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商业史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只有一次,比尔·盖茨、拉里·佩奇、马克·扎克伯格……都只会小概率出现。成功必然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所以习惯性逆向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做到行业顶尖的人,必然需要一些特立独行;这些人往往非常清楚规则和边界所在,但又不被规则所束缚,能够跳出框架去思考去做事。投资创业都是如此,拿投资来说,风口不风口不应该影响投资人的独立思考,更不能成为一个绝对化的布局判断。每个行业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会有新的非常优秀的创业者出现。
主动思考未来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没有什么未来是可以确定的。你必须主动思考未来——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别人,并不是一件好事。
科技和商业史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只有一次。下一个比尔·盖茨将不会研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将不会创造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建立社交网络。
如果还有人在亦步亦趋地模仿这些人,那一定有点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有“羊群心态”,这并不是说大众一定是错的。如果一大波群众可以各自独立地做出判断,会是相当不错的。但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判断不是独立地进行,人们总是望向他人。
当人们像羊群一样都去追逐某样东西的时候,就产生了“溢价效应”。
举个例子,现在人人都在谈“趋势”,但人们听到的每一个趋势可能都是被过度看重了。如果你要创业,最好逆向思考(contrarianthinking)——离那些时髦词语越远越好。
因为那些很热门的词其实是在虚张声势。而且,“时髦”往往意味着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同样的事情了。相反,一些独一无二的事情被低估了,有一些非常好的业务没有人做,有一些非常好的投资没有人投。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随时面对着羊群效应所产生的溢价困境。因此创业者必须努力打破其中的困境,来为自己与群体带来全新的价值。
人们需要的不是模仿,而是特立独行。
比如,在他对创新的态度上:创新不是要想方设法寻找成功的固定模式,因为这样的模式是不存在的。
创新创业的一大挑战,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找到别人还没有发现甚至没有想到过的一些领域进行创业。
那些非常成功的大公司,都是在一些垄断领域,他们采取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做法。
在谷歌,可能只有5-10个人真正了解公司的成功之处在哪里,而且他们是不会到处跟别人讨论这一点的。垄断型企业通常会有一些商业模式是不为外人所知的。
如何破除这种所有人在一个领域竞争的模式,去寻找一些新的领域?
彼得·蒂尔认为,模仿别人是没有办法很好地突破和创新的,因为总是没有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自主的思考。
在硅谷,非常多有才华的创业家总是和别人在同样的领域竞争,总是思考别人对他的期待是什么,而没有很好地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想问题。
最后大家的结果是总在做同样的错误的事情,而没有办法进行创新。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模仿性的,只有很少的公司进行过大的创新。那些特别有价值的公司,大部分都是能够做出大的突破的公司。
不断自我超越
彼得·蒂尔有一种强大的思考模式,助其实现自我超越——这是建立在反思和形式逻辑基础上的。
“自我超越”的方法论在于:
跳出目前的逻辑框架,在一个升级的极大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对世界进行重新梳理、再建;
以缜密的形式逻辑重新架构,而获得一个更高维度的俯视视角,并发展出拯救策略;
在不断升级、重组过程中,跳出思维惯性,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因此彼得对于竞争的态度是:无法打败对手,就联合起来。
如何做到垄断?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占据一个巨大的市场。
然而按照彼得·蒂尔认为:垄断的第一步,不是急于占据巨大的市场,而应当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中占据一个大的份额。
每个初创企业都从小起步,每个垄断企业都需要统治市场,所以要成为好的初创企业,需要一开始就垄断一个小的市场。
像PayPal就是如此,他们一开始只针对eBay网站上的两万个小商铺,确定这样的目标客户群,他们的市场份额在5到6个月里从0增长到40%。
一旦垄断了利基市场,就应该逐步扩张到相关且更广阔的市场。贝佐斯创立亚马逊是为了垄断在线零售,但刻意从卖书开始。扫荡市场要方法得当,逐步扩张需要严守纪律,扩张前一定要先垄断特定的市场。
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的路径是:先在利基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扩展到临近市场,一步一步扩大垄断,不要找原有产业的麻烦,不要像Napster那样试图去毁灭原有产业,因为这样会带来麻烦,当扩张到临近产业的时候也要遵守这个原则。
硅谷顶级投资人本·霍洛维茨也说过,每个人想听的是:他们已经相信是“真实或者正确”的东西;他们最不想听到的是:与他们认知系统相违背的独到观点。
但所有任何其他人已相信的东西中,实际上都没有任何价值可以被创造,商界中一切皆是如此。
彼得·蒂尔认为,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基于某一个秘密建立起来的,每个公司背后都有一个所谓的“近在眼前,但是没有人认识到的秘密。
他说Facebook的秘密是:在2005年、2006年能用什么办法把学校里面的年轻学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司。后来了Facebook走出了哈佛,走到美国全社会,现在成为连接全世界所有人(除了中国以外)的巨大的社会网络。
彼得·蒂尔说:“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常识。”学校里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常识,每个失败者都会很多的常识,真正的企业家在寻找众人皆知但又没有人认可的秘密。
认知未来是他的谋生之道
彼得·蒂尔说,认知未来是他的谋生之道。
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的投资人,他的工作就是投资于新的开始,对于那些人们从未见过或做到的事情抱有信心。
他曾得到了一次美国最高法院书记员一职的面试机会。作为一名律师,差不多算是中了头等奖,它是律师竞争的最高舞台。然而他失败了,他感到彻头彻尾的沮丧,就像是世界崩塌。
但后来发现如果他不是在那次竞争中失利了,就不可能偏离从中学便开始计划好的轨道,也不会搬到加州与人一起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更不会开创任何新的事业。
他回想当年想成为律师的决心,与其说是他对未来的计划,不如说是为当下而找的托辞。这样的话,如果任何人问起他未来的打算,他会这样回答:“我的未来不必担心,我在未来路上做得很好。”
然而他回想起来发现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走上既定轨道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认真思考过这条路未来通向哪里。
当他与人共同创办一家科技初创公司时,采取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方法,他们有意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前进方向。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数字货币,并且用它来取代美元。
当时他们的团队非常年轻,开始创业的时候,他是团队里唯一一个年龄超过23岁的人。
发布第一款产品时,第一批用户仅仅是在他们公司工作的24名员工。当他们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其他金融界的从业人士时时,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特征:一个在银行从业的经验越丰富的人,就越确信他们的业务绝不会成功。
然而如今,全球每年通过PayPal完成的交易超过2000亿美元。但他们的确没能实现那个更大的目标——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导货币。
他们没能成功地用数字货币征服全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的确建立了一家成功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创新虽然充满了各种困难,但它并非绝无可能。
在人生的现阶段,你们面临的限制、禁忌和恐惧是人生中最少的阶段。
很多人总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事物快速更迭的时代,但众所周知,这种陈词滥调目前正到达一个拐点:创新已经日趋停滞。
彼得·蒂尔认为应该坚决抵制假定历史已经结束的诱惑。当然,如果我们选择相信我们无力做成任何不熟悉的事情,我们将不会犯错,但这种正确仅存在于一种自我应验的方式中,这只会是我们自己的错。
熟悉的轨迹和传统就像老生常谈——它们无处不在,有时是合理的,但通常除了不断重复以外没什么道理。
彼得·蒂尔属于那种典型的擅长“长远思考”的人,他们常常更清楚地看到未来,他不用去试错,需要的只是认真思考,而后想出来的东西就是趋势。
毫无疑问,彼得·蒂尔是一个伟大的思考家,或许如他所说,“所以我认为你所说的离经叛道,更多的是我对自身的一种清醒认识。
原标题:创业,离时髦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