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总有一种感觉,好像不论汽车、电话、超市或是医疗,生活的各方面都受惠于科技,但就是薪水纹丝不动。新科技让我们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通讯方式有所不同、娱乐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自从个人电脑在30年前掀起一波大改变以来,薪水的中位数还是停留在同样的水准。
在过去200年间,科技进展让薪水增长了10倍,但有些人认为现在科技已经开始对我们不利,消灭了中产阶级的工作,而且未来可能使经济不平等的状况加剧。他们认为,解决方式就在于必须重新分配财富。
然而,我们真的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转折点吗?事实不然,现在和过去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在历史上,每次有重大新科技发明,都会使得薪水停滞、不平等加剧,不论是18世纪早期工业革命,或是19世纪末开始的电力普及,都是如此。但在几十年后,这些模式总会倒转,而大量的一般劳工最后总能因为新科技而使薪水大幅提升。
当然,今天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信息科技让白领阶级的工作也开始自动化,而且改变的脚步飞快。然而,劳工所面对的关键挑战还是与过往相同。不论过去或现在,只要想让重大新科技真正上线运作,就得投入大量人力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这个学习过程非常艰辛缓慢,但这正是薪水提高的关键。今天的劳工也必须克服类似挑战,才能真正得利于新科技。
很多时候,大家一想到科技,都只想到最初发明的那一刻。如果开个玩笑,科技的种种发明就是“由天才设计出来,后续则由笨蛋操作”。然而,多数重大科技都需要由许多人学习如何应用、调整、改进设计原型,发展数十年后才会真正成熟。最早的动力织布机(工业革命带来转型影响的科技之一)让织布自动化,于是每名织工每小时的产量立刻翻倍。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内,织工开始提升技能及操作技术,管理人员也进行各种调整及改善,于是让每小时产量翻了20倍。多数科技带来的进步都得花上一段长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而且需要许多人的技能和知识配合。不论蒸汽引擎、工厂电气化、石油精炼,也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缓慢过程。至于近期的例子,电脑也是花了几十年,才终于列入了生产力统计之中。
正因为技能在工业革命时如此重要,雇主有时候会愿意全力协助劳工变得更聪明,希望他们都能够从工作中学习。当时的麻州洛威尔(Lowell)就像今天的硅谷,当地的纺织厂吸引年轻女工的方式,就是提供类似大学的体验:纺织厂老板会资助学校、讲座、图书馆,以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一位纺织厂女工露西•拉康(Lucy Larcom)不仅学了德文及植物学,还在1830及1840年代于纺织厂女工的文艺杂志上发表过诗作,引起美国诗人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的注意,后来还成了她的文学导师。
到现在,工厂工人如果没受过教育,常常还会被认为就是“没有技能”,因此那时的纺织厂主人竟然如此大方,或许有点令人讶异。但虽然这些早期的纺织厂女工没受过正式教育,却能在工作中学习技能,而这些正是让那些奇特、新颖、昂贵的机器有效运作的关键所在。她们的技能比起传统工匠自然是狭隘许多,但仍然非常有价值。最后,就是这些技能,让工厂的纺织工收入远超过早期的纺织艺匠,工厂的铁工虽然技能有限、赚得却远超过样样熟练的金属工匠,操作Linotype排字机的工人所得也远超过他们所取代的手工排字员。此外,别忘了当时还没有工会的力量,雇主就已经愿意给工人很不错的薪水。通过由经验中习得的技术技能,没受过什么教育的蓝领工人也能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
然而,这个过程花了很久的时间。许多工人并没有办法自己从做中学习。例如在早期的纺织厂里,很多人觉得工作实在太难学、或是太不愉快,几个月就离职了。而且,这些技能也无法在学校里学到。原因就在于这些技术还未完全确立,改变迅速,学校体系无法跟上脚步。一直等到美国内战期间,才终于设立了第一所的纺织学校。更重要的是,因为一开始的劳动市场很小,所以工人学习新技能的意愿也很低落。在1830年代,纺织厂多半雇用的都是没有经验的工人。因为每间工厂用的机器不同、工作模式也不同,在甲厂学的经验不见得到了乙厂还派得上用场。然而,正因为劳动市场并不健全,纺织工不认为能在不同工厂有长久的职业生涯, 自然也就没什么理由投资在学习上。到了美国内战之后,有技能的纺织工人开始变得非常抢手。一直到这个时候,工资才开始大幅增长。在洛威尔的工资从1830到1860年都没什么改变,但到了1910年则翻了3倍。要等到过了几十年,才终于出现各种训练机构、商业模型和劳动市场,而为一般劳工也带来了科技的利益。
当然,科技和技能并不是推动薪水上涨的唯一因素。资本投资增长,让劳工生产力更高,女性劳工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而使薪水也有所增长。此外特别是在20世纪,工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果想想改变的幅度:研究显示,加入工会的劳工,工资比未加入工会的同等级劳工高出15%;虽然确实也高出不少, 但和纺织工的薪水翻了3倍,就是小巫见大巫。到头来,让薪水增长的最大因素还是在于科技、科技所解放的生产力增长,以及终于发展出能够重视纺织工技能的劳动市场。
有了这些发展之后,一代又一代受过较少教育的制造业劳工也终于能得到好的薪水。但到了现在,自动化及境外外包已经又消灭了许多纺织工、金属工和排字员的工作;许多旧技能已经失去了价值。然而,也因为科技又创造出需要新技能的工作,所以新的机会还是不断出现。只不过,要转换到新工作的过程会很缓慢而艰辛。
举例来说,电脑排版已经让平面设计师取代了传统的排字员。然而,现在的平面设计同样面临着需要习得最新技能的挑战,与美国内战前的纺织工并没什么不同。各种标准、商业模式和科技都不断改变,需要持续学习。平面设计师最早是得学桌上排版,再来是网页排版,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就得学会移动设计。那些最顶尖的设计师还能自我学习跟上脚步,但一般的设计师就觉得难以招架。甚至连学校也是慢半拍,很多学校还只把重点放在印刷设计。最顶尖10%的设计师已经看到新技能使他们的薪水大幅成长,但处于中位数的设计师薪水则已经30年停滞不前。
自从1980年代起,许多工作都有类似的落差。在那些大多数劳工要使用电脑的职业中,顶尖10%的薪水都有增长,但中位数都少有增长。甚至是在科学、工程及信息行业中,中位数薪水增长也十分缓慢,但那些具备特殊技术技能的人就能大大得利于科技。此外,学习新技能的困难对于雇主也同样有影响。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查中,超过1/3的主管都表示难以找到具备所需技能的员工,企业集团也不断表示有“技能落差”。简言之,公司非常需要具备关键技术技能的劳工、愿意付出高薪来聘用,但真正具备这些技能的劳工实在太少。
因此,问题其实并不在于科技消灭了整体对中级技能劳工的需求。市场上确实会出现新的工作机会,只是要抓住这些机会并不容易。想要跨越这些障碍,除了需要时间,也需要有政策配合推动技术培训、从经验中习得的技能、鼓励员工行动,并且打造健全的劳动市场。
或许在未来,人工智能还会大量消灭许多中级技能的工作,但这不会是今天薪水停滞不前的原因。科技并不是开始对我们不利,只是向我们提出挑战,要我们学习发展出新的技能。如果能迎向挑战,许多普通劳工也就能从新科技大大得利,正如同过去200年的情形一般。
本文由http://www.12reads.cn原创编译自哈佛商业评论 译者 ghost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