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4小时快递代收货服务提供者速递易如今面临亏损。
速递易是缓解快递行业“最后100米”难题的智能快递柜提供者,它进入智能快递柜行业较早、同时拥有市场份额比例较大。
日前,递易母公司三泰控股2016年年报披露,营业收入10.39亿元,同比减少27.12%,归母净利润-13.04亿元,同比减少3337.67%。三泰控股主要业务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速递易业务为核心的创新业务,二是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金融自助设备业务及金融安防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其中涉及到速递易的亏损额有5个亿。
智能快递柜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格口资源不足、密度不够、成本太高,企业未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导致智能快递柜亏损。如此境况之下,智能快递柜又该何去何从?
盈利模式缺失及使用率不高使亏损加剧
根据递易母公司三泰控股2016年年报披露,速递易亏损主因是报告期内线下网点规模较大,整体设备折旧及运营费用增加,导致营业成本和费用较上年同期上升较大等原因,致使速递易业务较上年同期亏损扩大。另外加大对自身社区生活服务的宣传,占用了部分广告资源,同时由于探索速递易社区新媒体运营模式,预留了部分广告资源,导致广告收入减少;加之市场竞争加剧,为增强用户粘性,速递易在寄派件业务方面实施了优惠营销策略,收入相应减少;由此造成速递易业务整体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记者就相关亏损问题及原因采访速递易相关工作人员,但截至记者发稿,递易相关人员并没有给予答复。
对于速递易亏损现象,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作出了分析,他认为,速递易基于设备运营,大面积全国布局之下,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获客能力,成为社区低频需求设备,加之国内智能快递柜消费市场仍处于培育期。这种亏损是成长的代价。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行业的主要投入,是在智能快递柜的成本及进驻物业时所需的费用。而智能快递柜的利用率并不高,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小区智能快递柜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记者看到一位正在送快递的中通公司快递员,发现他并没有把快递放入智能快递柜。记者随即采访这位快递员这是什么原因。快递员回答说,他在该小区配送快递已有4年时间了,该小区安装智能快递柜已有一年多时间,起初用的人还挺多,但是后来逐渐开始变少。很多用户在尝试使用一段时间后开始觉得麻烦,不仅收费还得需要自己取,有些人干脆不取件,快递就在智能快递柜里放好几天,这时用户追究快递责任时,快递员只好将包裹取出后再交给消费者,同时还要受到消费者的埋怨和申诉。
相关数据显示, 2016年快递入柜量约为11.7亿单,快递入柜率为3.7%。记者进对上述快递公司就快递柜的合作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时,对方并未给予回复。
记者调查走访时发现,用户对智能快递柜,“有时欢喜有时忧”。当用户不在家时,就可将快递存至智能快递柜,等用户回来时自取,对于不在家而无法及时接受到快递的用户来说是好事,安全放心可靠。同时也有用户对《商学院》记者说,“在接收快递时,我没有选择使用快递柜的方式,但是快递员会默认放在快递柜,我被迫选择需要去快递柜取,即使我在家,需要我再去拿,很麻烦,我希望是有选择性的,如不在家时,可以放在快递柜。”
另外,中通某快递员对记者说,当有些用户知道快递柜需要安装APP,才能取出在快递柜的包裹时用户就不开心。超时收费问题也是一种烦恼,用户不希望在自己付快递费之后再付其他费用,这是一种额外的费用,遭到了用户的排斥。用户在使用快递时,需要的是一种服务,而不是希望给自己增加负担,如果增加负担时,用户会选择逃避不接受。
速递易的盈利模式是靠箱体广告和新媒体广告及派件、超时等模式盈利。但由于闲置率较高,仅靠广告费用实际收入较低。而靠快递员的使用每入柜1件快递,速递易将收取2~3元,而消费者如果超过24小时每天需要收费1元的这种“快递员付费+用户超期费”的付费模式,同样难以支持运转。在收费模式上,杨达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区快递柜服务市场,目前还不到谈盈利模式的阶段,普遍处于消费培育期。它的赢利,如果仅仅是基于货柜谋赢利,或许永远不能赢利。因为智能快递柜是流通服务链的末端一环,掰掉了单独做赢利,很快将枯竭无利。需要靠生态互哺和增值服务,为整个流通服务链创造价值。在消费还没成熟和服务链条还没打通的情况下,收费是饮鸩止渴。智能快递柜是流通服务链的最末一环,谋求“以费养柜”,基本养不活柜;只有“以流养柜”,才可能养起全国一张网的智能柜。这个“流”是融通电商和物流服务的全流程,能通过大数据为消费者和货主提供延伸服务,这时的柜只是全流程的一个个水龙头,做全流程服务之下的柜才能活。反之,拧下来的水龙头很难活下来。
值得关注的是,速递易是第三方企业或商户提供的资源接口,从而使速递易资源最大化使用,速递易不参与物流过程,而由顺丰、申通、韵达、中通、普洛斯等联合推出的丰巢,自带用户流量,加速物流生态体系,有竞争优势。相比之下,第三方角色和单一的盈利模式让速递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尴尬位置。
杨达卿认为,智能快递柜市场普遍亏损,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必然,目前在中国还属于消费培育期,但市场主体日益分化,一是,来自快递企业的智能快递柜,比如顺丰及申通等共建的丰巢、中邮旗下易邮柜,有订单导流和服务链接,网络布局大,容易把智能快递柜资源盘活。二是,来自设备生产制造企业,比如三泰控股旗下的速递易和中集旗下中集e栈,成为社会物流设备运营商,为快递物流企业承接服务,但获客能力较差,网络布局难,低频需求,经营上普遍困难;三是,基于闭环服务的智能柜经营者,比如专注校园递易智能,网络布局不需要很大,但服务于学生等群体,有高频需求,且不断植入服务内容,可以稳健经营。四是,电商企业推出自提智能柜,如京东和苏宁等针对一线城市推出智能柜,发展上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逐步打造开放性平台。
杨达卿对此给出了建议,快递柜企业价值在服务,“占地为王”的思维是传统商业时代的思维,需要摒弃。智能快递柜服务市场发展,一则,只有在把电商、快递等服务生态融通后,打破快递柜“社区孤岛”效应,才可能谋取商业利润;二是,只有在形成区域一张网,甚至全国一张网之后,才可能赢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探索盈利新模式
速递易的投入相当大,越大的投入,亏损更加严重。速递易官网显示,速递易服务中国 79 座城市,布放运营智能快递柜5.6万个,合计箱格262万个。2016年快递入柜量约为11.7亿单,快递入柜率为3.7%。速递易2014、2015、2016年投件量分别为8,400万,2.1亿,4.4亿,年均复合增速73%,2016年入柜量占行业总量近40%。
可以看出线下网点规模较大,带来的是整体设备折旧及运营费用增加,致营业成本和费用也会随之增长,使速递易业务较上年同期亏损扩大。对此,三泰控股对速递易的业务重心进行了调整。据了解,公司受共享单车启发并总结分析了2016年在北京试点智能寄件业务经验的基础上,以“协作、共享”为设计理念,打造一款智能寄件服务产品——速递易“小黄筒”,随着“小黄筒”移动化、密集化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将为用户带来随时随地轻松完成投寄件的服务体验。
三泰控股在年报中提到,保持速递易5.6万套设备保有量,新增1万-3万套寄件边柜,铺设3万-10万套寄件小黄筒,力争全年各类终端设备保有量合计达15万套。速递易希望通过全新的寄件业务尝试达到盈利目的。
杨达卿认为,较好的运营模式应该是遵循几个原则,一则,基于开放性平台,如丰巢等智能柜运营能做到“旱涝保收”;二则,与电商等消费平台联通,如京东等智能柜,利于反向引导消费,成为社区智能消费柜台;三则,能与社区人群的良性互动,构筑包括广告等闭环服务生态。
杨达卿对《商学院》记者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和人力成本不断高涨,未来的智能快递柜的应用,将不断提高。智能快递柜目前只是以最后一公里服务的补充设备,解决快递员和消费者时间错配的问题,但如果智能快递柜形成网络化布局后,第一,服务于商家,做直投广告。智能柜通过电子显示屏等可向固定人群的直投广告,有较直接的广告价值;第二,服务于消费者,做智能推销员。社区智能柜或成为一个社区“智能消费柜台”,依据服务后台的大数据,为社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消费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