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越是浮夸的假新闻,越有人相信?

Managershare:集体无意识。

在小李子夺得奥斯卡影帝的话题渐渐淡出朋友圈时,另一个关于种族歧视的争议热点却在持续发酵。 

事情的起因是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主持人竟然在舞台上公然取笑亚裔血统。 

更让人不解的是,当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开为此道歉时,许多当时在现场集体哄笑的观众都表示,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当时的举动,好像仅仅因为大家都笑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平日看起来仪表堂堂的观众在一瞬间表现不当?

读完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乌合之众》,你就会明白身边那些总是在“模仿”他人,甚至人云亦云的家伙,到底谁指挥了他们的大脑。

“群体不懂得质疑”

还记得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上海姑娘江西逃饭”事件吗?后经证实,这是一条假新闻,人们口诛笔伐的人物纯属子虚乌有。

一个明显有着“谎言漏洞”的故事,为什么人们会轻易当真并奉献出自己的私人感情呢?

☞《乌合之众》里的解释为:由于分不清细微的区别,群体是笼统地来看待事物的,他们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过渡状态。

在群体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很快就会通过暗示和传染的方式进行传播。由于受到明显的支持,这种感情的力量将得到大大加强。

感情的简单化和夸大化只能使群体既不懂得怀疑,也不会犹豫,动不动就走极端。

应该引起怀疑的东西立即就变成了无可辩驳的明显事实。

“他们成了不能控制意识的木偶”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 

本来这只是一起针对美国政治权钱交易的抗议事件,但是渐渐地就发展成为流血冲突事件。

是什么让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市民成了不良社会事件的盲目追随者

有评论者说,这些破坏者当时都忘了自己是一个“人”,仅仅把自己当成某一“弱势”阵营中的一份子,所以这个阵营期待他们做的事,也成了他们的使命。

☞《乌合之众》里的解释为:当有意识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通过暗示和传染,他们可能立即就会把所暗示的思想变成行动,这就是群体中个人的主要特征。

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了不能控制意识的木偶。

一人独处时,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群体当中,他会变得无法自控、容易冲动、具有原始人那样的英雄主义,很容易受语言和形象的影响。

独处的个人会清醒地意识到,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烧毁宫殿、抢劫商店的,即使偶尔闪过这个念头,也会很快打消。

但加入群体之后,他便意识到了人数众多产生的力量。只要暗示他去杀人和抢劫,他会马上行动。   

“多少群体为一知半解的信仰英勇就义”

美国总统大选15日迎来5州初选,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一举拿下4个州,进一步拉开与对手桑德斯的差距。

 此前初选中,桑德斯曾开门击败希拉里,但之后却连连溃败,原因何在?

希拉里演讲中常用的概念也许能使人窥得一二:打造亲民路线、关注中产阶级、追求平等,这些都是时下美国主流群体最关注的问题。

虽然此前早有人质疑这些总统候选人在演讲中的“夸大其辞”,可为什么每次听到这样“激动人心”的发言时,还是有一大批忠实者会为此买单呢?

☞《乌合之众》里的解释为:在人类群体中,真正的领袖往往都是发起人,大家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的意见就是大家的意见。 

他们主要采取三种很明确的办法:断言、重复和感染。

断言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体头脑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断言得越干脆,越没有拖拖拉拉的证明和解释,便越有权威。

负责捍卫某某政治事业的政客、通过广告宣传产品的企业家,他们都懂得断言的价值。

领袖们经常以荣誉、名誉、宗教和祖国的名义,让群体中的个人做出牺牲,而且往往要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多少群体为了信仰、主张和他们一知半解的字眼而英勇就义。

 由于夸大自己的感情,群体也只会被极端的感情所打动。

演说家为了吸引众人,势必滥用词汇、斩钉截铁。他们绝不会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表明看法。

《乌合之众》让你沉思的五句名言

✔ 在群体中,蠢人、白痴和妒忌者不会再感到自己平庸和无能,而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短暂却巨大的力量。

✔ 集体观察是错误率最高的,它往往只是某个人的幻觉,通过传染,暗示给别人。

✔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个性也消失了。异质淹没在同质中,无意识的特点占了上风。

✔ 对群体来说,必须有个神来引领他们,否则什么都谈不上。

✔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于独处的个人。

想要成为一个脱离群体意识,独立思考的睿智者吗?欢迎阅读《乌合之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浮夸  浮夸词条  相信  相信词条  有人  有人词条  越是  越是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