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通常是这样的:百姓不会因言获罪,读书人有出路而不用靠拼爹,贪官少,百姓富足而不崇洋媚外,民风淳朴而不奸诈等。当代中国具备这些吗?
前言:回望“盛世”,正视今天的中国
在盛世中,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政治、经济。汉唐盛世,这种软实力的影响登峰造极,辐射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形成 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至今,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今天,也有人把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概括为“盛世”。但对于一些在城市里长大、不太了解 中国底层社会的人来说,仅凭“电视屏幕里的世界”去想象中国,并把这些看作是“现实世界”,进而认为未来的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这样的“盛世幻觉”, 是会妨碍我们正视问题的。
中国令人注目的如果只有经济的狂飙、科技产品的升级、基础设施的发达和完善,而没有思想、文化、观念的进步,那么,中国的国力越强,“中国威胁论” 的声音只会越大。因为世界看到的只有硬邦邦的、目的不明的“肌肉”,很难从内心认可中国,更多只会把中国视为一个“淘金地”,而不是朋友,甚至可能当成一 种“威胁”。
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问题当中,地震、泥石流中的无力与无助,矿难、毒食品中的无奈与麻木,都说明所谓的“盛世” 底下,有着诸多的灾难和苦难,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以及社会和体制的腐败。所谓“大国崛起”可能还只是一个愿望。
重读历史,盛世的远影依然让人神往。在历史的旅途中,我们遗失了很多,践踏了很多。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面对它,重新作一番认知判断,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一、盛世有什么值得骄傲?
1、讲信用成风气:放归的死囚没有一个逃跑的
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30多个死囚时,觉得很是可怜,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与家 人团聚,一年之后的秋天来京城执行死刑。接着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国的死囚都放回去,来年都到京城,一起问斩。于是乎,全国390个死囚都回了家。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被放回去的全国390个死囚,没有人带领,也没有人监督,都按时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没有一个逃跑或隐藏的。最后太宗将这些死囚们全都赦免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其中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后人解读与回味。这390人明知已被判死刑,为何有机会不逃走却心甘情愿回来受死?——囚徒如此,百姓可知。
太宗又为何将他们都赦免了呢?仅仅是出于怜悯吗?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唐太宗的仁德说起。太宗爱民如子,他曾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 约。”太宗规定,杀一个死囚,得向皇帝报告三次,而且,实行死刑之日,皇帝不能进酒肉,不能欣赏歌舞。因为酒能乱性,音乐能使人沉湎于情感中,不能进行理 性思维,目的是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让皇帝进行冷静思考,以免错杀无辜。而且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再加上太宗以农为 本,减轻徭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相当好,贞观初有几年,全国死囚犯还不足百人。
有这样一位道德高尚、懂得以德治国的君主,才有了廉洁奉公的官员和讲究规矩的百姓,这也就不难理解,唐初为何出现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了。
2、国民自由度高:百姓不会因言获罪
唐朝,是中国史上文化、政治、经济最发达的一朝,也是特殊的有言论自由的朝代。唐朝人虽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语言上忌讳,但忌讳的范围以私人之间为主,一般的,可以放言无忌。批评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诗作文,甚至讲得很不堪,亦不会遭祸。
在杨贵妃生前,文人对她品评有之,对杨氏家族讥嘲也有之,到她在马嵬驿遭难后,她的故事迅速地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并且随着时间而更加深广, 渐渐,唐朝的文人把歌咏杨贵妃故事当作一种“考试”式的共题。白居易的《长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来的第一名。但在“长恨歌”出现之后,文人依然热心于自 这一个“共题”而孜孜不倦于“考试”,借此来练习和表达自己的史才,诗笔,议论,想象……
整个唐朝,有记载的只有一起文字狱。那是在唐高宗发动对高丽的一次战争前,有个叫元万倾的诗人,写了一首诗给高丽人打招呼:唐军将要来犯,赶快备守 鸭绿江天险。结果唐军江边而退。元万顷此举,实为叛国叛军,罪不容恕。唐高宗却没有要他的脑袋来平息众怒,只是把他充军到岭南了事。不久,居然又把他招回 来,封给他一个著作郎的官职。武则天在唐代君主中大概是口碑最差的一位,但对文人同样十分地洒脱大度,“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曾为反武则天势力写下义正 词严的讨伐檄文,直斥武则天为“狐媚惑主”,武则天读后却只是“嘻笑”,不仅没有加害骆宾王,乃至清剿“骆宾王反革命集团”,反而埋怨大臣,为什么早没能 将骆宾王此等优秀的人才罗织到朝廷中来?!
3、史官能直书其事:不虚美不隐恶
太宗对监修国史房玄龄说:“前世史官所记,都不让皇上看到,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答道:“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要是皇上看到了,必怒,所以不敢让看。”太宗说:“我的心胸与前世不同。帝王想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请你还是给我看一看好了。”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自然尽善。陛下独览《起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若以此法传示子孙,我担心数代之后的 君主心胸没有您那么宽阔,一定会饰非护短,忠实记录的史官必不免刑诛。这样的话,史官这个职业必然会变得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就没有一句话可信 了!所以当代君主不得看自己的历史记录的制度,就是为此。”――这话说得既委婉,又有原则。
太宗没话可说了,但还是坚持要看。怎么办呢?于是,房玄龄便和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书成,上之”――显然,这并非原始记录,而是编辑整理成书。
太宗看到书中所记“六月四日事”――也就是他把太子建成、弟弟元吉杀死的玄武门之变,其中“语多微隐”,便对房玄龄说:“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当即命令“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唐太宗这一声叹息,实在是忠厚,但却是盛世大唐一个有力的注脚。当唐人传读史书史,翻到最高领袖这一页不光彩记录时,他们的目光,骤然变得平静安然——那是一个社会面对真相时特有的坦荡与淡定。
4、读书人有出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生逢盛世的唐人,尤其是年轻书生,都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强烈进取精神。民心向上,士皆欲奋发有为,“好语王霸大业”,豪气干云,砥砺志气,不畏艰险辛 劳。是这个时代最难得的精神。他们渴望为明主重用,在治国平天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 《南陵别儿童入京》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说:“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后出塞》)他欲使君王成 为唐尧、虞舜那样的圣贤,天下风俗淳朴。孟浩然自称“昼夜常自强”,(《书怀贻京邑同好》)与二、三友人“俱怀鸿鹄志”。(《洗然弟竹亭》)高适的志向 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他们意气风发,充满活力,自强不息;或参加科举,力争金榜题名,博得一官半职, 有的虽皓首穷经,失意科场数十年,布衣而死,也不后悔;或投笔从戎,仗剑去国,不畏边陲惊沙、风雪,虽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以求封妻荫子,卫国保家。万千 士子,勇于征战四方,开疆拓土,高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总之,整个社会充满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 氛围。
“学而优则仕”的遴选人才的标准,给各个阶层的人们开拓了广阔的前途。一个充满理想的社会,也同时充满了活力,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科举制度 冲破了士庶的阶级界限。普通人也可以凭功名侪身政界,平步青云。因而,这是一个奋发有为的时代,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唯有这样的时代,诗人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四海为家的豁达心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的宏大气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壮阔胸怀,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盛唐时代人民意气豪迈,英雄辈 出。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5、男儿多豪情:或自强或豪迈或洒脱
生逢煌煌盛世的唐朝男子,尤其是年轻书生,都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强烈进取精神。他们渴望为明主重用,在治国平天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李白在《将进 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说:“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 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后出塞》)他欲使君王成为唐尧、虞舜那样的圣贤,天下风俗淳朴。孟浩然自称“昼夜常自强”,(《书怀贻京邑同好》)与二、三 友人“俱怀鸿鹄志”。(《洗然弟竹亭》)高适的志向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他们意气风发,充满活力,自 强不息;或参加科举,力争金榜题名,博得一官半职,有的虽皓首穷经,失意科场数十年,布衣而死,也不后悔;或投笔从戎,仗剑去国,不畏边陲惊沙、风雪,虽 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以求封妻荫子,卫国保家。总之,整个社会充满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氛围。
唐诗唐朝男人性格的最美写照,它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万丈,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磅礴大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悲天悯人,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洒脱,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豪迈...有太多太多的男人情怀。
6、女性自信自强:落落大方不失高雅风度
在开放的煌煌盛世,女性较少受封建礼教束缚,思想较为开放,行为较为自由。她们自信自强,已从初唐全身障蔽、面网垂颈的状态中走出,靓装露髻地出现 在盛唐的人生舞台上,涌现出不少诗人、音乐家、舞蹈家、书法家和巧妇等,在中国妇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章。可以说,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盛唐女性爱美,服饰讲究,富有文化底蕴。头发挽成高髻、望仙、乐游、堕马等数十种发髻,并插入簪、梳、钗、搔头、花卉和步摇等饰物。脸部化妆则有 “额黄”、“黛眉”、“花钿”、“点唇”等。耳垂坠子,颈系项链,臂套手镯,手戴指轮(戒指)。也有女性自恃其美而不修饰的,如杨贵妃三姊虢国夫人,不施 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见天子。
盛唐女性的服装,通常是由衫、帔和裙组合而成。衫是短上衣。帔是披在肩上的长巾。裙的色彩、款式颇多,有所谓七破裙、九破裙之类。石榴裙最流行,杨 贵妃则独爱黄裙。女性还喜好穿丈夫衣服靴衫、戎装和胡服。最令人瞩目的是,她们穿类似西方女性那样袒胸露乳的服装,在大庭广众中,落落大方地展示独特的女 性美,如《逢邻女》:“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盛唐女性化妆和服饰的丰富多彩与超前,是盛唐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情趣高雅、身心健康、珍重生 命、乐观向上的表现。
7、万国来朝:国人不崇洋媚外,外国人无法喧宾夺主
李唐统治者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朝廷的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掌管对外事宜,为来唐的外国使节提 供食物、翻译、医疗、丧葬、赐物、封官等优惠。对其他来唐者,朝廷和地方官吏也予以照顾。难以数计的外国使节、留学生、宗教徒、艺术家、科学家、商人和旅 行者等,不畏茫茫沙碛或惊涛骇浪,潮水般地涌入大唐帝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些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外来文明,深受盛唐人喜爱。《旧唐书·舆服志》说: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 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波斯名酒三勒浆,由“貌如花”、“笑春风”的胡姬素手招客,并为客人跳 胡舞助兴,生意兴隆。李白等诗人也乐往品酒赏舞,写下了不少动人诗歌。最受盛唐人欢迎的胡舞,是出自中亚的旋转如风的胡旋舞、腾跃飘逸的胡腾舞和雅妙馨香 的柘枝舞。王维和岑参等诗人对高丽、天竺的音乐和歌舞怀有浓厚兴趣。盛唐朝廷的十部乐中,就有外来的高丽、天竺、康国和安国四部乐。以虚帽、翻领、襟袖窄 小、条纹裤和软锦靴为特征的胡服,是盛唐男女竞穿的时髦款式。今存的盛唐墓壁画、唐三彩俑、唐诗和文献记载中,都有大量出土文物和文字数据可证。外来的小 狗、马、象、犀牛、豹、鹰和鹦鹉等动物,也备受唐人宠爱。如毛茸茸的小狗,是盛唐贵妇的宠物。杨贵妃有一条“康国小狗”,颇像今天的京巴狗。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
8、国民素质高:对外国人既不歧视也不奉迎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 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许多国家在长安驻有使者,万国来朝,盛况空前。众多的留学生在这里习汉文、汉语、书法,学习中国的政治、历 史、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作为丝绸之路的始点长安,各国商旅云集。丝路上驼铃丁当,中国的造纸术、丝绸、瓷器、书籍、药材等源源不断地传播或运到中 亚、西亚、欧洲,西方的葡萄、苜蓿等通过丝路进入华夏。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 “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 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
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很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 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 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 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9、国民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
盛唐人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刻苦开拓创新精神。
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文化中号称最难的吟诗。因痴迷吟诗,王维走入醋坛,孟浩然眉毛尽落,崔颢苦吟体瘦。盛唐人开拓创新的成就的确辉煌:三千 里嘉陵江山水画一挥而就的吴道子,使山水画为之一新。他突破北齐曹仲达“曹衣出水”画风,新创“吴带当风”风格,被誉为“画圣”。与他同师习画的杨惠之, 自感不如,又不甘屈居其下,毅然改攻雕塑,终成一代泰斗。王维的破墨山水,韩干的马,张萱的仕女,李白的“口吐天上文”,杜甫的“诗史”,孟浩然的田园山 水诗,岑参豪放奇特的边塞诗,颜真卿雄秀独出的真书,李阳冰笔力遒劲的篆字,张旭醉后呼号疾走或以头濡墨的狂草,僧怀素“天下称独步”的草书,李龟年的 歌,李暮的笛声等,都是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
舞蹈艺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唐代也有了极大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唐代舞蹈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更加注重主题意蕴的表达;更加注重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加注重新颖独到的技巧;更加注重艺术风格的借鉴与融合,从而造就了唐代舞蹈艺术的辉煌。
正是这些群星璀璨的盛唐人,不迷信权威作品,不止于前人成就,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才攀上了文化发展的众多峰巅,为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10、民间生活有品位:不沉溺于声色犬马
标志精神文明辉煌建树的成果,是盛唐之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丰富文化的杰出贡献。从诗歌,传奇,绘画,音乐,书法,雕塑,舞蹈到建筑、旅游,医药,宴饮,等等领域,以至于宗教,无不成绩斐然,光彩夺目,星光灿烂。
这是一个民族整体向上,向着真善美共同努力营造的结果。只有那物质充裕,精神愉快,环境宽松,情绪坦然,个性自由,执着奉献和创造得到社会的认可和 嘉许,传诵和回报的时代,才会拥有奋发有为的国民,雨后春笋般成长的人才,和不断的成就。而在这种社会背景和风气下,人们才能生活的满足,轻松,乐观,豁 达,才会尽情享受生活,创造美。因此,因为物质丰富,心情恬淡,个性自由,唐人才会有丰腴的体态,并以丰腴为美。才会以闲适,恬静的心态充分领略大自然的 美,生活的美。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枝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蹄”(杜甫《江畔寻花四绝句之一》)“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寻人不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弘《寒食》)这些画面,展现的是优游性情的美的人,美的画。只有真正的和谐社会,才会有这动人的画面。
因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心情愉悦,环境轻松,唐代妇女才注重美,广泛地使用各种化妆品,兴起一次次“时世妆”;才会尽情地欣赏音乐,舞蹈,百戏杂 耍,使世俗生活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充满了人生的乐趣。那种优游,闲适的生活,不是醉生梦死,而是一种心灵的忘我境界,一种空前的解脱。
“新丰美酒斗十千,长安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垂杨高楼边”(王维《少年行》之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该是怎样心情的写照?
11、贪污很少:皇帝率先垂范,官员各安本分
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贪污。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贪污很少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12、穷官常见:官员大多清贫而自律
唐太宗提倡节约,而唐朝的官员们居然照做了。
唐朝的户部尚书戴胄,住房简陋,连祭祀祖先的地方都没有;尚书右仆射温彦博家里没有正屋,死后只好把棺材停放在厢房里。
唐朝的中央政府秘书长岑文本,家里的住房矮小潮湿,连蚊帐都没有。有人劝他置办产业,他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平民百姓,靠着读了几天书,坐到今天的位子上,拿国家的薪水,我都担心拿得太多了,还置办什么产业呢?
宰相魏征家业没有正房。魏征有一次生病时,唐太宗正在建一座小殿。看到魏征住宅简陋,太宗就把自己盖小殿的材料,让给魏征盖了正房。
唐朝的君臣真够寒酸的,但这份寒酸,成就了大唐盛世最恢弘的气度。
13、百姓生活富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资治通鉴》有一段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 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皇上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酷的法律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 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 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 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4、人生选择多样:不求功名也可逍遥自在
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 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 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 烦了,一赌气独自走了。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他这般的隐 居,却并不凄苦,反倒生活得颇为滋润,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而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虽也仕途不顺,却一生悠游天下,亦能自得其乐,风流高雅。远非后世被迫归隐,或者入仕无门沦落街头的穷困潦倒所能比拟。反观当下的所谓“隐士”,多是被现实逼入绝境,想“隐”亦无处可隐。
15、文豪辈出:创造文学鼎盛时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作家多,而且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 十分爱好,并喜创作诗歌,所以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以帝王而言,唐代的帝王大多能诗,著名的如太 宗李世民、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文宗李昂、德宗李适、宣宗李忱、昭宗李晔等。其中存诗一卷就有四帝。后妃则有武则天、徐贤妃、杨贵妃等。以童 子而言,唐诗中早慧能诗者颇多,如骆宾王、杨炯、杜甫、徐惠、缪氏子、刘晏、林杰等。缁流羽客中有寒山、拾德、皎然、贯休、齐己、吴筠、陆羽等。妇人则有 鱼玄机、薛涛、李冶等。唐诗在当时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 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宣宗李枕在白居易死后所写的《吊白居易》诗中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居易名,造 化天子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
当代诗人余光中这样赞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个赞语是贴切的。一千多年后,以文化人身份进入官场的龙应台,说出这样一段话:一个社会要有一定 的素质和成熟度,才能允许纯洁的文人进入体制里头。唐朝的太多诗人都有入仕的经历。唐朝的官文上,传递着光耀千祖的名字,和光耀千祖的诗篇,散文,书法, 那是盛世大唐最“奢侈”的现象。
二、盛世成因总有相似性
1、与民休养生息,统治者厉行节俭
汉朝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吸取了秦亡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 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汉书·食货志》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 食。”
汉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 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汉景帝下诏不接 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唐太宗即位后曾下令释放宫女 3000 人,减少宫殿的营筑,停止官吏进奉珍异,禁止贵族官吏的第宅、车服、婚丧过分奢侈。他还并省了许多州县,并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员从 2000 多人精减到 600 多人,以紧缩财政开支。上述做法,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对人民都是有利的,因而促使生产状况迅速好转。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口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稔,米粟每斗不过三四钱。
2、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减轻民众负担
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 担是历史上最轻的。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 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文景之治时期,它对百姓征收的赋税是很少的,所谓轻徭薄赋,在这个时期做得最突出。其实对一个国家政权的存在而言,征收赋税是必需的,因为它要支撑 整个官僚机构的运转,要支撑整个国家的运转,它需要广开财源。那么要想减少对百姓的赋税征收,它就必须压缩它的财政支出。其中官吏,包括皇帝在内,这个行 政费用的节约与否,就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的多寡变化。在汉文帝、景帝这个时期,确实他们很注意节约,尤其是汉文帝在这方面得到了史学家和后世政治家更多 的推尊与褒奖。
李世民深知正是隋炀帝的横征暴敛破坏了社会和谐,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其覆亡的重要原因,所以自己就采取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政策,以创造社会的和 谐。唐太宗即位以后,继续推行租庸调法,并在租庸调制中放宽了纳绢代役的年龄限制,并严格了服庸时间的计算方法,从而保证了劳动者的生产时间。另外,唐太 宗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轻徭薄赋”,他即位当年,即正式颁诏减免全国赋役,此后,有关局部地区减免役税的记载共计十二次,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他 在一份诏书中明确地说“轻徭薄赋,务在劝农,必望民殷物阜,家给人足”。
3、皇帝常自省,择善而从之
唐太宗的自律是令人称道的。人们大都知道一句出自唐代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的政权承载者是民众,颠覆者也是民众。这是在告诫至高无上的 皇帝要自省自律。统治者如何才能稳坐豪舟之中,驾舟的思想认识很重要。在《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段话: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利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 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这一段话原出自魏 征谏唐太宗的《十思疏》,被吴兢收入《贞观政要》。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唐太宗提出的十项时常自我检讨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但是, 唐太宗却能常以此自省。魏征一生向唐太宗提过几百条建议,绝大多数都被采纳。当魏征晚年病重卧床,唐太宗仍致诏魏征:不见数日,忧愤甚深。自顾过已多矣, 言已失矣,行已亏矣……意思是说几天没有你在身边,我的行为或决策或已经有了失误……唐太宗时期官府的风气较为清廉应该说与此有很大关系。可见只有常常地 自省才能自强、自信。
唐太宗以尧、舜为效法的对象,以秦、汉的兴亡为教训,不到海边,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能做到这点的,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来。在晚年他还 能反省自己的错误,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说:“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 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4、政治开明,惟才是举,广招贤良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才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杜正伦传》)。所谓“才”与“能”是指办事能力而言,所谓“行”就是讲政治标准。他曾 与魏征讨论用人,认为“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 顾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才德兼备才可用。”唐太宗基本上遵循了这个规矩用人。他公开宣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 授。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旧唐书·房玄龄传》)处理高祖时的老官僚,东宫、齐王府的主要人员,秦王府的僚属就足以证 明他对选用的对象,执行的是不避仇敌、不避亲疏,惟才是举、破格提拔的原则,如对待魏征、薛万彻就是最著名的、突出的例子。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贵为国戚,当册封其为司空时,有人以“私亲之俏”加以反对,太宗排除干扰:“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他还能从贫贱 中选拔人才,如马周,曾为人门客。太宗用其为“直门下省”,继又提为“监察御史”,十分称职。他还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选拔人才。方法之一是改定 “氏族志”,提高新的士族的尊荣,压制旧有的士族势力,为士庶并用的方针开辟了道路。
由于他的“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政策的实施,获得了用人致治的显著效果。贞观一代,人才辈出,佼佼者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 晦、魏征等。人才济济的盛况,“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他多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他把君臣 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贞观三年,开始出现了“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 贼不作,内外安静”的大治景象。
5、盛世多危言,充满忧患意识
汉初的统治集团,有一个非常宝贵的精神境界,那就是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务实求治的精神。在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里面,有个小标题,叫做“汉诏 多惧词”,也就是说汉代的皇帝发布的诏书其中有许多是有戒惧之心,充满了敬畏之心的,这是一个良好的传统。“汉诏多惧词”这种格局就是从汉文帝这个时期开 始的。比如说他在他即位14年的时候,他发布过一个诏书,讲了这样几句话,说他已经“奉宗庙”,也就是当皇帝当了14年了,说“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 朕甚自愧”,说我个人不敏捷也不聪明,更谈不上英明伟大了,以这样的才干当了14年的皇帝了,心里一直感觉很惭愧,就怕事情做得不好,愧对天下黎民。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修一座宫殿,张玄素表示反对,而且语出惊人:陛下如果修这座宫殿,就要像商纣王一样天下大乱了。贞观七年,唐太宗想要出游,大臣进言说:这可是秦始皇干的事,尧舜可不会这么做。
这样讲话,是不是“别有用心”,也至少有些小题大做了。而唐太宗竟然乐呵呵地接受意见,而且给予赏赐。
真正的盛世是听不到盛世赞歌的。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大唐的权力中心,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平和,甚至是谦卑——这是构建一个盛世的基石。而当安禄山的一番蜜语,说得玄宗和杨贵妃喜不自禁时,大唐的盛世出现了第一道裂痕。
6、废除恶法,减轻刑罚
一讲到汉文帝的德政,历史学家都会强调他在减轻刑罚方面做了许多事情,他废除了几个著名的酷苛的法律,一个是废除肉刑,再一个废除诛连刑,第三个呢,他废除了诽谤法与妖言罪。
此前有一种习惯,当一个人犯罪之后,不仅要对犯罪者本人给与惩治,还要诛连他的家属,有时候诛连的范围很广泛,这对于制造恐怖气氛是非常管用的,孟 德斯鸠曾经有一句名言,叫做“专制的原则是恐怖,恐怖的目的是平静”。那么古代,中国古代推行已久的诛连刑就带有这样的一种特性,不仅以惩治,乃至于从肉 体上消灭犯罪者本人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大肆的诛戮来强调违反国家刑法所造成的可怖的局面。我们应该感谢汉文帝这样的一代明君,他下达了一个诏书,让群臣协 商废止诛连刑,可是就在他的诏书下达之后,当时的两位宰相,周勃、陈平以及朝廷百官,协商之后居然有个答复,说这个诛连刑的实行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必定 有它的理由,希望皇帝收回成命。汉文帝第二次下诏,一定要废除诛连刑。汉文帝的这种理性精神,甚至可以讲成一种人文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尊重。
汉文帝的法律思想还有两点非常难能可贵。第一点,他承认国家的法律有“不正之法”,这个事情是在谈到废止诛连刑的时候他提到的。一个好的法律应该是 引导民众的,只要国家的法律正了,百姓就会欢欣鼓舞,百姓就会愿意顺从,可是现在存在着一些不正之法,这些不正之法,实际上如果再不给与废止的话,将是以 不正之法来迫害民众,这是害民之法。还有一条,就是在实际推行法律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原则,就是“罪疑者予民”,这个是见于《史记》的《孝文本纪》最 后的一个赞语里边,所谓“罪疑者予民”的意思就是,即便是某个人,他可能是某个案件的涉案者,他甚至可能就是作案人,但是证据不足的时候,宁可就按照无罪 来给予赦免,这其实这种执法思想也是所谓的“疑罪从无”。直到现在,这依然是讲究法治的国家在坚持的一个原则。
三、“盛世”的沉痛教训
1、汉武帝雄才大略,却不顾民生繁刑重敛
要论汉朝盛世,其实倒是国家无事,民给家足,因而也就缺乏宏大叙事的“文景之治”,而不是文治武功的武帝。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初期,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用都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朽断了。库存粮食吃也吃不完,堆在仓库外面,最后都 腐烂 了。国力的强大,给了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在军事方面,他主动派遣卫青、霍去病数度征伐匈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在南方灭掉夜郎、南 越,建立西南七郡;在东方灭掉卫氏朝鲜,设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在政治方面,他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严刑峻法,特务统治。在文化方面,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太学,立乐府。其煌煌功业为后世历朝君主所艳羡。
然而,历代那些一流史家却不这样看。班固《汉书·武帝纪》赞辞只称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称赞其举俊茂、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 数、协音 律、作诗乐等文治事业,而对汉武帝的煌煌武功则不赞一辞,并称“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在秉持 儒家观念的班固看来,国家的强大,首先应当是民生的安定富庶,而汉武帝虽有雄才大略,却穷兵黩武,不顾民生,终于使得汉朝繁荣经济濒临崩溃。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解除北方边患,这本来是属于正当的措施。但汉军一直打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或为了抢夺汗血宝马,就发兵讨伐大宛,那就很难说 是自卫 战争了。反过来说,这样的战争只会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为了筹措庞大开支,王朝政府便只能加重徭役,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 楚、燕、赵和南阳等地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
为了聚敛财富,武帝还实行“算缗”“告缗”,凡申报税负不实的商贾,充军边疆一年,并没收其财产。为了怕商贾有所隐瞒,还鼓励民众检举揭发,“有能 告者, 以其半畀之”,即把没收的财产奖赏其一半。这政策一出台,全国人都起来纷纷举报,中等以上商贾几乎都遭告发,倾家荡产,天下财富均归王朝政府。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汉武帝的评价同样不高,他称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 贼,其 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认为汉武帝奢侈无度,严刑峻法,完全就是个秦始皇再世。之所以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没有重蹈秦始皇的覆辙,原 因只在于汉武帝“晚而改过,顾托得人”,及时调整了政策。
2、隋炀帝好大喜功,以万方来朝为务
隋炀帝好大喜功,平定西域之后,他为了招徕西域商人来朝贡贸易,命令凡西域商人路经之地的郡县要殷勤招待,并厚予赏赐。在大业六年(610年),隋 炀帝用尽苦心造就一个前无古人的“面子工程”,以向四邻夸功显富,炫耀政绩。从正月十五开始,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端门盛陈百戏,迎接西域诸胡酋长,音乐声传 数十里,通宵达旦,灯火照耀天地,前后达一月之久,费用无算。
与此同时,隋炀帝还下令装点市容,要求店铺整齐划一,帷帐华丽,珍宝充积,人穿华服;卖菜的地方要铺上昂贵的龙须草编的席子,街道两边的树上也要披绸挂缎装扮得五彩缤纷。
西域商贾经过,酒店老板要邀入进餐,吃饭喝酒不要钱,还要谎称:“我朝富裕,客人吃饭是向来不收钱的。”不过胡人也并非傻瓜,有些胡人看到街上的树木都用高级绸缎包裹,就说:“中原也有好多衣不蔽体的穷人,为什么不把这些布给他们做衣服,却用来缠树?”
隋炀帝身败名裂,这段掌故自然也就成了千古笑柄。
3、宋真宗伪造祥瑞,搞“盛世面子工程”
北方的契丹入侵中原,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与契丹人签订了“澶渊之盟”,以每年贡给契丹绢20万匹、白银10万两换取了和平。本来,宋真宗还美滋滋 的,以为自己完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未曾想他的大臣王钦若对他说:“这是城下之盟啊,是耻辱!”宋真宗这才转过弯儿来,又急忙询问消除影响、挽回自 己面子的办法,王钦若回答道:“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封禅是中国古代最盛大的仪式。此仪式的意义是向天地宣告人间的太平盛世。问题是,以宋真宗的政绩,还真没脸去封禅。这难不倒王钦若——没有政绩,咱自己可以造,比如搞点儿“祥瑞”出来,这就有了去泰山封禅的资本。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文武大臣们被宋真宗紧急召集到皇宫。原来,这位皇帝一个多月前梦到一位神仙告诉他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刚才,宫里果然 在承天 门发现了天书。此言一出,群臣们顿时炸开了锅:这可是千年难遇的大事啊,唯有盛世才会有如此的祥瑞!当然,这等把戏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群臣中有王钦若、 王旦这样事先安排好的演员,剩下的也明白皇帝这场戏的目的。总之,大家纷纷引经据典,道贺的道贺,拍马屁的拍马屁,一时间,皇宫倒是热闹了,还真有一番喜 庆的气氛。
在全国百姓的“一再请愿”下,宋真宗只得厚着脸皮“勉为其难”地去封禅了。为了配合皇帝的封禅之行,全国的祥瑞已呈遍地开花之势:泰山忽然涌出了泉 水,而 各地的芝草、嘉禾、瑞木更是不计其数。最终在当年的十月份,宋真宗完成了封禅大典。北宋朝廷借此盛事还邀请各国朝贡,因此,在大典上,还呈现出“万国来 朝”的盛大景象。
这场闹剧并未就此终结,尝到甜头的宋真宗决心将面子工程进行到底: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祥瑞出现,宋真宗借此良机,不厌其烦地举行了各种盛大的仪式。为 了吸引 各国前来朝贡,北宋回赐的物品常常是贡品价值的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周边国家乐此不疲地前来朝贡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些包袱最终都转嫁到百姓身上——为了 应付日益庞大的开销,北宋朝廷不断加重赋税,为面子工程埋单的,最终还是百姓。
宋真宗的面子工程并没使北宋强大起来,仅仅买通几个大臣,造点儿“祥瑞”,然后大肆举行各种典礼,就能在短时间内,营造出太平盛世、万国来朝的局 面。只 是,假的终究是假的,就算费尽心思地装神弄鬼,时间也会慢慢揭穿面子工程的画皮。而面子工程除了劳民伤财,还往往贻害无穷,造假者可以换来一时的风光,却 会留下永远的骂名。
4、清朝虽有“盛世”之名,但贫富差距世所罕见
清朝康乾时期,英国使团在登陆中国后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英国人斯当东和巴罗都注意到:“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虽然底层社会中很少发现脸色红润的人,但政府高官中却不乏胖人,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斯当东说,他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 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弃婴随处可见,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巴罗说:“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9000弃婴……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身上没有系葫芦,漂流在珠江的船只当中。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条狗的尸体。”
斯当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中国有一句名言:‘富者甲第连云,贫者无立锥之地’……但这句话在其他国家并不适用。”
5、乾隆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近700人的庞大使团,航海近一年,于翌年9月14日在热河觐见了乾隆。大清君臣满 以为这是“远夷慕化”,前来归顺效忠,不料这些“野蛮人”在国书中竟敢和天朝比肩,自称“兄弟和朋友”而不称“臣”,并且英使也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礼,甚至 还有人提出要在中国开辟新贸易港口、租借岛屿、派遣常驻使节等。乾隆皇帝一口拒绝,让他们尽快回国。
使团到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迎操演。可马戛尔尼却发现,清方城墙濒临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队伍的主要装备还是弓、箭、戟、矛、剑之类已沿 用了千年的冷兵器,就像伦敦展示古代战争兵器时所见到的那样。寥寥几支落后的火枪,也已破烂不堪。因此,英国人非但没被吓倒,反而断定 “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
马戛尔尼本想通过展示最先进的科技来赢得好感,进而顺利达到外交目的。为此,他带来了杰出的学者和作品,如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丁维提博士,带来了英 国最新的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最新的热气球、复滑车和天体运行仪,还带来了卫队,以便表演现代炮兵装备。这本来是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然而,清廷却不 屑一顾。福康安将军拒不观看英国卫队的操练和现代武器展示,皇帝和大臣们“对气球理论、动物磁气说、赫歇耳行星等反应冷淡”,贪婪的太监抢走大水晶吊灯时 还把派克透镜打碎了。天文学家痛心疾首:“这些透镜举世无双,现在却永远也没人知道了! ”他们愤而宣称:“除了被一个文明国家征服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就是“康乾盛世”在一个“蛮夷”心中留下的印象。
乾隆选择了闭关政策,也就是选择了落后,选择了倒退。一个没有改革的古老王朝不仅不敢开放,即便开放,也最终抵挡不住帝国主义者的坚船利炮。
结语:“盛世”更需要我们去做而不是去说
从古到今,中国有许多延续千年的国家梦想:例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精神;夜不闭户、尊师重道的道德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人权意识以及能“外御强敌,内混一统”的国家意识。当然,有许多梦想至今还未能实现,例如“耕有其地,病有所治,居有其屋,老有所养”。我们渴望“盛 世”的热切并不比以往任何时候差。
当社会财富严重两极分化,公民正当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生活在城市、农村底层的大多数弱势群体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并且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未来指向,即使如何传播公平、法治、完善的国家形象内涵,也必然不为大多数国民所认可。
期待中的“盛世”现在更多需要我们去做些什么,而不是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