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分与合(三)

  

  盛世难再

  

  公元二五年,刘秀称帝,成为东汉的开国君主。但在当时,他不过是众多军事力量中的一支,其中同样称帝的就有好几个。如赤眉军在长安立刘盆子为帝,公孙述占汉中和巴、蜀称帝,刘永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称帝,张步占有齐地十二郡(今山东),隗嚣占有天水、陇西等郡(今甘肃陇中、陇南),窦融据有河西走廊,卢芳在三水(今甘肃陇东北部及宁夏中部)被匈奴立为汉帝,彭宠攻下蓟城(今北京)称燕王。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汉军最后消灭了公孙述政权,国内才大体平定。但卢芳在匈奴扶植下一度占有北方几个郡,匈奴人不断南下杀掠,汉朝只得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疆域,将当地的八个郡内迁。建武二十五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第二年,汉朝的八郡才迁回原地,汉朝与匈奴的边界恢复到西汉后期的势态。而南匈奴受到北匈奴的打击,无法再在蒙古高原立足,要求迁入汉朝北部边区,接受保护,汉朝同意南单于驻在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永平十六年(73年),汉将窦固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推进到今新疆东部,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第二年,汉军又征服了车师(在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南一带),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但由于汉军对北匈奴还没有稳定的优势,西域都护府曾两度置废。延光二年(123年),汉朝又置西域长史府,但以后就忙于对付羌人的反叛和内部的危机,无暇顾及西域,长史府常常不能行使正常的职权。

  东北的高句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以后逐渐扩张到盐难水(今浑江)上游,占据了西汉玄菟郡的旧地。约公元三年,高句丽建都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以后不断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人乘匈奴内乱,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北迁。汉朝将乌桓安置在北方缘边,分布在今内蒙古河套和山西、河北二省的北部。

  鲜卑人开始也接受汉朝的招抚,并一起攻击北匈奴。以后一部分鲜卑人西迁,填补了南北匈奴间的空白。章和元年(87年),鲜卑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北单于西逃,从此鲜卑控制了匈奴在漠北的旧地。到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了部落联盟,占有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在从辽东到阴山一线逐渐蚕食汉朝的边疆。

  二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少政区不得不撤销或者迁往内地。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匈奴也在扩大活动范围。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军起,汉朝再也顾不了边疆,大致后退到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这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

  从建武二十六年(50年)基本恢复西汉主要疆域(不包括西域都护府),到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东汉国内的统一时间是134年。

  黄巾的主力虽然在当年就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及各地乘机而起的各种势力却纷纷割据称雄,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后,董卓利用外戚与宦官的冲突,率部进入洛阳,掌握了朝廷大权。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各地的长官或将领纷割据或拥兵自保,如刘表据有荆州,公孙度割据辽东,刘虞保有幽州,袁绍夺得冀州,袁术盘踞南阳,刘焉控制益州,陶谦拥有徐州,曹操则通过收编黄巾们部迅速崛起。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出兵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县东),朝廷的大权从此落入曹操手中。曹操利用这一政治优势和自己的军事实力,先后攻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张鲁等割据势力,控制了整个北方。

  与些同时,孙权、刘备在南方建立并巩固了政权,形成了与曹操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即帝位,史称为蜀汉或蜀。孙权起初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实际上并不受魏的控制,到229年也称帝。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

  263年,魏灭蜀。二年后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晋太康元年(280年)出兵灭吴,三国鼎立至此结束。

  西晋的统一非常短暂,如果从太康元年灭吴算起,至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仅仅21年。即使在这21年间,西晋也远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疆域。鲜卑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有,内迁的匈奴实际上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当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终于在306年结束时,西晋已经到了彻底覆灭的前夜,十六国中的汉(前赵)和成汉已经建立,其他割据势力也已形成。

  东汉在朝鲜半岛上还保留着乐浪郡,末年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又设置了带方郡(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沙里院南)。但高句丽于209年自国内城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大,终于在西晋末年(313左右)完全占领了乐浪郡。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韩吞并。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政区的历史就此结束了。427年,高句丽迁都今平壤。尽管当时高句丽相当大一部分疆域还在今天中国境内,但它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朝鲜半岛,已成为中国以外的独立政权。

  西汉以来,汉朝疆域的南端是日南郡的象林县。192年(初平三年;一说137年,永和二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界从北纬14度退到了16度一线。三国期间,林邑又向北扩张,占了汉朝的西卷县,推进到北纬17度一线。

  

  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晋时已经有了不小的数量。在长期与汉族和各族的杂居中,经济文化水平又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簇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干,适应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民族的首领既要摆脱汉族统治者对他们的歧视和压迫,也要乘机夺取权力和财富,成为地区以至全国的主宰。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见附表)。

  五胡十六国简表国名 创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灭其国者汉、前赵 刘渊 匈奴 304-329 平阳、长安 后赵成汉 李雄 巴氐 304-347 成都 东晋前凉 张定 汉 317-376 姑臧 前秦后赵 石勒 羯 319-351 襄国、邺 冉魏冉魏 冉闵 汉 350-352 邺 前燕前燕 慕容皇光 鲜卑 337-370 龙城、邺 前秦前秦 苻洪 氐 350-394 长安 后秦后秦 姚苌 羌 384-417 长安 东晋后燕 慕容垂 鲜卑 384-407 中山、龙城 北燕西燕 慕容泓 鲜卑 384-394 长子 后燕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385-431 金城、苑川 夏后凉 吕光 氐 386-403 姑臧 后秦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 乐都、西平 北凉西凉 李嵩 汉 400-421 敦煌、酒泉 北凉夏 赫连勃勃 匈奴 407-431 统万 吐谷浑北燕 冯跋 汉 407-436 龙城 北魏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胡 397-439 张掖、姑臧 北魏

  建兴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刘曜,西晋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史称东晋。东晋末年,大权落入刘裕手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建宋朝。以后,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如法炮制,先后建起齐、梁、陈朝;但都限于南方,维持着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

  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当地爨蛮的豪族乘机而起,在550年脱离了梁朝。在宁州爨蛮的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长江和大度河以南、湖南以西、广西西部已经不再有南朝的郡县存在。

  南方的林邑国继续向北扩张。大约在南朝后期,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个县,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北纬十八度一线。

  315年(晋建兴三年)鲜卑拓跋部曾建代国,至376年为前秦所灭。三八九年前秦亡后,拓跋圭收集旧部复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从后燕、夏夺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4-451)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强大。以后北魏的东界退至辽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顺丽的范围。其西界达到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今若羌)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地区。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西北吐谷浑的首领夸吕(552-591年在位)称汗建国,540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为吐谷浑所占,伊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后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的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分与合  分与合词条  
史学理论

 许纪霖:革命是如何复活的

   话说一百年前,到处发动反清起义的孙文屡战屡败,陷于绝境,弹尽粮绝。不得已流亡美国,在科罗拉多的一个中国小餐馆打工,在脏兮兮的厨房里面洗盘子。突然,一个朋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