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工作中遇到难题,怎样才能给出好答案

在工作中,总会碰到很多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以为:自己的答案,才是好答案,或者正解。但其实呢,未必。这类似于自己写了错别字,自己检查,难以发现一样。这是思维惯性,意识盲区,不自觉的偏见,自觉的自信,乃至不宜觉察的自负释然。人们对自己的想法,类似于对自己的孩子,不管如何,总觉得是天下最好的。有时候,那好,没有道理。如此一来,我们就错过了寻求更佳答案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看问题,犹如看一个苹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和瑕疵。在工作中,则会受到知识、经验、角度、立场等等的影响。因此,我们看到的每个问题,会有不同程度的真实,自然,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我们解决问题的追溯过程,就是消除偏差,还原真相的过程。

在工厂,我常常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同的部门,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报告。比如,品质部,一般都挑最严重的来报告,所提供样品,挑选的自然大多都是比较严重的;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尽量挑选最轻微的给你看,以证明问题不严重;生产部计算不良例的时候,正好拿了一些不具备代表性的瑕疵计算,不良率不那么准。

为了消除这种偏差,我们一般强调彻底的“三现主义”。也就是“现场、现时、现物”。我理解为:“不同部门的人,如品质、生产、技术等,在发生问题的当时,立即进入现场,看现物。在现场分析,在现场讨论,在现场,给出应对的策略。”

它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下属向上司报告或者同级传达,出现语言选择和传递的偏差;可以避免不同理解能力的人,在听时,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理解时想像的偏差;以及,一个部门太过分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屁股”决定脑袋的偏差。

当然,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可以如此解决。但到了一定的层面,需要给出决策性的答案时,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一些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总会有很多人询问问题,希望给出答案,有些甚至需要即席给出。而他的答案,又很可能会被下属直接采用。这时候,会因为决策者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出不够好的答案,影响一大片。实际上,很多的错误决策,便是如此出炉的。

对于此现象,我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一,持续训练下属,希望在一些知识、常识、观念、意识、工具、技巧,乃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相对科学一致;二,有人问我,我希望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他得先要观察、思考,得先有自己的见解,再寻求上司的答案,而不是张口直接要答案;三,不管这个想法是他的,还是我的,或者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如果是我做的决策,所有后果我承担。

做为一个需要不时给别人答案的人,其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需要他更加用功,更加小心,更加有责任心。就拿自己而言,从员工成长到现在,需要时不时给给别人答案的过程中,我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心得,很多,都是因为做了错误的事情,错误的决定,用公司大量的金钱和损失换来的。如何避免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少犯点错误呢?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小小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不寻求标准答案。我认为,看似同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因了时空、人员、条件等的不同,成因其实是不一样的。犹如“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你不可能两次遇到条件现象完全一样的问题。所以,我的做法是,尽量了解现状,深入“现场”,根据一些细微的差异,去针对性给出答案。

如果问题更复杂,我采用的方法是,采用“组合答案”。这些组合答案的原始素材,有些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是从别的有价值的案例中参考来的,还有些,是我翻书学来的,更有聆听一些智者、长者、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成功经验。但无论是哪里来的,都不能直接引用,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提炼、升华。

也就是说,让那些经验和知识,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再结合现状,条分缕析,消除偏差,抽丝剥茧,找出真相,融会贯通,做出“自己的决定”,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样给出的答案,相对而言,就是好答案。(文/古尔浪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给出  给出词条  难题  难题词条  遇到  遇到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  答案  答案词条  
人力管理控制

 白骨精生活:八卦精神

某同事的某某心事,因为某天苦闷真性情地吐给私交甚好的另一同事。结果不想日后,被知情同事以“不要告诉别人哦”窃窃传遍了整个办公室。于是该同事的这点小心情成为一干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