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
郝秋慧
2020-01-29 · 17:10
[ 亿欧导读 ] 汽车狂人,不狂了。
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文丨郝秋慧
编辑丨张嫣
李书福跟二十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不狂了”。
他很少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那个从田野中来偏执造车的“张狂”李书福不见了,同时不见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质疑。2019年,吉利控股交出了一份217万辆的成绩单,在哀鸿遍野的车市中同比增长1.23%。此时的吉利汽车已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第一。
有人仍用“狂人”的标签定义李书福。他说了一声抱歉,可能之前自己声音吼得比较高,但称不上狂人。他轻声叹了口气,“‘狂人’是人家笑话我,认为我一定干不成事情。”
这个农村少年后来打造了一支庞大的吉利家族,不乏国际上的“王室贵胄”,譬如沃尔沃与戴姆勒。关于李书福能否做好“族长”的质疑又来了。2019年沃尔沃汽车销售70.5万辆,连续6年刷新销量纪录;戴姆勒不仅接受吉利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还携手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拓旗下smart品牌的疆土。李书福说得少了,曾经的狂言似乎用行动证明便足够了。
2019年的李书福没了狂气,他总穿着几十块钱的吉利T恤,还有老朋友仓库积压的利民皮鞋,不时与三五好友在老馆子聚一聚,聊聊曾经的往事。
01 不懂规矩的门外汉
“当时我做梦都想买一台海鸥照相机”,五十七岁的李书福咬了一口食饼筒,这是令他大快朵颐的家乡小吃。
1982年,李书福弄丢了120块钱的海鸥照相机,又问父亲要了80多块钱买了一台虎丘照相机,开始了创业生涯。
从走街串巷给人拍照,到生产电冰箱、装潢材料、摩托车等行业,李书福造车之前的创业经历丰富多彩,他称自己创业的产品是与老百姓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相匹配。那时电冰箱厂成为台州最大的民企,装潢材料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吉利成为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
1997年,顺风顺水的李书福看上了当时年销量只有几十万台的中国汽车市场。那时汽车价格高昂,低则七八万,高则上百万。自恃农村出身的他无惧无畏,甚至自带轻狂,进入汽车业后备受争议,扬言要造两万块钱的汽车。不按规律行事的李书福成了中国汽车界的异类,被业内人士批评不懂规矩。
我行我素的李书福从当时的吉利摩托车内部选了两个工程师,三人组建了筹备组,将自己购置上百万的奔驰逐一拆解、研究与模仿,他将吉利第一款量产汽车命名为“豪情”。
1988年8月8日,他选了一个好日子,邀请一大批经销商见证“豪情”下线,结果没人接手,经销商们指着这款除了喇叭不响、其它都响的汽车,纷纷摇头“卖不出去”。
除了产品质量不过关,李书福更头疼的是如何拿到汽车生产资质。他四处碰壁,得到的回复是:行业太深,竞争过于激烈,吉利进去一定会失败,为了不让你失败,才不让你进来。这显然无法说服痴迷造车的李书福。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走访吉利,李书福对其言真意切地吐露心声: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这一举动成了业内的笑谈。大多人认为李书福自恃有几个亿便要造车,在百亿造车门槛前自不量力,竟还一味争取失败的机会。那时李书福“汽车疯子”的称号就此传开。
02 “我不是汽车疯子”
2001年吉利获得造车资质后,李书福登上了央视《对话》栏目。
主持人问,有人说你是汽车疯子,你觉得最疯狂的地方是什么?李书福眉头一皱,犹豫了下回复说:“我认为我不是疯子。”
他认真解释到,吉利就是要生产出让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走到了2011年11月10日那一天,终于柳暗花明了。”他的解释并没有获得在场企业家们的理解。柳传志直言不讳地说:“你只是拿到了一个寻找奶酪的权利,未来能切多少奶酪还不好说。”
李书福千辛万苦拿到的这张“成绩单”,没想到质疑还是纷至沓来。他便把所有质疑拒之门外,“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但我跟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汽车工业是一定要崛起的,不仅要为中国市场提供服务,也要为世界汽车市场服务。”
这席话对当时的中国汽车业而言,无异于大放厥词。可对拿到生产资质的李书福而言,他握住了打开梦想之门的钥匙。在2002年《财富人生》的节目上,李书福身体斜靠在椅背上,语速轻快,表情丰富,被问到有没有失眠和压力时,李书福摇头摆手,下巴抬得高高的,“我从来没有失眠过,也从来没有压力。什么叫压力,我不懂。”那年吉利汽车的销量增长了近118%。
势头大好的吉利却没在2003年完成10万销量目标。李书福对吉利集团开展了第一次大型调整,他宣布吉利汽车要完全自主研发,对工厂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吉利稳步上升,直到2006年其销量已达17.6万辆。
那一年,再次登上《财富人生》的李书福身体像是嵌进了沙发里,正襟危坐,开场就讲:这次跟上次情况不一样了,我讲话要注意一点。他含蓄拘谨,语速缓慢:现在有很多纪律约束着我。被问及原因,他只有一句话:“不一样了。”
当时一直要造两万块汽车的吉利,被一款最低售价2万多的奇瑞QQ率先超越了。彼时吉利备受质疑,价低总与低质联系在一起,还要背负诸多争议,李书福很苦恼。“吉利有什么资格参加法兰克福展”是当时争议之一。
2006年,吉利作为中国首家自主品牌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展,与周遭的知名国际车企相比,吉利无异于乡下人进城,有人甚至称其是为了刺激国内销量做的营销手段。李书福略有激动地反驳道:“这是我们的战略。如果企业战略简单被别人看清楚了,那我们的战略就太苍白了。这个解释不了。”
03 “牛”式偏执
李书福总会分享小时候放牛的经历,调侃自己是放牛娃。“牛多好,不吵也不闹,任劳任怨,吃下的草,挤出来的是奶,奉献的是辛勤耕耘。”他喜欢牛,也愿意做牛。
为了解中国汽车价格战的困局,李书福再次拿出了自己的牛式偏执。
他将2007年的“宁波宣言”视为吉利的分水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打五大战役:技术战、品质战、 品牌战、服务战、道德战,从“低价战略”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 战略转型。此举对当时靠价低走量的吉利非常不利。李书福的提议遭到了一致反对。
他再三提交调整方案,偏执的李书福又胜出了。这次调整使得吉利安然度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同时,金融危机为吉利带来了变革的机遇。福特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得不变卖旗下资产,为企业减负。福特1999年收购的被誉为殿堂级的沃尔沃汽车成了交易的对象。
李书福早在2000年便有了收购沃尔沃的计划。
当时吉利是汽车业里的一个门外汉,若想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拥有过硬的实力和受人尊敬的品牌,必须要有一个好老师、好伙伴,并购一个世界级的技术与实力兼备的车企是必由之路。沃尔沃便是这个最好的选择。
机会终于等到了。
2010年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汽车,这桩曾被看作痴人说梦的蛇吞象并购案已成为世界汽车界的美谈。
彼时,李书福让吉利要成为全球车企业的蓝图似乎真正浮出了水面。2006年参加法兰克福展备受冷嘲热讽的吉利也用此行动对外展示了自身战略。而后吉利并购宝腾、路特斯,入股戴姆勒,收购美国太力飞行汽车等,皆是吉利朝全球化方向拾级而上。
2018年,在《十年十二人》的节目中,李书福接受采访时一直端坐着,表情略有所思,三句话离不开中国汽车、时代机遇和自己的“牛”式理论。唯有坐在自己提需求设计的沃尔沃S90总裁座驾中,他脱掉鞋子,双脚放在副驾驶放倒的座位上,谈及沃尔沃对吉利的飞跃式帮助,难得放松地抖了抖腿。
04 放牛娃的科技“狂”想
2019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被泼水的李彦宏夺走了所有焦点,也冲淡了当场最重要的事件——与吉利战略合作。当天,李书福上台,宣布与百度携手开创智能出行新生态。
二者打造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移动空间,是李书福科技狂想曲中的一部分。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高中还未毕业便创业的李书福是个技术信仰者。
早年,他的创业项目无一不牵涉到技术研发。他从废旧电器市场收购废旧零配件,从中分离出金属铜、金属银和金属金;他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技术自己突破不了,就远赴上海招聘专家进行研发与试制;他自行设计和生产镁铝曲板等装潢材料;他数千万收购一家国有邮政摩托车厂,研制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李书福常说的一句话是:有思路就有出路,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你努力,天是阻挡不了你发展的,何况有这么好的时代机遇。
哪怕在汽车领域,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技术理念,加大研发。据吉利官方透露,十年间已投入千亿研发费用。如今吉利控股的研发人员已超过了2万人,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分别位于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德国法兰克福。
早年,有人曾调侃李书福,如果从照相机到汽车都能自己造的话,是不是可以造航天飞船了?没想到李书福正色道:“假如权限放开,宇宙飞船也好,航天飞机也好,它真可不像你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
身边同事称五年后要做的事情,李书福现在都已经想到了。在多个场合里,他坚定地表示: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帮助主人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他正试图将想象变为现实,飞行汽车、卫星研发、高速飞行列车、智能生态系统、车家互联网等都在李书福“天地一体化”的规划之内。
他甚至隔空对马斯克惺惺相惜。2018年被问及特斯拉模式能否走通时,李书福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肯定可以。在他看来,特斯拉不是一家造车公司,而是一家线上线下智慧结合的生态企业,“外面的人看到的汽车的表面,本质是移动出行的智慧生态。”这也是吉利当下转型的重要方向。
05 大樟树与小树苗
李书福上小学三年级时,听不懂老师讲的拼音,便不想上学了。可他因为怕农田里的蚂蟥,又不得不去上学。高中便创业的李书福在多年后还是选择了读大学。
1997年,李书福便开始筹办学校,为吉利汽车培养专职人才,先后出资创办了北京吉利学院、浙江豪情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8所院校。据吉利官方透露,其设立了超2亿元教育扶贫资金,超过1万人次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已为社会培养15万人才。他坦言教育是他心底最柔软的情怀。
李书福习惯用“大樟树与小树苗”来比喻吉利的人才观。即一边找人才和一边培养人才,从世界各国找一些专家和能人,他们就像是大樟树,同时不放松内部培养人才,他们就像是小树苗,“因为经过历练和成长,小树苗也能变成大树,这样的人才生态方可欣欣向荣。”
如今吉利已是一艘千亿市值的巨舰,连续8年位列世界500强。有人曾问李书福,是如何在这些多年的质疑中坚持下去的。他扳起手指朗朗上口:坚定一个信念,认准一个方向,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完成一个使命。我们要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李书福不再是那个“不知压力为何物”的张扬民营企业主,也会写写诗舒缓下心中压力。吉利的发展历程正如李书福那首诗——《人在旅途》:谁能知道前方有多少条路,希望就在不远处,擦干泪,坚持住,该走的路我清楚。
编辑:张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