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nankaicaibo#163.com)的投稿。
已经忘记有多久,没有静静的沉下心来,读一本不那么功利的书了。小说、杂文、抑或自传、哲学、甚至佛法,这些对日常工作以及个人财务没有直接关联的文字,在我的脑海里都已经模糊了好久好久。
三天的假期,终于能借助外力停下凌乱的脚步,停下我执着于那些不自知的花花绿绿,好好的思考自己,思考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不快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对事物太挑剔,总是内心太执着的外在表象。就如这次我选购的黑莓手机,我为何如此执着于手机的外表而放弃了苹果、安卓的内在的强大呢?为了满足外在的表象虚荣,就要承受手机内在无法满足各种智能软件强大功能的应用需求呢?这是不是一种愚蠢的执着?
还有我执着IPAD2,在享受其快速的开机速度和便捷的软件应用的同时,却执着于其丧失了键盘的输入便利。这使得我一直要为其追求一款无比好用的蓝牙无线键盘,但使用起来仍没有达到普通电脑的流畅体验。我如此执着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嫌笔记本开机太慢而为了给空虚的内心一个交代寄托,而寻找替代品IPAD2吗?即便找到了这个完美的替代品又能怎样呢?我要用它来实现怎样的目的?仅仅是其简单的界面和开机速度的提升么?
执着于过程、工具还有途径,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和终点。就像佛说,开始渡船的时候,人们都知道终点是彼岸,但是到了船上,每个人都执着于船本身,而忘记了岸。这用来比喻修行佛法的人,都往往执迷于佛法,而忽视了佛法背后的本质:放下。
放不下工具,就达不到终点。
由于已有两次重大手术的经历,这使得我比任何人都害怕虚度时光。于是总是想让自己忙起来,不要闲着,不要做无谓的浪费。但其实我并不知道怎样利用时光才能更有效。在不知道更有效的方法之前,我的焦急和向外不断的执着抓取,是一种对时光和生命更大的浪费与牺牲。
在这种盲目而焦急的心态影响下,养成了我思维发散的坏习惯。经常有新的想法和冲动也经常有更新的想法来驳倒旧的。计划常常赶不上自己的变化,弄得自己每天浮浮躁躁,做事也没有了坚持的精神。所以更多时候,我都寄希望于外力的驱动来让自己忙起来,不要闲,否则我会完全无所适从。
有时,我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时,我却又极度的怀疑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是否错了?在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做了房奴,那时, 我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无敌的英明神武。然而今日,背负着房贷压力、家庭压力和即将到来的孩子压力,我那年轻时的梦想,却离我渐行渐远了。四下里张望,周遭的同事同学无不如此:不是处于失去梦想后的失落状态,就是处于失落梦想后已经适应了的麻木状态。
难道成熟的标志就是梦想只存在于回忆里?难道如果你每天还把梦想当做前行的方向,那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成熟?
既想要属于自己的房子,又想要属于自己的梦想事业,其实眼前的困境与迷惘,根源只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想要的太多,于是于纷繁迷乱中忘记了我们出发时的真正目的。
真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出一大批乔布斯来,因为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乔布斯的苹果就成功了。因为他成功的给消费者塑造了这么一个形象:你不用思考,你需要的就是我,你买我就可以了。
但可惜,不用思考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当我们都满足了苹果带给我们的惊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更加膨胀的欲望和需求,转念之间,我们又会陷入被欲望驱使下的向外抓取状态,很容易,我们会因失望而不再快乐。
要找回我们出发时的真正目的,就要解决掉内心不断膨胀抓取的欲望。要审视这欲望,就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我是为谁而活?
记得18岁之前,我们都觉得自己真的不快乐。终日读书熬夜题海战术,背负中考高考的沉重压力无法自拔。那时的我们觉得,世界上最无辜最郁闷的人就是学生。整日做着无意义且永远不可能用到的数理化难题,背着不知何年才能出国和外国人真正对话用到的中式英文,日日夜夜羡慕着那些潇洒自由的大学生和可以自由支配个人收入及消费的白领们。
但当我们真正脱离高考之苦,进入大学校门之后,我们却一下子迷失了。人生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彻底陷入了迷茫的困境。四年大学,浑浑噩噩者何其之多。四年大学,想念留恋高中校园的纯真简单生活者何其之多!
是的,当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之舵,我们怨天尤人;当我们可以自由奔跑选择方向的时候,我们裹足不前。这种迷茫感在18岁以后的日子里经常出现,渐渐的,我们对此没有了抵抗力适应了它的存在。难道这真的就是成熟的过程?
18岁之前,我们只知为高考而活。18岁之后,我们为何而活?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身上肩负的角色也越发的多了起来,责任也越来越大。我们发现,为自己而活,已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遥不可及的梦想。房子、车子、生娃、父母养老、拼命打工赚钱谋求升职加薪……
生活的轨迹仿佛千篇一律的摆在每个人面前,无需抉择、无从抉择。
于是,我们离自我越来越远,渐渐地,我们忘了这三个最重要的人生命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左岸记:“如果不学新闻,我想做个理发师;如果不学生物,我想当个赛车手;如果不学金融,我想做个心理咨询师;如果不学医,我想做个流浪诗人……”袁琳同学在人人的一条状态引来近4万网友的转发,大家用各式各样的语言,诉说自己的专业和梦想之间的差距……我想问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做了梦想的敌人?谁替代了你完成了你的梦想,做了理发师、赛车手、咨询师、流浪诗人……?难道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不都是选择了生命当中最重要的路吗?是理发比新闻自由,赛车比生物激情,心理比金融深沉,诗人比医生浪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