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和几个交大的同学朋友参加创合汇的英国游学。我们本次主要目的是游学,学习和参访企业非常紧张,当然也远不同于其它旅行团,本没有什么购物计划,我们出行时还笑说,正好错过国内双十一的大行情。
想不到同学们总能见缝插针地买买买。我们这个游学团组成大多是企业家,所以购买力不错,一路都可见疯狂扫货的局面。
在机场就有好些女同学跃跃欲试,要去日上买东西。在剑桥,就在自由活动的两小时时间,很多人也冲进商店买剑桥纪念品。有位女团友和朋友视频电话,介绍正在剑桥商店Shopping, 被朋友看到身后的包包,后来这位女生狂买了七八个包包,买好后哭丧着脸问男同学,哪位能不能帮她带进关,大家很奇怪问她为什么要买这么多一样的包,女生说,全是替朋友代的,一买起来就收不住。
因为是团队游,从剑桥到伦敦,从西到东,一路走一路买,本来是少数几个人买的,后来像传染一样,大部分都似乎想起自己要买这买那,干脆要求了半天购物时间,大家一车拉去百货公司, 哈罗德、塞尔福里奇(Selfridges) ,牛津街.......
伦敦购物友好,大商场专柜很多都有中国导购,支付更是银联通用,甚至可以支付宝。这比很多美国加拿大的商场要对中国人吸引力大多了。
于是,所到之处无不留下我们疯狂的刷卡的身影。似乎那些名牌包包,衣服、鞋子.....在英国都成了白菜萝卜。
一、买,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娱乐的手段。
曾经看过淘宝有个大数据,分析淘宝什么时间段什么样的人浏览什么样的商品,最后都买了什么,后来发现和看电视的时间段接受,而且浏览东西和买的东西往往并不见得完全相关,可见很多人是把淘宝当成减压,娱乐的方式的。
女人,买买买,一说起来眼睛就放光的。买东西本身就是乐趣,不仅为自己买开心,为别人买一样开心,甚至为陪别人买,替别人买都开心。
有男生对我说,这些女人真是奇怪,似乎觉得钱放着会发霉似的,一定要在梅雨季节前用掉.......
女性在原始社会就从事采集分工,所以心理上对购物、收集天然有这种需求。
二、买,有经济上的因素。
很少有人能换档价廉物美的诱惑。不光是女人爱买,其实男人也爱,只不过买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昨天陪几位男同学去表店,有男同学一出手就是几十万的名表,而且决策只用了几分钟,比女生手笔大得多。
我的好朋友Z买了两块百达翡丽基本款就收手了(也要几十万啦),和我说,他十多年的时候刚有钱,那时候买名牌才疯狂,尤其是出国,到哪里都要买,最夸张的时候买得东西太多,后来走海运半个集装箱运回国。这种情况持续几年,一直买够了,发现很多完全没有必要的东西堆在家里,这几年才好些了。
这种情况可不少见。
我的朋友X(男)对我说过,他是做日本线生意的,以前每次去日本,都要买很多东西,东西又好又便宜,不买似乎亏了,买的时候就想自己不用也可以送别人,因为经常出国,经常买,后来发现家里光没用过的手表就有几十块,皮带几百根.......
另一位朋友有次和太太去美国带了十个箱子回来,虽然是两个人都是头等舱可以各托三个,也加了超额费......
一方面,人人皆知的原因,中国税太高,在中国奢侈品甚至好些日用品都比国外贵,质量也有差别。
另一方面,还是不够富足,资源、经济上宽裕的时间太短,经济发展快,但离全面富足还很远。心理富足更远。
其实很多国家都有过群体性的消费升级过程,美国有过,日本有过,只有摆脱了心理上的匮乏,
Z就自嘲说,谁叫我们是暴发户呢,大家都是近二三十年才富起来的,全都没什么底蕴,一有钱就报复性的疯狂购买名牌。
慢慢这块洞补上了,一个月出国几次,再也不去outlets, 也不太留意价格差距,光凭喜欢买了。
三、买,也是现代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代的消费主义的盛行。很难想像在都市能像梭罗一样生活了。
太多力量让你消费了,铺天盖地的消费引导。即使现在“断舍离”也是流行过好一阵子,也难敌消费主义的大众力量。狄德罗效应自古就存在。人的消费需求总会越来越高。有了信用卡到现在支付宝通行,更难抵挡。
我今天在Burberry,本来替朋友看一件风衣,没有朋友看到的款式本就算了,没有任何打算购物,但那位英伦帅哥导购不断赞美洗脑下,1200多英镑一件风衣,1800多一件大衣.....所有人都在说便宜,好看.....于是刷卡时都没有了金钱概念。
要知道我本来认为我是极理性的.....
现在我回忆那位帅哥的话都觉得好笑,他说:女士的衣服和包包永远不会够的,买他们的衣服的人正是那些永远不缺衣服穿的。
但是正如很多即时行乐后都有后遗症一样,买过以后,爽过以后,最常见的就是:
1.很多东西都是不需要的。
很多人说在购物时都觉得自己很需要,或者想好了用途,但实际过段时间,就像我的那几位朋友,发现要么大多是用不了或者无用的,要么很快就不流行了,几万元的东西放在家里吃土的多的就是。
2.消费的欢乐是短暂的
信用卡总要还的。而货币总有时间价值的。 为了这些可有可无的消费品,甚至大多是奢侈品,可能损失机会成本。 正如我们一个团的企业家在后期理性的分析都在说,我们这几天花的钱完全可以投资做个小项目了。
可是,我相信,下一站,我们还是会买,买,买......因为“我需要,我喜欢,我买得起”中最重要的是“我买得起”。
我一直认为赚钱表现自身能力,花钱显示自身价值。适当消费完全有好处,甚至我觉得人不能活得太过计较,生活狼狈的人很难有舒展的状态。
适当消费,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
1.消费升级,生活质量升级。
人只有物质富足了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才更有底气。人的生活质量高了,活得有尊严,有体面的生活才有体面的精神。
现在虽然鼓吹消费降级,但是实际消费上去了,很难下来,因为人总是追求更美好生活的。
正如不购物了,但人们还是想旅游,想居住更好。
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让人更有动力工作。
一个人被美好的物件包围,眼界高,对生活的要求高,往往更有动力去工作,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生活富足,资源有余地,态度才能从容。
正如我们这个游学团,大家购物后都在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能不能做得更好,赚得更多。
但是购物总是一种消费行为,一旦过于依赖消费减压,往往注意力就不在产出上。
过度消费,把卡刷暴的人实在是要么自制力有限,要么能力有限。
任何时期都能找到买的理由。但是心理上真正富足了,才能不再仅从消费中找价值存在感。
但是消费中的价值存在其实虚假的,除非帮助你更好的产出。
1.找能帮助自己提高生产力的“工具”
让你更美好,更能帮助你有生产力的商品,应该不断提升水准。比如工作需要的生产力工具,让自己形象更好的衣饰等,这些理解为工具,好的工具可以帮助你“离钱更近”。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才让自己更加“买得起”
2.用投资的观点去思考消费
让产出大于投入,考虑各种资源的替代价格,我们购买商品和服务是用金钱购买了别人的时间,所以思考如何购买有利于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学会花钱买别人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使用的消费品考虑保养的时间成本。
3.用卖出的价值考虑买入
买实物东西时考虑一下卖出时别人可能接受的价格。不要轻易被保值之类鬼话所骗。而且东西新的时候和旧的时候完全两样,买东西是想一想,这件东西旧了是什么样子,我还愿意买吗?
购物不是问题,但要牢记,“我需要,我喜欢,我买得起”中最重要的是我买得起,所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购买而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