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不断批评低俗。低俗的对应词是高雅,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可谓人类精神家园里的芳花与芜草。不要指望消灭低俗,低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没有了芳花,一园子芜草,谁都会感觉不舒服,说这园子荒了。
在我们这块精神家园里,最美的花朵叫希望。30年前,“文革”刚结束那阵子,全社会都觉得“噩梦醒来是早晨”,希望之花开放得很美:几千位高级领导干部,在党内讨论中痛定思痛,畅所欲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民主生活,他们众口一辞地说:照这样走下去,我们党是有希望的!社会上,思想解放的大潮令人振奋,《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信而有力地说:“科学无禁区。凡是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那些摆脱了“臭老九”地位的知识分子,又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追求真理的宽松环境,他们摩拳擦掌地说:照这样走下去,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路灯下,常见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苦读的身影,老百姓们见了说:这年头,谁都想读书上进!艺术家们初尝创作自由,好听的歌、好看的剧纷纷问世,这些作品针砭时弊,思想深刻,内容健康,大受欢迎。有首歌曲唱道: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到那时祖国一定更美。人们心中的希望,并不要求立即实现,可它又是能够期待的,换言之,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理想,这种理想有感召力,比那空洞而不着边际的理想要真切得多。当时全社会精神家园里的“主旋律”就是这种奋发向上的东西,它不是谁刻意制造的,而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它很高雅,低俗退到了一边。
30年过去,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起码在城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相差无几。那么精神家园呢?成绩客观存在:汶川大地震关口,人道主义的花朵开放得多么绚丽;北京奥运期间,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培育的中国牡丹,令全球赞誉。然而,过了这些花季,园子里,那些常开的希望之花却有凋谢状。我们的领导同志在努力为这些花儿施肥,他们说,照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再过20年,祖国一定更美。是的,这话没错。可是却少了当年那样鼓舞人心的理想魅力。分析起来,不难解释,对于相当一部分国人来说,今天的物质生活已经应有尽有,20年后经济发展,他们实在没有多少要期待的东西了。马克思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当吃、喝、住、穿满足之后,大家还希望得到什么呢?应该是政治民主、社会公正、文化繁荣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如果我们不能给这些期待敞开道路,甚或对它关闭大门,希望之花便难以生长开放。
毋庸讳言,对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回想新时期之初,那些老干部们所希望的党内民主至今没有实现,官场腐败却难以遏制;那些知识分子们所希望的“科学无禁区”也至今没有突破,学术腐败却一泄不止;艺术家赵丹的临终建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恐怕早被遗忘。好歌好剧很难产,“青歌赛”上少新曲,“春晚”群众不满意,以至一位名作家的“莺歌燕舞”之言,遭到民间舆论的炮轰。老百姓们所曾认定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正途”,开始遭到怀疑,高考报名人数在下降。既然高雅文化当不了饭吃,低俗货色自然代之。为了点缀精神家园,我们人为种花,可是这些花朵虽然鲜红,却带着那个不堪回首时代的色彩。别忘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告诫:倒退没有出路。
精神家园的荒芜问题,的确值得研究。
(此文被删节后载《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