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此篇为华盛顿欧文《英伦见闻录之睡谷传说》中的一篇,为连载。
男权社会看似一片繁荣。超过90%的总统、首相都是男性,男性企业老总的比例也旗鼓相当。男性主宰了金融、技术、电影、运动、音乐领域,甚至连脱口秀也充斥着男性身影。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男性依然受到社会优待,享有法律特权,一切只得益于体内的那条Y染色体。如此看来,对男性未来的担忧,纯属多此一举。
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担心。不论社会顶层,还是底层,都聚集着男性群体。同女性相比,男性犯罪率更高,更容易与子女疏离,自杀率也居高不下。男性获得大学文凭的比率更低。在发达国家,男孩更容易基础数学、阅读、自然科学成绩不及格。
男性中,有一个群体的境遇尤为难堪——生活在发达国家,文化水平低的男性。半个世纪以来,劳动市场的巨大变迁,家庭内部的巨大变化,都让他们倍感棘手。技术与贸易导致人力贬值,受教育程度低的男性一“工”难求。而女性,受益于自身专业技能优势,大量涌入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诸如医疗保健、教育领域。
教育的重要性日趋显著,而男孩在学业上的表现落后于女孩(除了那些最顶尖的学生)。在制造业丢掉工作的男性,难以再就业。失去了工作,又如何吸引一个长期伴侣? 最终,这类男性只能陷入失业、前途黯淡、孤家寡人的悲惨境地。
从核心家庭到裂变家庭
左翼份子聚焦于经济发展。他们声称,减少男性工作机会,会加剧贫困,破坏家庭。实际上,1979年到2013年期间,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减少了21%;而同一文化水平的女性,收入上涨了3%。在具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劳动力中,近乎五分之一无“工”可做。
右翼份子担心家庭瓦解。大多数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兼具经济实力、家庭责任感的伴侣。女性宁愿单身,也不会跟一个游手好闲,一无所有的人搭伙。与同一境遇的女性相比,失业的美国男性只会在家务与照顾他人方面花费一半的精力,转而在电视上消耗更多时间。
工薪阶层家庭由此解体。在精英阶层中,双亲家庭仍是常态,而在贫困人口当中,双亲家庭几近消失。发达国家的非婚生育率自1980年起翻了三倍,一路飙升至33%;在那些传统制造业没落的地区,甚至高达70%以上。成长于破碎家庭的儿童,接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辍学率更高,与来自完整家庭的同龄人相比,日后的薪资水平更低。同样,他们也不擅于建立稳定的家庭。
左右翼政客常常互掐,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理由: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是罪魁祸首,两者相互强化,造成局面每况愈下。技术将会影响更多行业,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淘汰了产能落后的工人。
维修,缝纫,参军,还是美发?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转变文化观念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思路。在上一代人当中,中产阶级了解了加强儿童保健的必要性,并适时对自身行为做出调整。中产阶级需要与时俱进。女性了解到,自己能够以女性身份从事外科、物理行业。男性也应该明白,传统手工业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同样可以成为男性护士、男性理发师。
决策者也应助一臂之力,愚政让局势变得更糟。美国当局把数百万非暴力罪犯关进大牢,缩减了适婚男性人口,待他们出狱之后,谋得一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在佐治亚州,重罪犯不得进入饲养业,消防业,以及丧葬业。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削减福利,遏制贫困人口结婚或未婚同居。
比取消愚政更要紧的是改革教育体制,现行教育体制从“人力”社会沿用至今。政客应该意识到“男孩表现不佳”事关重大,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制定对人人有利,尤其对男孩有益的政策。早期幼儿教育帮助男孩更好的开发语言能力,提升社会技能。
比起英语国家,职业教育体制完善的国家(比如德国),能够更好的调动无教育背景的男孩,指导他们就业。然而,决策者们需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制,因为在当今时代,医疗护理比工业生产更容易就业。
总之,学校应该更适于男孩成长。鉴于男孩更好动,组织大量体能消耗型运动项目更合时宜,而不是一味地注射利他林,告诉他们别乱动! 男孩常常需要男性榜样,聘用更多男性小学教师,不仅便于师生沟通,还能以身作则,告诉他们,男孩不仅能够成为消防队员,还能为人师表。
两性平等的发展是战后时期的一个重大成就。不论性别,人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机会之大,前所未有。但却有这样一部分男性,无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伸出援手,正值此时!
译者:PROTES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