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敢于自揭伤疤,有助人际交往

就我而言,生意失败的时候,让我痛心疾首的不是生意本身,而是“成功企业家”这个荣耀的身份。

这份虚荣曾让我一度迷恋,即使是生意泡汤了,如有人问起来,我也回应:“挺好!”明明经营失败,还要装作衣食无忧,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分明是在自欺欺人。

当我最终鼓足勇气开始说出真相时,肩头仿佛卸下千斤重担。我这才明白之前的隐瞒让自己遭受了多大的心理折磨。更出乎意外的是,人们知道真相后非但没有疏远我,反而更加尊重我,还向我吐露他们的困扰。这与我事先料想的结果大相径庭,真让我惊讶。

美国乔治亚州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社会心理学教授亚伯拉罕·特塞尔(Abraham Tesser)有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显示,如果从事的领域相关,而友人的成就比自己高,人们的自尊心往往会受到伤害。从事的项目越相关,人们的不安感就越强。

我对此深有体会。当好友卓有建树,我会尽力表现出由衷的喜悦,但有时不免自惭形秽。我很好奇,为什么我没能学习他们的优点,借鉴他们的成功之道呢?

与特塞尔教授的对话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不安正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当参与者获知朋友在自己期望有所突破的领域功成名就,他们在言行上表现的赞许和佩服,其实只是假象。从我们暗中拍摄的录像来看,他们当时脸上流露的是失望与负面情绪。可见,他们是在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

我曾一直把这种心理反应视为社会的一种消极力量,特塞尔却认为人们在孜孜进取的过程中重塑了世界观,有益于社会劳动分工。但是我仍有未解的疑惑,特塞尔研究的参与者极力掩饰自己的失望之情,这究竟有没必要?如果人们将自己的矛盾心理坦诚相告,结果又会如何?

社会心理学家亚瑟·艾伦(Arthur Aron)于1997年开展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为我掲示了答案。他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人际关系研究室主任。

他带领研究小组把互不相识的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组学生互相提问45分钟。其中一半组员提问较为浅显的现实问题(比如,最喜欢的假日或电视节目),另一半组员则对现实问题逐层深入(比如,爱情观,最近当众流泪的时间)。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所有家人当中,谁的离逝会让你最难过?”

45分钟后,艾伦的研究小组要求参与者对搭档组员的好感程度作出评价。结果显示,组员们的感情从第二轮提问开始增进。事实上,很多参与者自此建立起深厚长久的友谊。在另一个跨时更长的实验中,有两名参与者在研究结束短短几个月后就喜结连理。

艾伦的研究小组还对没有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了更广泛的调查。他们询问学生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深浅。之后,艾伦将前后两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令人惊讶的是,相比参加实验的学生,有30%的同类学生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亲近程度竟然不如前者。也就是说,短短45分钟的交流让人们结下的情感,可以超越人们与老友之间的亲密程度。

如果只以完美的形象示人,那会让周围的人产生疏离感。

如果你认为人们一旦了解真实的我们,就会疏远我们,这种想法无疑是错的。事实上,当我们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分享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反而会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分享,我们细细解读自身扮演的各种角色(如,客户/客服,老板/员工,筹款人/募捐者),以真实的自我建立人际关系。

与其眼红别人的成功,为自己的失败暗自神伤,我们不如开诚布公,不仅能冲破藩蓠打开心结,还能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建立互信。

迈克尔·西蒙是Empact的创始人。Empact是一家全球企业家培训机构,迄今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500场企业家盛会,其中包括在白宫、美国商业部和联合国的峰会。

译者 夜无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敢于自揭伤疤,有助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词条  伤疤  伤疤词条  敢于  敢于词条  有助  有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