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on id="attachment_207" align="alignleft" width="360" caption="漫长的人生马拉松"][/caption]
“我真的好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可是我爸妈逼着我非要去见他们介绍的女朋友!”
又一个来访者在电话里向我倾诉着这样的苦闷。自打开始接触心理咨询这一块以来,这样的问题早已屡见不鲜,虽然有一部分到最后在我的协助下找到了自我的方向,但在开始之时,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的茫然,似乎看到了都是周围的压力、困境和艰难,而对将来预见不到任何希望。最终,急于求成的人往往选择顺从压力,改变自己,可不久以后却发现这样的抉择实际上是将自己引向了一条不归路。而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却已不能再回头了。
事实上,面对困境,是否真只有“顺从压力”而必须放弃自我选择这条唯一的出路吗?
在我大约7年左右的心理咨询学习历程里,过去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沉浸于精神分析中的我对于“人本主义”这个学派始终感到一片茫然和无知。翻遍他们的典籍,似乎只看到倾听、同感、支持、鼓励等等看似十分“肤浅”的手段,没有任何高深的技巧。我不禁为之疑惑,这难道也算是心理咨询吗?怎么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呢?直到两年以前为止,这一块一直是我的空白点。而真正让我重视起这一流派的理念,却是一幅漫画:
画上,一个满脸无助与困惑的人,正牢牢地扒在一扇窗户的铁栅栏上,失望地看着窗外的一切,仿佛自己是身陷囚笼中的一员。可是,随着镜头的放大,竟发现就在他的身后以及他的周围,并没有任何屏障阻拦,他完全是自由的。然而,他的目光却仅仅盯着自己面前这堵墙上的那扇铁窗……
“我们与来访者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人对人,而不是像医生和病人那样。因为这样,才能使来访者掌握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这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罗杰斯的名言。在他眼中,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力量,每个人都渴望积极向上、都渴望与人为善地与这个现实社会和谐相处,他把这称之为“自我概念”。之所以在生活中人有这样那样的困境,是由于我们常常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比如,在儿童时期,当我们看到大人指责我们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许做时,我们就把他们的是非观念当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便是他所说的“价值条件”。背离了“自我概念”而受到“价值条件”左右的人,常常就会无法正确应对自己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挫折。因此,帮助来访者找回自我,鼓励他自行发掘解决问题的力量,就成了人本主义学派所崇尚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这一流派的技术从来都不主张直接干预对方,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是纯做一种辅助性的支持。
或许,许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喜欢直接干预别人生活的越俎代庖。而当自己遇到挫折时,又总希望能够有个什么人告诉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摆脱困境。而强调人性化的交流,主张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的精髓所在,因此这种心理咨询也称为“来访者中心疗法”。
当我开始试着使用人本主义的技巧来帮助别人时,总是会不停地向对方确认一个问题:
“你觉得你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一开始,不少人的回答都是:“我听别人说,走这条路是很辛苦的。XX人劝我说还是听爸妈的,毕竟他们不会害自己的孩子,他现在就是这样,过的也蛮好。”
我便继续询问他:“那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此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不置可否的。于是,在通过“同感”的方式理解他的痛苦感受之余,便不停地继续询问他真正的需要在哪里,同时仔细聆听他的表达中任何积极的闪光点:
“其实我还是很希望能够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很显然,这是他真正的自我意识在起作用。从混乱的思绪中通过问的方式找到这样的闪光点,是人本主义咨询的关键所在。听到这样的表述,往往我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关注”:
“不错啊,你还是对自己的生活很有理想和憧憬的啊。那么,你有想过具体怎么样去实现这个理想呢?”
到了这一步,常常来访者又出现了一个症结,总会失望地摇摇头。当我继续深入探究过去他的失败经历时,却得到的回答是:
“我总以为自己找到的就是一辈子的真爱,可是时间久了才发现两个人之间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合,最后就慢慢地变淡了。”
我进一步问道:“看起来,这样的过程你已经历了不少次,而结果却总是让自己失望。那么,你一开始是以什么标准来确定自己找到的就肯定是一辈子的真爱呢?”
面对这个问题,80%以上的人都会列举出类似的标准:人品要好、待人真诚、有上进心……很显然,这是一个相当大众化的认识。且不论这些指标本身是否能通过一、两次的交往得以正确衡量,至少这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向其本人真正所期望达到的愿望。说到底,这依然是不自觉地受到周围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等人影响后的结果。
正是这些“价值条件”,便时常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那背后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时间一久,当发觉自己按照这条路走的并不顺利,而周围又没有人能够帮到自己时,便产生了一片茫然若失的情绪。如同那个只望着眼前的铁栅栏,却看不到身后一大片广阔自由天地的人那样。
我们常常认为是自己在做决定,事实上根本没有能够真正为自己做决定!
自此,我便不再局限于问题的本身,而更多地与来访者交流生活。包括他的背景、职业、学历、成长历程,以及理想、兴趣、爱好等等,就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沟通中,便能找到他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帮助他理清思路、认识到正确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一些按捺不住的来访者会焦躁地希望尽快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就需要适用“重大事件延后原则”:
“我知道,你一直在重复你的要求。看得出,这件事本身对你的困惑已经很久了。也正是因此,你觉得这是不是短时间能够找到答案的呢?所以,我也很希望能够帮助你找到这个答案,那让我们一起来慢慢分析一下,好吗?毕竟对你来说,这也是关系到一生的抉择。”
之前看了一部美国60年代拍摄的老电视剧《时光隧道》。当主人公落到100前的泰坦尼克号失事前夜的船上时,试图制止灾难的发生。但是,船长却认为他们是疯子,只是固执地坚持着“泰坦尼克永不沉没”的神话,并且在那些商人和贵族们的支持和要求下,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而拼命地加快航行速度,最终导致了面对冰山时“船大难调头”的抱憾——
冲动,就像是一个魔鬼,时不时地在控制着人的自我意识,使之偏离自己真正的目标。我们总认为自己眼前所做的,就是真正符合自己需要的正确抉择。而事实上,这种带有偏执的冲动恰恰是导致我们偏离方向的根源。你现在所看到的,真正是你自己预见到未来正确的方向吗?还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和他人怂恿下的人云亦云呢?
你究竟想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样的状态需要有多少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基础作为铺垫?而你目前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离这个目标有多远?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如果每个人在面对重大事件的抉择之前,都能够仔细考虑这些问题,那么或许人人都有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吧。而人本主义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坚持着理解、支持的同感,帮助来访者化解冲动和焦躁的情绪,在平和的心境下通过因势利导的倾诉,最终帮助他真正找回自我!
当一个人遇到困境时,或许首先需要做的并不是找某个人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而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才仔细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吧。坚持这一点,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