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
我们为什么生存?或者可以说,我们因为什么而存在?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生命的意义,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许就已经结束了生命。关于“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解答,这是一个艰深的问题,却又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或许是源于看问题的层次与角度)。今天我想讨论的不是“我是谁”这样宏大的问题,因为在以前的思考中,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尝试解答过,我想说的是前些日子刚刚得到的一些体会,就是“生命的动力”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我的理解,更偏向于思想方面的解答,而不是偏重于生物学方面,这里需要提前表明的我的观点。我们每天面对自己生活的时候,究竟是那种力量让我们去面对这未知的一切?是来源于生活本身?还是来源于身边其他的人?又或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看看我的一些思考能否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我们的动力来源于生活。得到这样一个观点源于那天几个老同学的聚会。让我暂且称他为L,我们因为一个现实生活的问题产生了一些讨论,问题的背景大概是关于出行乘车难的问题。在我的分析,或许是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目前的出租车资费已经与人们的收入有些脱节,简单的理解就是定价有些过低,加上车辆数量不多,最终导致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就打不到车。我认为适当的提高资费并增加车辆数量或许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L不认同我的观点,他认为出租车已经赚得够多了,而且服务态度还不好,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乘车难的问题。对于这个社会问题来说,其实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城市交通规划不够合理,再比如城市的公交系统不够完善等等。我是经常要打车的,只不过我比较理解出租车司机真实的生活状态,就银川这样的西部城市来说,五元的起步价确实是非常的低廉,出租车司机的月收入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高,毕竟开出租车是比较辛苦的工作,出于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我还是站在了的士司机的一边,认为适当的提升价格对于供需双方都有一定的促进。L自己是有私家车的,他认为他之所以要买私家车,就是因为出行难,打车难。这样的回答也能够理解。于是我将这个问题转化了一下,问他究竟是什么逼迫了他? L就是上面这样的观点:都是生活所逼迫。逼迫可以理解为一种动力,我进一步问道“生活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衣食住行”。让我尝试解释一下:他认为衣食住行的逼迫,就是自己生活的动力。这个观点我们先不来评论对错,我只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想要生活的好一些,究竟是生活本身逼迫了我让我产生了动力去得到更好的生活呢,还是因为其他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小时候我们上学,或许是因为父母的管教,而长大了我们结婚生子,也是因为父母么?这或许算是我们自身的需求吧?在我看来生活只是让我们明白了自身生存的需求,却并不是最终的动力。就上学而言,又有了另一个观点,就是我下面要提到的:是身边的人给了我们动力。
第二种观点:我们的动力来源于其他人。这种观点似乎很容易被一些人接受。当我们还没有离开父母的时候,父母帮我们安排好了很多事情,比如上学、工作,有些人甚至连结婚生子都由父母来安排。中国儒家文化中有“孝”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人认为听从长辈的安排就是“孝”。很多人在完成一些艰苦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了谁谁谁,我一定能够做到”。似乎身边的人就是我们的动力,为了他们能够过的好一些,就应该拼命的积累财富,就如同父母为了孩子,丈夫为了妻子等等。我其中一个同学就有着这样的观点,我暂称他为C,C认为生活并没有逼迫我们自己,而是“人”逼迫了“我”,这里的人是将“我”排除在外的,C认为自己没有必要逼迫自己,只有其他人才能逼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爱人让自己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再比如身边的朋友做了一些事情而自己不得不去参与。对于这样的观点,我自己的看法是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但是这些关系并不是生硬的强拉在一起,而是因为一些更深层的原因。比如感情。当我们对身边的人产生一些感情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决定,这里的感情包括爱与恨。当我们爱或者恨身边的人时,我们会比较在意对方的一些举动,因为这些举动会对我们自身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最大的影响或许就是动力。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亲和力”这样的概念,但是完全能够解释这个概念的人,或许真的没有几个。在我的理解,亲和力就是一种感情力,它可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事情的发展。这样一来,问题似乎也清楚了一些,我们的动力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其他人,而是来源于我们与其他人的一些关系,比如上面列举的感情,还有一样我没有分析,就是利益,利益同样能影响到我们,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动力。这真的是问题的答案么?我们为什么那么看重感情,又为什么受利益的驱使?这就引出了最后一种观点:我们的动力来源于我们自己。
第三种观点:我们的动力来源于我们自己。L也好,C也好,我都用这样一个观点来回答:不是生活逼迫我们,也不是身边的人逼迫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逼迫自己。当我们想要过更好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比如占有欲,然而资源却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开始逼迫自己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所有的这些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我们想要过上好的生活,或者想要让身边的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而是想要满足自己的一些欲望(好生活、被人认可也算得上一种欲望吧),仅此而已。我们每天朝九晚五辛勤的工作,哪怕是前一天喝个烂醉,也要挣扎着起床开始新的一天,并不是为了“今天还能赚多少钱”,金钱只是一种表面的幻象,最核心的动力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的内心。先是“我们想要得到”,才是“因为想要得到而产生动力”,这就是一个满足欲望的过程。
其实还有一种观点,有些人应该能够体会的到。林则徐有个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之所以能够生存,生存的欲望所产生的动力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来源于生命本身。宇宙孕育了人类这样的生命,除了宇宙赋予的生命能量之外,还造就了能让我们自己产生动力的内部源泉,有种说法是“人类自身的小宇宙”,我更偏重于“心灵的力量”。是我们的内心给了我们源源不绝的动力,让我们能够有勇气面对每天的未知世界。
那么上面的这个问题:是生活逼我还是别人逼我,还是我逼我?期待你的回答。
左岸记:读完,我想到一个人——马斯洛,想到了他的需求层次理论,若水的这三个观点,可以看作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活版。无论是哪一种动力都与每个人当时的需求相关,也就是说他正奋斗于那个层次。
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如果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那么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给我们补充了完整。
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