义?
8.如果下一句话是假的,那上一句话就是真的?
9.如果凡事都有可能,那有没有可能有些事是不可能的?
10.没有事是绝对的,但是这句话不已经是绝对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