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授权发布;
「别人的公司,每人发 130 万年终奖;我的公司,发了一份取消年终奖的通知。」距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抢车票、准备要送给亲朋的礼物之外,上班族们最惦记的,大概就是年终奖。前些天,「美国一家公司给旗下 1500 名员工发出 20 亿美元年终奖,平均每人 130 万美元」的新闻,让无数在格子间里奋斗的白领羡慕不已;最近几天,国内一家知名公司被曝出取消发放年终奖的消息,又引发诸多讨论。甚至有人说,「难道互联网行业迎来寒冬,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1:
年终奖古已有之
只是一般人拿不到
按历史学家们的说法,年终奖在东汉时就有了。据《汉宫仪》记载,每到腊月,皇帝要给文武百官赏赐钱、粮、牛肉等物品,这被称为「腊赐」。级别不同,能领到的「腊赐」也不一样。其中,大将军、三公的「年终奖」是钱 20 万、牛肉 22 斤、粳米 200 斛,特进、侯的「年终奖」是钱 15 万,卿可领到 10 万钱,校尉 5 万钱,尚书 3 万钱,侍中、将、大夫各 2 万钱。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 17500 钱,也就是说,他们的年终奖相当于一年工资。
像东汉这样慷慨发年终奖的时候并不多。以「厚待士大夫」著称的宋朝,因为官员的工资足够高,年终奖就只是意思一下而已。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干部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 5 只羊、5 石面、2 石米、2 坛黄酒。象征意义更大,可以视为精神奖励。
到了清朝,皇帝在年底用荷包赏赐大臣。《啸亭续录》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荷包里装什么呢?比如赐给蒙古亲王的荷包:大荷包里,一般装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四对小荷包,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又小荷包一个,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这也算是挺丰厚的年终奖了。
不管多还是少,在帝制时代,会发年终奖的大概只有皇帝,能领到年终奖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勋贵大臣。普通人与这份年终奖无缘。
2:
「老板」不发钱,自己想办法
虽说皇帝发出去的「年终奖」名额有限,读书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想了很多变通的办法。汉、魏时期,公文写在竹简上,一份长公文,要用一堆竹简。政府部门之间公文往来,会把竹简装在一个大口袋里。这些口袋,有皮质的,有丝织的,也有麻布的。一些部门会把口袋攒起来,到年底运到市场上卖掉,部门办事员的年终奖就都有了。纸被发明出来以后,虽然体积减小,但公文往来靠驿马运送,为了避免纸张磨损,还得用封套把公文装起来。封套主要是布做的,被称为称「书囊」。有些穷衙门,就把旧书囊当做年终奖。
唐宋年间,有些时候朝廷会允许「机关单位」向民间放高利贷。高利贷的本金,既有朝廷拨付,也有公务员们自己凑的集资款。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各单位辖区内的商人。除了放贷,这些「机关单位」也会动用公款做生意。比如造酒、造醋、贩卖私盐,甚至靠购置房产获利。获利之后,国家财政抽小头,衙门留大头,存进「小金库」,用作部门开销,也用作年底发红包。
除此以外,皇帝也会给一些部门赚年终奖的机会。在宋代,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会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大官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按照惯例,这份谢礼得十分优厚。于是翰林们就「集体创作」任命书,「你列提纲,我拟内容,他执笔」,其他翰林则参与润色、誊写,尽量人人有份。大官们的谢礼被集中起来,分给所有的翰林。年中分一回,年底分一回。年底分的这回,就是年终奖。
明清时官员俸禄不高,能拿到年终奖的人毕竟有限。其他人怎么办?除了沿袭前代的一些做法,还出现了「炭敬」、「年敬」等陋规,每到年末,下级给上级送钱,地方官吏给京官「发年终奖」。
3:
民国时的「另类」年终奖
到了民国,现代企业大量出现。公司职员、店铺伙计一般也都会有年终奖。年终奖有多有少,高级经理可能有上千块大洋的年终奖,普通工人有个几十块,甚至几块大洋的年终奖,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时候,大户人家都有佣人。佣人的月薪一般只有几块大洋,可以说是收入微薄,年终奖就成了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以鲁迅家的保姆为例,每年元旦,老太太会赏给她们三块大洋「年节费」,到了春节,佣人们给老太太磕头拜年,每人还能再拿五块大洋的「压岁钱」。
民国时期,有一种另类的年终奖。一些大户人家在春节前给亲朋拜年时,不会亲自去,而是派一个聪明伶俐、上得了台面的佣人拿着自己的名片跑一趟。这被称作「持片拜年」。办这种差事时,为了撑场面,一般会给佣人置办一套新衣、新鞋和新帽,甚至给跑腿费。与此同时,佣人每到一家,递上雇主的名片时,按惯例,也会收到一笔赏钱。对于办这个差事的佣人来说,「持片拜年」时收到的跑腿费、赏钱甚至能抵得上大半年的工钱。可以说是一笔很丰厚的年终奖了。
4:
商品经济越发达,年终奖越多样
在计划经济时代,不管是工厂,还是机关,春节前都不发年终奖金,而是发实物或者票券,比如冻鱼、冻肉之类的食品。而食品以及其它物品的好坏、多寡,则取决于单位是不是「厉害部门」,厂长或者局长有没有「本事」。
改革开放之后,实物奖励逐渐取消,很多单位、企业开始在年底发放年终奖金了。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壮大,以及观念的更新,一些企业大手笔发年终奖,作为激励员工手段,同时也把发奖当做宣传企业的手段,在发年终奖时挖空了心思,花样百出。有现场发新车、整捆现金的,还有现场给员工发活羊、发馒头的……赚足了大众的注意力。
5:
发奖其实是个技术活
在频繁跳槽日益成为 80、90 后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时,企业通过奖励的分配,留住人才,淘汰冗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谓「金三银四」的求职旺季,也正是因为很多人在春节前拿到年终奖,在节后跳槽形成的。如何发奖金,就成了一个技术活。
为了能把奖发得大家都高兴,古人想过很多办法。公元前 202 年,刘邦击败项羽,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随后定都长安,准备大封功臣。论功行赏一开始,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跟着刘邦打天下的,都觉得自己功劳大,应该得到更多的奖赏。吵吵嚷嚷,牢骚遍地,局面就有点乱,「刘氏公司」安定团结的局面眼瞅着要消失于无形。
刘邦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这些功臣里,你最讨厌谁,你就先厚赏谁。」众人都知道,雍齿将军虽然功劳不小,但因为早年背叛过刘邦,刘邦很讨厌他。于是刘邦立即重赏雍齿,封他为什邡侯。所有人看到雍齿这样的都能得到赏赐,自己肯定没问题。牢骚没有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也回来了。刘邦虽然不是发年终奖,但他论功行赏的做法,被很多人学习。
民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会发年终奖」的老板。冯玉祥主政河南开封时,开封火车站附近有一个绸缎庄,老板姓马,被伙计称为「马三赖」:赖货款、赖工资、赖年终奖。「马三赖」给伙计发年终奖,每三年才发一次,而且都是拖到正月十六才发。而正月十六,正是年假结束、开始上班的日子。
对伙计们而言,平时再累、工资再低也不能走,一走,压了三年的奖金都没了,怎么着也得领完钱再走。可是到了三年后的正月十六,终于拿到年终奖,得到一大笔钱时的高兴劲儿,立即冲淡了跳槽的心思。于是,周而复始,伙计们习惯了老板的这种做法,就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了。
也有些企业家,发年终奖时,既讲原则,也重人情,让很多人钦服。华为前副总裁李玉琢在某年的 12 月中旬提出辞职,任正非挽留,但李玉琢去意已决。于是,任正非让人事部门将李玉琢的辞职手续在年后办完。按照公司的规定,在年前离职是无法拿到年终奖的。任正非认可李玉琢对华为的贡献,所以为他保留了年终奖。而这一年,李玉琢拿到的年终奖比以往每年都要多。
总之,发奖,永远都会出现谁多谁少,谁先谁后的难题。发得好,员工的积极性得到鼓励,来年继续努力;发得不好,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矛盾,甚至麻烦。前几年,某公司给员工的「年终奖」,是请来日本爱情动作片演员与之「共度良宵」。虽然赚足了眼球,嘲讽与批评的唾沫星子,也差点把他们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