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互联网“病”侵袭的我们:还记得数字吗?

网络文学的兴起让阅读变成了文字快餐,一章还没看完就忘了楔子是什么;每一天都在制造和遗忘着一些二进制数据,再一次“重见天日”之时往往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今天还在人人追捧的新闻,隔天已成昨日黄花,除了真真假假的唏嘘什么都没留下。

飞逝的何止是时间,还有互联网的价值,一直从信息中汲取养分的互联网发展变得价值不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比让我们失去的究竟哪个更多?

谨慎互联网的去价值化

1. 眼球经济

互联网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人们倾向于获取新的事物信息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并且保证自己在人群中的谈资和优越感。价值信息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和修饰,甚至于完整信息都会被拆解分离、无序整合以便于传播。每一天你都在转发有意思的内容,到最后真正记住的可能只是了了。信息的流通造就了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的出现进一步带给人们“时刻都在进步”的假象。人们的注意力被标题党和眼球经济内容夺走了,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的4.3本中可能还包括了电子书、网络文学等电子阅读物,这让过渡到互联网时代的电子读物的价值变得单薄。大量的推文、社交APP只为人们提供有吸引力的碎片化、快餐式内容,少量的学习成本却让你感到了博学,碎片化信息让互联网丧失了原有的高品质传播价值。

2.公关热点

在网上流行的“看完速7去速8”的段子,让其两天的时间段内在全国范围达到10%的转化率,这个数字让PR们打足了鸡血。

 

相信不久后又会形成以综艺为主题的“跑男”、“花少”热点。社会意识形态随着90后的成长也在缓慢发生着变化,一代新人不喜欢循规蹈矩。成长于互联网土壤的眼球经济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更迭和传播,也培养出了一群“博取眼球”,爱骂战、爱呛声、爱撕逼的PR群体和一群爱看戏的人。就像此前小米和海尔的你来我往一样,人们太喜欢看到两个一边扔钱一边拉你入伙的人了,站站队就有礼物拿,何乐而不为?最后就剩下送出去的奖品,可谁也不会去买产品。

每时每刻的热点让人们在接收信息,理解内容时并非采取主动姿态。被动即遗忘,被动接受的互联网环境是容易让人们形成抗性,产生感官疲劳的。人们不再主动地像从前一样慢慢品味一段文字,热点可以被公关们玩转出转化率,转化率反过来刺激公关们制造更多的热点。执着于热点的PR们似乎集体走了一条歪路,放弃了对完整价值信息流通进行把关的使命。可悲的是这些热点可能只是被被动遗忘的信息片段,速8的段子还会在下一场电影下一个情人节出现在微博头条和朋友圈里。麻木者恒麻木,打鸡血的还在打鸡血。

3.信息高墙

越来越多的服务端因为消费习惯几乎被垄断,服务端的出路被局限于小众垂直,但是由于垂直电商自身的局限以及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固定的可靠的平台。碎片化、热点化的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在“信息高墙”下进一步丧失了价值,那些较为完整的信息内容在版权的保护下失去了流通机会,每个子集的内容被人为分割,让互联网的线出现连通阻碍。

人为的“玛利亚之墙”或许比较容易被打破,但是科学的柏林墙却在20世纪末被建立了起来。互联网靠着信息流通实现了全球化,技术层面却迟迟没有进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科学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里信息科学,更加比不上20世纪60年代那些把人类送上伟大征途的科学发现。如今的互联网分支移动互联网存在的技术瓶颈把互联网产业及其延伸的价值再次削弱,世界范围内真正的科技创新团体实在是少之又有,大部分科研机构和创新公司只是在重复着模仿和碰运气。

“数字遗忘症”与失去了价值的互联网

人们在使用着逐渐失去部分价值的互联网同时,也在丧失自己的信息接收处理能力和储存能力,现代社会超过承载峰值的信息很难在短时间内被人们的大脑内化让人们只是左耳进右耳出。人们把大量信息塞进了二进制中去,这种分散的零散的信息很难被再一次找到并利用。简单来说,人类的大脑被数字信息只是充当了一个把信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流通环节中的一环。人们在互联网技术一成不变、信息膨胀的今天,患上了“软性数字遗忘症”。

“软性数字遗忘症”又加剧了互联网的“贬值”,信息的价值没有在使用者身上发生化学反应,反而成了累赘。人们的一连串思考行为被互联网切割了,听过或者看过的信息并没有被记住,等到你想再次唤醒那部分记忆的时候只能看到空洞的大脑。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是书到用时始觉无。互联网的去价值化导致了数字遗忘症,数字遗忘症让人们转而回到原始的纸笔时代以保证思维的连续性,没有人参与的互联网就像一座虚有其表的数字空城。

就个人来言,忽略前期的有序整理,即使是经过归纳分类的照片、文字数据,在需要某一特定文件时的寻找也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更不要说文件随处乱放或者胡乱命名了,在一个个文件夹翻找一样东西的难度堪比在蜂房迷宫中找到逃出的钥匙一般,庆幸的是电脑为你解决了找到钥匙后怎么出来的问题。这种遥不可及的距离让我怀念起一本被翻出来就可以触摸到质感的老照片。

除了“软性数字遗忘症”之外,意义多元化的互联网还在蔓延着一种“硬性数字遗忘症”。在大数据已成定局的时代我们需要想想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交给0和1真的好吗?其中个人隐私的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数字遗忘权的重要性,谷歌的一项自动启动匿名浏览模式甚至获得了专利,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更广层面的探讨。

人们对数据统计和分析事实上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而是更加倾向于个体的数据整合和最终呈现。大量的数据需要被存储,这让人们患上“硬性数字遗忘症”的几率又增加了。就像我们大量的浏览历史等数据信息很难被完整保存、呈现,去找上个月的一个搜索记录可能会花费你相当多的时间(如果你想的起来关键内容的话)。前面有提到,人们好像把自己的记忆全权交给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存储设备,但是数据的存储也是有极限的,个人信息被全盘接收的信息却不能被完全呈现,信息的价值在“硬性数字遗忘症”中损耗流失了,互联网也随之“贬值”。

人类是一个需要记录的物种,这也是社交性动物的一种需求。不仅是中国地区的博客,世界范围内曾经代表新兴文化的个人记录类网站都在萎缩,你只要一搜索,各种部落格、微型博客、生活日记甚至打卡记录的网站、APP比比皆是。红极一时的饭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被认为是微博鼻祖的它却在2009年7月7日被关闭,用户也随之树倒猢猴散,而在互联网应用中产生的信息也被遏止甚至停止了生命力。这与人们的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关系很大。你无法把大量数据在短时间内炼化或者整体搬移,一旦“硬件”消失,所有的记录信息都会被付之一炬。更不用说选择了小众化记录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硬性数字遗忘症”,一旦运营者无法支付网站或者应用的服务器费用,随着服务器关闭所有记录的信息都会被抹灭。“硬性数字遗忘症”强制性让人们远离了互联网,互联网也因此失去了存在意义。

最后再讲一个小段子,曾经看过有一个手机端的养成类APP应用在准备关停服务器时发现竟然还有个位数的活跃用户,于是运营者决定有使用用户一天,服务器运行一天。这看上去是一个很有爱的故事,但是又有几人可以真正为了用户而把钱烧在没有回报的产品中?寥寥几人的世界到底体现了多少互联网价值?

显然,把互联网比作百足之虫是不妥当的。但是,互联网繁荣让人们忽略了互联网部分价值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事实。看似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经济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有病就得治,就像我们不一定非要在股市大崩盘的时候才开始谈谨慎入市的重要性一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侵袭  侵袭词条  记得  记得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  数字  数字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