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同,我是害怕的,因为心惊肉跳的,是怕想起一个名字——张建平,而这个人又是我在梦里,时时刻刻希望碰到的。
因为,我与大同的故事,都与他有关。
又是一个秋天。我与建平兄约定的十年相会,依旧是遥遥无期……
有一首歌从耳边响起,《十年》的旋律是那样伤感而又清。《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依旧在心中无数次地默念。
十二年前,我从大同来到北京,除了心中坚强的信念,以及不认输、不屈服的个性,我,一个人的漂泊,注定是一路追求,一路凄风苦雨。
但我从不问谁是春夏秋冬,谁是花红柳绿,把一次次中秋团聚的遥遥相望,化为诗歌,在思念里一路狂奔。
尽管是如此的心生郁寂,但我的脸依然与那皎洁的月色对望,听那歌声的悠扬。让心中的雨,眼中的泪,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执着。
公元1990年。我十六岁。正值做梦的年龄。我带着一腔男儿的热血豪情,带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远大理想,以及父母的殷殷希望,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勃勃雄心,踏上了北上大同寻梦的征途。
大同是我闯世界的第一站,在这里我进入了一个最辽阔最深邃,让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大学,在这里我学会了没有家人在身边的自立。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给了我进军北京的有利条件。还有它给了我,在享受北京繁华的同时,还给了北京以外可以让我回忆和怀想的内心极丰富的世界,可以说我在北京实现了文学梦,而大同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位让我永远怀念的兄长,还有我心灵上的成熟、成长过程。
大同,我人生的第一个起点,这一踏就是永远的不归路。
多年后,我在《寻梦》中写到:一支箭,沿着苍凉,去聆听天籁里山岩与鸿鹄的歌唱,寻觅是一种永远的飞翔,飞翔是憧憬的另一种徜徉……
以漂泊为航,去寻一个人,一生信念的时光,
以风雨为伍,去找樯橹上,风帆远行的海港……
这首长约75行的长诗。曾获得许多朋友的赞许。我也因她而“水涨船高”,实现了自己的诗人梦。
哦!思绪扯远了。
回到主题,我和建平,最初是以朋友认识的,后来我们一起合作下海。
由于我们都是“中规中矩”的文人,(他当时是《山西工人报》住大同的记者),下海坚持了三年最后还是以失败而终结。
也就是在那时,败走“麦城”的我,在无奈之下,才强忍着离别的眼泪,离开大同来到北京。
我之所以把话题扯到北京,是因为我认为,假如没有大同的经历,假如生活里我没有遇见过建平兄。我真的不知道,还有没有我的今天,也许我的生活会是另一种可能,但这另一种可能会是我假设的吗?会向着我的文学事业发展吗?
十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而我与建平兄的约定,一直留在梦里。
茫茫人海的大同,我去那里找你?曾经的金泊仓还在吗?曾经的四牌楼还在吗?九龙壁还在吗?你家门前的那条迎宾路还叫“迎宾”路吗?
这一切我们曾经熟悉的,她在我的心灵深处依然是那么清晰,依然如昨地与我在梦里或是、沉思的时候相邀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