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琪(三眼道人原创)
余从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至今,已历七年,期间亦曾游历全国,观各地用方之宜,用药之习惯,与清末民国之时变化不大。江浙吴越之地,仍多是轻清透转;西北边塞等地,多为厚重沉实之味。我自从大学时期得阅刘力红教授《思考中医》一书,对书里提到的田八味`卢崇汉教授等火神派高师倾慕有加。此后多方收集相关书籍,如郑钦安医学三书;近代高手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李可`张存悌`傅文录等著述,多数都购买精读;更有八届《扶阳论坛》,凡出书均有购买涉猎。然而,对于正统的郑钦安传人卢崇汉教授提出的桂枝法`附子法等的使用仍不得要领。
卢师说:卢门使用附子从来没有所谓的排病反应。然而临床上众多学步者,包括本人,经常有患者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虽然附子炮制质量良莠不齐,但是总有患者一吃四逆汤就出现面垢如油`口腔溃疡`痔疮`便血`全身起疹等等不一的所谓排病反应。甚至我读庄严老师的书,还专门写了吃附子剂后出现的种种排病反应。然而,就是这些反应,常常使得患者在临床上临阵退缩,无法坚持服药,多方劝说亦无果。
本人一直深信,一个中医的新兴派别,它能传承二百余年,必有其可取之处。既然卢师说卢门从来都没有排病反应,那么其中的窍门在哪里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阅读了很多的书籍,仍不得其要领。不禁升起了拜师学艺的念头,然而,我一个小医生,在当地医院虽小有名气,以刘力红教授的聪敏慧悟,卢氏仍考察数年方得入门,我又何德何能可以入门呢?直至今年三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人引荐,得以拜入郑卢医学传人火神门老师之门下,学习正统的卢氏三代传承下来的扶阳医学。
入师门后,恩师或阐述医理,或示以病案,或演绎阴阳,或谈古论今。近十年来的困惑,终于豁然开朗。从此临证疗疾,渐有得心应手之感,从前觉得棘手甚至无从下手的病症,轻者如感冒胃痛腹泻,重者如鼓胀肿瘤肾衰竭,有的覆杯而愈,有的逐渐好转,终至痊愈。大多数的都能应手起效。对中医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细细思考,当今学院派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已经不会看病。笔者自问资质也不算差,当年在学校里不可谓不努力,周末基本上都是泡在书店和图书馆里。贵阳市的万卷书城`西西弗书店`新华书店`新华文轩,可以不夸张的说,贵阳中医学院的图书馆关于中医的半壁已经基本上看完。就算如此,毕业后临床看病仍然不行。更何况是资质一般,又不愿意努力的那些人了。
跟师以来,屡见神奇,从所见所闻,大概对中医有了一个分层次的概念。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那些武林人士一样,有王重阳`黄药师那样的绝顶高手,也有混迹乡野,聊以糊口的乡村武师。就笔者所见,根据《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分类,中医界根据境界来分,也大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境界(三的层次):能进行基本的辨证论治,分得清寒热虚实,处方用药也多有效验,但只能处理一些轻浅之疾,如感冒,腹泻,胃痛之类,遇到稍重的,或者危急重症,只好傻眼,或者以这种病治不好,这种病就是绝症之类的话搪塞,或者胡乱拟一处方打发患者了事。目前各大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生大多数是这一类。
第二境界(二的层次):能探索到阴阳之变化,疾病的大概本质。提纲挈领的应用极少的处方和药味即能处理临床上的大多数疾病。比如卢门的传承,强调三`二`一之道,以桂枝法`附子法`非附桂法这三大法为常法统率万法,以各科专病专药为变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强调"阳主阴从"`"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银者,用阳化阴。",从阴阳两者的变化来探究疾病之源,和处方之妙,临床上处理疾病常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又如我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戴永生教授,穷其一生研究五行之变,以生克乘侮探寻医源,疗效颇佳。
第三境界(一的层次):在明悟阴阳变化的基础上,对疾病的本质更有深层次的理解,临床上处方犹如调兵遣将,法度森严,进退有序,能预见用药后的变化,提前给出处理的措施。犹如下围棋的高手,不只能提前考虑到下一步的变化,就连后面第四`第五步的变化都了然于胸。用药常能寒温并用,且能调配自然,各种危重病都能处理,多数都可转危为安。如卢崇汉教授、郑州洄溪堂的王献民先生,已故的李可老先生,已故的李阳波先生等均如此类。
第四境界(无的层次):此一境界笔者目前所见仅一人而已,修身养性,洞察阴阳,有悲天悯人、兼怀天下之胸怀,是修行之人,佛道兼学,以医入道,禅定内视,神通无比。审病望疾,多能望而知之;处方用药,大多覆杯而愈。真如《黄帝内经》所言:如拔刺雪污,桴鼓相应。其境界之高深,不为大多数人了解。就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说:秦越人获得师承,其师傅给其饮上池之水,逾一月后,即可视见垣一方人。也就是说扁鹊通过师傅给的特殊物质,获得了透视功能,可以看见墙壁后面的人。“特以诊脉为名耳”,就是说他看病其实一眼就知道病根在哪里,只是世人大多不理解,所以以诊脉为托辞罢了。以前看这篇文章,总觉得太神奇,直至近半年来亲见神奇,赞叹不已。此人即为火神门师。偶尔展露神奇,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从此,笔者死心塌地跟随,中医水平也在稳步上升。但师尊常说:他的背后还有如文道长、他的密宗高师这样的高人在,他也只不过是广成子法脉的传承人之一而已。
以上境界的分类并不算是严谨,读者也不必自己对号入座。中医的修行,并非只是养家糊口而已。师父常说的:以医入道,是修行的简易快捷法门,是书山之径,是学海之舟。
中医的每一个法,每一个方,每一个药的背后都是阴阳流转,气机升降,神机气立的活脱脱的表现。人生病其实也是一样,气化病、形质病,都离不开五行六气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后面都有一个“神”在背后操控。对“神”的了解越深,治病、修行也就越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