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申宁:废除科举

  

  1905年,在慈禧决心要锐意改革之时,由袁世凯、张之洞等联名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改由西方的学校取而代之。奏准之后,全国各地县里设小学,省上设中学,北京设京师大学堂。中国自隋唐以来,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足见即便千年僵习,只要肯改,没有改不了的事情。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改得动,而是想不想改。

  废除科举改变了中国的教育制度,逐使20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识字比例大幅提高,伴随解放后的扫盲运动和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中国的教育水平正在一天天地走出中世纪,进入现代化。但是,科举制度并非只是教育一事,它还是中国延续千年的用人制度。早在三代时,行的是禅让制,谁有能耐谁上。自大禹传其子后,中国开始了世袭制。那是个“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岁月,一直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皆是世袭,谁的门第高谁接班,谁当官。自隋唐以降,科举制取代了世袭制,这是一种进步。科举用人凭的是知识水平,取官以知识的水平高低为衡,不分贫富,只要进士及第,国家皆包分配,保你终生荣华富贵。所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诱惑了读书人一千年。以知识水平取人,做文人是要有操守的,这就是宋人张哉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知识水平的高低,其中蕴含着文化人的价值观念,这也保证了封建朝廷用人取仕有了一个基本的条件。正是这个基本的条件,使得延续千年的科举制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输送着一流的人才。可知,科举制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制度,它更是一种用人制度,而后者则正是封建统治者要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用意。

  废除科举以后,由学校毕业出来的人,政府不再包分配了。这些读书人开始走上社会,以知识为谋生手段,当教师、律师、医生等等,社会少了一个士大夫阶层,多了一个知识分子阶层。读书人不去做官,而以知识谋生,一改千年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四民:士农工商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向知识分子的转变,是知识分子由社会中心走向社会底层的过程,这个过程标示着往昔极受恩宠的知识分子被彻底的边缘化。伴随着读书人从权利核心的日渐流失,中国权利核心所空缺的位置亟需填补,于是又产生了一个农工商阶层向权利核心急速移动的湖流。数千年来被压抑着、从来没有接触过权利的那些人们,急不可耐地填补了士大夫留下的空缺。中国的统治权力于是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即由读书人向农民和商人的交接班,中国的官僚制度开始变得职业化。过去读书人当官要有基本理念和做人操守的那些条件,便被急促而来的农民彻底地废除了。做官不再有条件,谁有关系谁上,谁有钱谁上,谁有手段谁上。在拥挤中,被挤下来的多半是些温良恭俭让的君子,爬上去的只能是那些手脚并用,能拳打脚踢的角儿。于是,官场再也没有了读书声,也没有了基本的操守和理念。20世纪的昏暗,与这一巨大变迁所带来的改观分不开来。用人制度在没有进入一个更昌明的新时代前,社会是不可能出现光明的。

  在科举盛行的千年中,中国官员不论升至极品,都有告老还乡的一天。这些回家乡养老的高官,以其清操和声望影响着周围乡里,成为农民的榜样,起着净化乡里的作用。现在读书人以知识谋生,皆群聚城市,再也不回农村去了。城市越来越大,农村越来越贫。于是,20世纪的中国农村,伴随着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土豪劣绅。读书人的日渐流失是农村状况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一项小小的科举改革,牵动了中国多少变化。变化在迅速的蔓延中,又有谁能自觉地体味到这些变化的因果之链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申宁:废除科举  科举  科举词条  废除  废除词条  刘申宁:废除科举词条  
史学理论

 余英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在一OOO年的前一两年,欧洲正处于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的时期,那时欧洲人心惶惶,都以为世界末日将至,因为当时盛传一OOO是“最后审判”的日子。现在二OOO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