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系统分成两部分——选股策略和交易策略。
也可以表达为:“低估值底仓+网格化交易”,低估值底仓是网格化交易的基础。
选股策略简而概之就是我的雪球ID:大地龙(大蓝筹+地板价+行业龙头),通过“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详见前文《我的投资系统——选股策略》
网格化交易的概念,就是先建立一定比例的底仓,然后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价格间距和买卖数量,价格跌了就补一点,等涨回来了就卖出补仓的那一部分;反之亦然。如此反复操作,直到预定的情况时才把最早建立的底仓全部卖出。
交易一只股票的过程,一般包括建仓、补仓、减仓、清仓四个环节。接下来说说我自己在这四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欢迎各位球友交流,但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建仓:一般情况下同时投资沪深各三只股票,只有在清仓一只股票后,才会再增补同一市场的另一只股票。因此,手中个股始终是六只。
对某只股票初次建仓时,我会按当时个人股市资产总值(包括持股市值和闲置资金)的10%金额买入,作为底仓部分。这样,底仓合计就是六只股六成仓。
确定要建仓时,只要某只股票符合我的选股策略就会买入,以择股为主,基不择时(基本不择时的意思^_^)。
但为了不重演本人在2015年5000点左右大举建仓的悲剧,还是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是市场平均PE高于25倍时不买,市场过热时宁可空仓;二是个股价格比上一交易日高时不买,绝不追涨。
补仓和减仓:这俩放在一块儿说,因为对网格化交易而言,补仓和减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一旦买入某只股票后,初始建仓价格就成为基准线。在满足清仓条件之前,后续所有买卖都围绕这条基准线进行量化操作,与宏观形势无关,与股市大盘无关,甚至与个股自身的走势也无关,进入无脑状态。
股价低于或高于建仓价格时,我的网格间距和买卖数量都不一样。
当股价低于建仓价格时,每下跌5%,会补入初次建仓金额的一半;买入后股价反弹5%时,则把补仓的部分卖掉。如果股价持续下跌,只要认为公司基本面没有恶化,会一直按照既定网格间距和数量多次补仓,直至没钱为止(所以千万不要买处于高位的股票)。
当股价高于建仓价格时,每上涨30%,就卖出当时持股数量的1/5;如果股价跌回30%,就再买回相同的股数。有球友担心当股价持续上涨时,会不会还没到合理估值就卖光了?其实30%的网格间距和1/5的数量是经过计算的,这样市值会一直保持在初次建仓的金额左右,举个例子:初次建仓时买入1万元,上涨30%后变成1.3万,卖出1/5剩下1.04万;接着再涨30% 到1.35万,卖出 1/5剩下1.08万。。。。。。
可以看出,以建仓价格为界,我在上下两边的网格是不对称的。在建仓价格之下的区间,触及网格线的机率以及买卖的数量都要高得多。这是由于我的基不择时,往往一买就跌或是震荡很久,通过网格化交易可以不断摊低成本甚至产生收益;而当股价上涨时,持股不动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大间距,小金额”的网格交易,主要是为了避免单只个股由于价格上涨而在整个持股结构中的比重太大,保持仓位的基本稳定。
清仓:在以下三种情况时会把某只股票全部卖出:
一是股价到达合理估值水平。我对合理估值的判断标准是PE、PB处于自身以往十年中位数、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整个A股市场的平均数之间。这只是我个人的标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合理估值的具体数值要根据个人经验、风险偏好、市场状况来综合判断。
我交易过的股票绝大多数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清仓的,一般单只个股的收益率会在50%以上,像在今年毕业的格力电器、中国平安都取得了翻倍收益。
根据钟摆理论,价格从低估回归到合理水平之后,往往还有一个从合理上冲到高估的过程,但这个区间超出了我的把控能力,我的原则是不赚超出能力圈的钱。
二是公司的基本面恶化。每次买入一只股票时总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人总有看走眼的时候。当行业不再是好行业,公司不再是好公司,价格通常也不会太好看,如果在可忍受的期限内仍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当断则断。
这种情况下卖出股票,眼看着账面浮亏变成实际损失,痛苦是难免的。最近几年只有中联重科让我尝到这种痛苦,2011年以来这是唯一认赔出局的股票,印象深刻。
三是有更好的投资对象。更好的投资对象不一定就是估值更低的,而是要结合市场、行业等诸多方面综合判断。
其实这种情况才是最纠结的,因为未来谁也说不准,搞不好卖的涨了买的跌了,两边挨耳光,因此我觉得为了换股而清仓需要更大的勇气。
到目前为止我也只有过一次为了投资其他股票而清仓原有股票,就是今年3月份把浦发银行换成中国巨石。当时浦发银行6.5倍PE,1倍PB,股息率3%;中国巨石16倍PE,2倍PB,股息率2.4%。这两家都是处于低估状态的好公司,从数据上怎么看都是浦发更低估,但从行业看浦发和其他银行比估值差不多,而巨石则比其他玻纤企业便宜了很多,虽然价值洼地迟早都会填平,但在整个市场资金量不充裕的条件下,填平个股的小水坑要比填平整个行业(何况银行这样巨无霸行业)的罗布泊容易得多,于是痛下决心换股。现在回头看换股的结果还不错,但当时可是纠结了很久,而且未来还不知道对错呢。
再多啰嗦几句:
*把“大地龙”的选股策略和网格化的交易策略结合起来,对我而言,选股策略是道,交易策略是术,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投资系统。构建低估值底仓,为的是获得企业价值增长和市场估值回归的收益,但这个过程往往漫长而起伏,为此通过网格化交易获取市场波动的额外利润。从实践结果来看,我买入某只股票后的持仓时间短则二、三年,长则五、六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网格化交易在赚钱,但最终整体利润有一半以上来自清仓前最后半年的涨幅。举个例子,我在2015年6月以80元(除权后40元)的价格建仓中国平安,通过近两年网格化交易把成本降到36元左右,直到今年5月份才保本,但在接下来的半年里股价翻番,11月份清仓时的价格是72元。
*我个人选择“低估值底仓+网格化交易”的组合是觉得这样最适合本人的性格和特长,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并非必然联系,各位球友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取舍。其实这种组合并非最佳,但最适合我:网格化交易策略在震荡行情下最有效,而且越是股性活跃上窜下跳的股票,网格化交易的效果越明显,但“大地龙”策略选出来的股票通常都不会太活跃;另一方面,做回测时发现,如果满仓买入低估值股票并坚持长期持有,其实最终收益比中途进行网格化交易更高,但要我拿着股票几年一动不动,微臣做不到啊!
*网格化交易的各个参数像网格间距、买卖数量等都是可以灵活设置的,例如:网格间距可以是5%或30%的等比例,也可以是1元或5毛的等价差;喜欢经常买卖的间距可以设得小一点,懒虫上身的间距可以大一点。但一旦设定后,至少要坚持执行一定时期才能发挥作用。
*网格化交易策略听着似乎很专业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种量化的仓位管理手段而已,股价上涨时仓位下降,股价下跌时仓位上升,从而在实质上达到逆向投资和高抛低吸的效果。
*量化投资是克服人性弱点的利器,网格化交易策略可以提前计算出准备买卖的价格和数量。我都是在提前一天晚上就把第二天的买卖计划下单委托好,一来心理上不会受盘面实时波动的干扰;二来,作为业余投资者,避免了工作时间上的冲突,毕竟大部分老板都不会允许员工上班时间抱着手机看行情炒股吧?
*要注意网格化交易策略在单边市道里先天不足。连续上涨时会因为仓位低而跑输大盘,而且仓位会越来越低,资金利用率不高;反之在连续下跌时,又可能因为仓位过高而蒙受损失。因此,在大牛市或大熊市中,网格化交易短期表现都可能逊于大盘,在恪守纪律和灵活应变之间往往难以取舍,我个人的选择是恪守纪律忍忍忍!把周期拉长来看,网格化交易策略的收益并不是最高,但战胜大盘的概率可能是最高的。
*在设计仓位时(包括初次建仓比例和后续买卖数量)一定要考虑股价连续下跌时的承受能力。我预留了四成的仓位用于下跌时补仓,当这四成仓位用完时会启动融资(这就是为什么我选股时必须是融资融券标的),融资的子弹也打光了就只能坐等股价继续下跌直至爆仓。这么粗略估算我大概可以承受所有六只股票均在初次建仓后再下跌50%的压力——不要以为这种极端情况不会发生,我本人曾经距离爆仓的指数点位只差350点,那次经历告诫我要永远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我只买“大地龙”股票也是为了尽量规避股价持续暴跌的风险。
*最后,世上策略千千万,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本人只是抛砖引玉,祝福每位球友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系统,成为投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