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发现,全球中产阶级在规模和富裕程度上都不如人们此前的预期,而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摆脱贫困的数亿人口仍很容易再次返贫。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进行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描绘了欧洲与北美发达经济体根深蒂固的繁荣景象,以及一个分化程度比以前研究结果所揭示的更为严重的世界。
虽然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发展中世界很多地区的进步非常缓慢。全球只有16%人口的收入处于美国所划定的贫困线以上。
一些公司此前大举押注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快速发展壮大的中产阶级,这项研究将使它们三思而行。雀巢(Nestlé)等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它们原本认定的高成长型市场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
这项分析率先梳理了最新可获得的全球家庭调查数据,并使用世界银行(World Bank)去年发布的关于相对购买力的最新估计数字,来研判发展中世界和发达世界的趋势。
众所周知,“中产阶级”的概念很难定义,也是发展经济学家圈子中很多争论的源头。关于全球中产阶级的规模有多大,以往最高的估计数字是20亿人。
但是皮尤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按照最宽泛的中产阶级定义,将日均收入在10到100美元之间的人口纳入统计范围,在本世纪头十年结束时,全球也只有17亿人属于中产阶级。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拉凯什•科克哈尔(Rakesh Kochhar)说:“全球中产阶级的规模比我们想象的要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富有,而且分布区域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集中。”
皮尤称,全球范围内,2011年(能获得所有全球数据最近的一年)世界71%的人口仍处于贫困或低收入行列,而2001年时这一数字为79%。
从2001年至2011年,近6.7亿人跨越了日均2美元的世界贫困线。这一标准远低于美国规定的贫困线——2011年时为日均15.77美元。
仍有34亿人(56%的世界人口)的生活水准仅略高于世界贫困线,日均收入在2到10美元之间——相当于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为2920到14600美元。
日均收入在10到20美元的人口(被皮尤称为“中等收入”),在截至2011年的十年中从3.99亿增至7.84亿,其中超过一半位于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这一人群增长最多的是在中国,2011年中国的中等收入人口从2001年的3200万增加到2.35亿。
然而,世界绝大部分的富裕家庭(日均每人收入超过50美元)仍位于北美和欧洲。2011年,约87%的世界“高收入”人口生活在这两个地区,比起2001年的91%仅略微下降。
相比之下,只有1%的高收入人口生活在非洲,4%在南美洲,8%在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美国拥有世界最多的高收入人口,但该研究发现,相对于欧洲和加拿大,21世纪头十年的经济衰退对美国造成了影响。
2001年,世界“高收入”人口有54%在北美。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至46%。
美国高收入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58%下降到2011年的56%,而加拿大高收入人口的比例从49%跃升至56%。西欧高收入个人的数量也有所膨胀,从总人口的35%上升到44%。
因此,如果根据富裕人口(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在7.3万美元以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判断,许多欧洲国家已经超过了美国。
按照这一标准,2001年,只有德国和丹麦与美国比肩或超过美国,但到了2011年,这个行列中又增加了挪威、卢森堡、荷兰、冰岛和芬兰。
皮尤的数据衡量的是总收入,不考虑欧洲较高的税收和社会保障缴款,这两个因素会影响估算结果。
中等收入阶层停滞不前的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焦虑的源头,并引发了政治辩论。美国家庭收入中值从2001年的53646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50054美元,导致下降的因素包括全球化、技术进步挤掉了中等收入工作岗位以及工会的衰落。
译者/陈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