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向国内全品类生鲜运营平台易果集团投资3亿美元,将主要用于其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充,以此加码天猫超市的发展。易果集团董事长、CEO张晔则表示,此轮融资后,易果生鲜将进一步融入天猫生态圈,更加快速地将安鲜达和供应链发展壮大,建成一套为“中国生鲜行业而生”的复合式物流供应链体系。
生鲜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生鲜电商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相比于三四年前,新入局的玩家屈指可数。相反,进入死亡名单的企业则越来越多。
据统计,2016年以来,已有鲜品会、菜管家、美味七七等十几家生鲜电商陆续倒闭。2016年9月,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发布的数据则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只有1%实现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则是巨额亏损。
有分析人士认为,生鲜电商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最危险的洗牌淘汰阶段。生鲜商品不仅保鲜期短,而且季节性强,上市时间集中。这就要求电商不仅要有强大的销售能力,更要提供全链路的深度管理和运营。而目前生鲜电商发展主要存在非标准化、产地难以直达和冷链仓储物流成本高等问题。
所以,当前生鲜电商入局者少、资本对待生鲜电商更为谨慎,如今生鲜电商行业内的主要玩家,大多有着巨头电商平台撑腰,或是规模较大的资本机构支撑。
整理公开数据发现,阿里系、京东系生鲜电商平台以及包括本来生活、中粮我买网等重量级玩家,占据了当前生鲜电商行业75%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巨头涌入,生鲜电商行业不仅进入重新洗牌阶段,还进入了巨头烧钱阶段。
例如车厘子,仅仅从智利空运的时候,市场拿货价就是60元一斤,但天猫超市几个仓都是39元一斤包邮。粗略算一下,它一单要净亏40元。我们又一次见到巨头以烧钱的方式抢占市场,让中小型生鲜电商的生存难度加大,对自身的压力将会更大。
借鉴于之前的网约车,以及现在的共享单车的烧钱经历,巨头烧钱的期限,取决于何时让用户养成利于企业自身的消费习惯。
目前来看,虽然几大电商平台也试图通过投资独立生鲜电商的模式,避免太大的投入。但是给了资本、给了流量,高成本的冷链物流也建立起来,依然没能养成用户习惯。
因为早期的生鲜消费习惯没有养成,必然出现大批“先烈”,需要资本养着,也需要时间窗口。当下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消费升级了,物流能力也升级了。京东提出无界零售,阿里提出新零售,探索线下创新零售店,看重的是消费升级,更是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这是大环境所致。
最终谁能在新一轮生鲜的竞争中赢得头彩,目前来说不可预知,但可以确定它必定是一方“诸侯”。不过,由于天猫超市现有的代销模式,既没有控货,也不控价,还不能控制服务(第三方外包),在生鲜电商领域可能在与自营模式的京东竞争中很难拔得头筹。
关于巨头强势介入生鲜电商背后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认为,生鲜食品属于高频消费,也是刚性需求。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一个像滴滴一样的巨头,更没有形成寡头经济,生鲜领域存在足够的市场与机会。
经历众多垂直生鲜电商的倒闭风波后,天猫对易果的强势注资,验证了生鲜电商巨头时代的到来。从最初的创业热潮,到如今的巨头争霸,短短几年间,消费者对生鲜电商的印象已经从陌生走向熟悉。但相对生鲜电商自身而言,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冷链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仍是阻碍企业跑通模式实现盈利的拦路虎。在新的赛段,生鲜电商如何跑得更远,各方玩家仍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