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尚达 杨恕:新疆与历代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计量分析

  

摘要:自西汉在新疆设官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新疆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四类政治关系。本文首先简述了中原王朝在新疆设置政权的沿革,然后以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四类政治关系存续的时段分别予以统计,以关系的数量程度说明关系的性质。统计结果显示,新疆地区全部或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段中处于中原王朝辖治之下,从而表明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疆地区;中原王朝;政治关系;计量分析

    

   在反对新疆分裂主义的斗争中,我们与分裂主义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新疆何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根据历史事实,我们坚持新疆自汉代以来属于中国这一主张,而分裂主义者则歪曲历史,不顾历史事实地宣传新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属于过中国,以此为新疆的“独立”制造舆论,为分裂编织理论基础。为了批驳这种理论,本文拟从计量历史学的角度,对新疆地方与历代中央政权的归属关系予以统计分析。

   马克思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1]这一重要的论点适用于所有的科学。“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讲,没有量就很难准确地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过程,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将是科学地、真实地记录和分析历史的唯一途径。”[2]此言极是。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质和量统一的法则,某种社会现象的实质只有在表示其实质的数量程度得到显露时才能被充分地揭示出来。

   我们把历史上新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划分为四类,即整个新疆处于中原王朝辖治之下、新疆部分地区处于中原王朝统辖之下、新疆部分地区臣属中原王朝、新疆地区各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般政治联系。第一类是大一统局面,中原王朝行使主权于整个新疆地区,辖治程度最高。考虑古代西域是否受中原王朝的管辖,关键有两条标准:一是当地国王或最高行政长官的地位是否经中原王朝批准(如册封就是一种批准方式);二是中原王朝是否派官员直接管理地方军政事务。第二类次之,中原王朝辖治新疆部分地区,这些地区隶属中国之版图。第三类是宗藩臣属关系,各地方政权相对独立,和中原王朝关系较为松弛。第四类为一般通使贸易关系,无政治隶属性质。

   本文将对这四类政治关系存在的年代分别予以统计。历史进程是错综复杂的,悠悠两千载,往事纷呈如乱云飞渡。除大一统时期便于统计外,其他几种关系很难断然区分,而往往是交错重迭,同时并存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政治管辖程度较高的一类关系为准统计时段。例如太平真君九年(448)至永熙三年(534)北魏在西域设鄯善镇、焉耆镇,进行直接统治,这是第二类政治关系。同一时期麴氏高昌政权向北魏纳贡称臣,保持着第三类关系。也在同一时期,龟兹、疏勒、蠕蠕等国都向北魏遣使朝贡,特别是太安三年(457),“于阗等五十余国各遣使朝献”,[3]蔚为壮观,这是第四类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第二类关系为准统计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与中原王朝之关系,其余关系不再重复统计。

   为了行文和文献查阅的方便,一般用新疆的古称“西域”。西域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其范围在认识上有较大差异,常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西域范围很大,狭义西域指新疆和中亚五国,或仅指新疆地区。学者们认为西域一名无论广义、狭义,都至少包括了现在的新疆。本文中的西域指以新疆为基本范围的地区。

    

   一、中原王朝在西域施政大略

   太初四年(前101),西汉取得对大宛战争的胜利后,在轮台(今轮台县东南)和渠犁(今库尔勒市西南)设立使者校尉,管理西域屯田事务。这是中原王朝在西域第一次设官辖治。

   地节二年(前68),侍郎郑吉到渠犁一带屯田,首任护鄯善以西使者,护西域之南道。

   神爵二年(前60),西汉设西域都护府,郑吉为首任都护。都护为汉朝政府在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策大雅)。统辖范围: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以及天山南路,昆仑山以北和帕米尔高原等地。

   初元元年(前48),西汉设戊己校尉,治车师前部交河城(今吐鲁番市交河古城,后移高昌,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戊己校尉府下设丞、司马各一,侯五,以驻军镇守、屯田守护为主,扼西域北道交通咽喉。曹魏、西晋和前凉复设此官于西域

   两汉时期在西域各地还置有相应的屯田机构和官员,如伊循都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宜禾都尉(明帝永平十六年,73),伊吾司马(顺帝永建六年,131)等。1959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东汉时期的“司禾府印”印范,说明在这一带也曾设立过屯田机构。

   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其间王莽天凤三年至明帝永平十六年、章帝建初元年至和帝永元二年,即公元16-73年、76-90年废),安帝永初元年(107)废后职权转归西域长史[4]和戊己校尉。魏、晋、前凉仍设西域长史,治所在海头(今罗布泊西岸楼兰古城)。

   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废戊己校尉,置高昌郡,下设县、乡、里,归沙州(今敦煌市)管辖,这是郡县制度第一次在西域实行。前秦、后凉、北凉、西凉继承此制。太平真君六年(445)北魏兵至鄯善,随后置鄯善镇、焉耆镇,“赋役其民,比之郡县”。[5]

   此后,西域出现了汉人建立的高昌政权。北魏和平元年(460),阚伯周立为高昌王,其后为王者还有张孟明和马儒。太和二十三年(499),麴嘉建立了麴氏高昌政权,这是一个以汉人为主的西域各民族联合建立的封建政权,先后主动向北魏、梁、北周、隋、唐纳贡称臣,直至贞观十四年(640)覆亡,共9世,历141年(499-640)。

   大业五年(609),隋设鄯善郡(下辖显武、济远二县)、且末郡(下辖肃宁、伏戎二县),次年又设伊吾郡(今哈密市),这是继前凉在高昌设郡以后,第二次在西域设立郡县,标志着内地和西域的统一趋势在发展。

   贞观四年(630),唐于伊吾(今哈密市)设伊州(下辖伊吾、纳职、柔远三县);贞观十四年(640)置西州(州治所高昌县,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下辖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和天山五县)、庭州(今吉木萨尔县。下辖金满、轮台、蒲类和西海四县),实行州、县、乡、里制,同内地。高宗时,将鄯善(今若羌县)改为石城镇,且末改为播仙镇,都归沙州管辖。

   贞观十四年(640),唐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显庆三年(658)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迁往龟兹,居中统辖整个西域。在北庭大都护府设立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至葱岭以西地区。安西大都护府辖治很多都督府、州。著名的都督府有龟兹、焉耆、疏勒、至拔州、鸟飞州等。安西大都护府还下设有龟兹、疏勒、于阗、碎叶(时或焉耆)四镇,均驻重兵。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景龙三年(709)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西达咸海。下设昆陵、?池二都护府。昆陵都护府下辖23个都督府。贞元六年至八年(790-792),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相继没于吐蕃。

   开成五年(840),原居蒙古草原的回鹘在黠戛斯攻击下瓦解外迁,一支进入吐鲁番,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以后又向西发展,与西域各族逐渐融合,最终发展形成现在的维吾尔族。

   五代时期,中原纷争。在此期间,新疆地区也存在着喀喇汗王朝、高昌和于阗三个地方政权。喀喇汗王朝君主有“桃花石汗”的称号,其意为“中国的汗”。后晋天福三年(938),于阗王李圣天派使者马继荣到后晋,后晋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同年,后晋派使臣到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6]此后,于阗与后晋、后汉保持着进贡关系。后周广顺元年(951),西州回鹘使者到后周。辽、宋建立后,于阗、龟兹、高昌等派使者到中原,辽和宋也派使者到西域。而同一时期,辽在西域设府置官进行管辖。此后,西辽立国西域,其所统地区几乎包括了整个新疆和中亚地区。

   蒙古统一西域后,先是在高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别失八里、阿力麻里设置达鲁花赤,管辖各地。蒙哥汗时期,又设立了别失八里和阿姆河等处两个行尚书省,管理新疆和中亚地区,这是历史上最早在西域建立的行省。此后,中心在伊犁河流域的察合台汗国逐步统有西域。元末,蒙兀儿斯坦崛起,统辖了西域大部分地区。

   明代,西域和内地之间建立朝贡关系,明朝中央和哈密关系较为密切。永乐四年(1406),明朝建立哈密卫,设置指挥、千百户、长史、纪善等官,成为管辖这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兴起于天山以北,进一步占据了天山以南。清入关第二年,即顺治二年(1645),厄鲁特蒙古各部盟主图鲁拜琥遣子入贡,次年又“上表请安”,顺治十年(1653),清政府封其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7]赐以金册金印。巴图尔珲台吉及僧格也相继表贡不绝。这种臣属关系持续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入侵喀尔喀蒙古为止。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败亡,策妄阿拉布坦又恢复与清朝的臣属关系。虽然准噶尔上层对清朝“甚为恭顺”,经常遣使“入贡”,[8]但并未放弃建立蒙古帝国的目标。随着准噶尔实力的发展,又开始反对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准部袭击哈密,两年后又入侵西藏,诱杀拉藏汗,此后与清朝不断发生军事对抗。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内乱不已,清统一西北边疆已势为必然。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西征,先后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及南疆大小和卓之乱,统一西北边疆。此后,西域兼称“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设伊犁将军主持军政,所统地区西南包括帕米尔,西北则达巴尔喀什湖。

   近代以来,俄英侵割中国领土,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帕米尔地区大片领土沦丧。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

    

   二、中原王朝和西域四类政治关系的年代统计和分析

   自从公元前101年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西域设官开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2012年,下面就此时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整个西域处于中原王朝管辖之下,即大一统时期

   1.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时期。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降汉,匈奴僮仆都尉由此罢,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汉之号令通行西域。初元元年(前48),又设戊己校尉协助都护管理屯田事务。西域都护府于永初元年(107)废(其间16-73、76-90年废),共存在96年。继西域都护府之后,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共同管理西域。曹魏、西晋继承此制,只是所辖地域较两汉时小(去掉费尔干纳盆地,且乌孙半独立)。存在时间:从107年起算,至316年晋亡,共209年。两汉魏晋管辖整个西域时期为305年。

   2.唐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时期。管辖范围大于两汉时期,包括西至咸海的整个中亚,直到波斯、巴基斯坦边界。存在时间:安西大都护府自公元658年至790年,北庭都护府自公元702年至公元792年,统计时段应为658-792年,共134年。

3.蒙元管辖时期。13世纪初,蒙古兴起。元太祖十三年(宋嘉定十一年,1218)灭西辽,占有整个中亚,蒙哥时又置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其后察合台汗国统辖了整个西域。蒙元时期西域范围较唐时要小�

后期政治关系也较松散。统治时间:自公元1218年至公元1368年,共150年。

   4.清朝管辖时期。清朝所辖西域范围约相当于汉朝西域都护府所辖范围(清朝西域较两汉西域范围少了费尔干纳地区,而后期则增加了塔尔巴哈台地区)。1755年至1759年平定准噶尔部及回部白山派和卓叛乱,清朝统一西北边疆。1884年新疆建省,直至清末。时间:1755-1911年,共156年。

   以上为大一统时期,共计745年。

   (二)西域部分地区处于中原王朝管辖之下时期

   1.太初四年(前101),西汉政府在西域设使者校尉,在轮台、渠犁屯田,以供给使外国者。地节二年(前68),宣帝派侍郎郑吉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随后又任命郑吉为卫司马,负责管辖鄯善以西南道各地。以上职权在神爵二年(前60)转归西域都护府。时间从前101年至前60年,共41年。

   2.建兴四年(316)西晋灭亡,前凉(314-376)领有西域。前凉张氏奉晋为正朔,沿西晋旧制,继续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废戊己校尉,于其地设高昌郡,郡下设县,县下分乡、里,高昌郡归沙州管辖。这是内地政权于西域设置郡县之始,使西域部分地区的政治制度与内地一致,有利于实行统一的政令。此后前秦(352-396)、后凉(385-403)、北凉(396-439)、西凉(400-420)继承此制。这一段时间为316年至439年,共123年。

   3.太延元年(435),在北魏还未统一北方的时候,西域的龟兹、疏勒、乌孙、悦般(今库车县北)、渴槃陀(今塔什库尔干县一带)、鄯善、焉耆、车师等就先后派遣他们的使者到达平城,向北魏进贡,表示接受北魏的管辖,时间为435-448年,但宜定为439-448年,共9年,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太平真君六年(445)北魏军队进驻鄯善,太平真君九年(448)设立鄯善镇、焉耆镇。时间为448-534年,计86年。共95年。

   4.大业五年(609),隋置鄯善郡、且末郡,次年又置伊吾郡。时间为609年至618年,共9年。

   5.贞观四年(630),唐置伊州,贞观十四年(640)置西州、庭州,同年又设安西都护府,至显庆三年(658)安西大都护府成立,故时间应定为630年至658年,共28年。

   6.神册元年(916)契丹政权建立,天赞三年(924)辽朝派兵到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尽取西鄙诸部”。[9]辽在西域各地设置各种职官,由本地民族的首领或契丹人充任。西域境内的阿萨兰回鹘大王府、高昌国大王府、黠戛斯王府、西突厥王府、乌孙国王府、于阗国王府,都受辽朝的册封和统属,辽朝恢复了中原王朝对新疆地方的管辖。此段时间为924年至1125年辽亡,共201年。

   7.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军进驻哈密。永乐四年(1406)明政府在哈密设卫。哈密卫是明朝在新疆地方设立的行政和军事机构,正德九年(1514)终为土鲁番所并。此段时间为1406年至1514年,共108年。

   以上共计605年。

   (三)西域部分地区臣属中原王朝时期

   1.麴氏高昌政权(499-640)向北魏、梁、北周、隋、唐纳贡称臣,共9世,历141年。此处统计时间应减去前边已归入第二类关系的统计年代,应为自534年至609年、自618年至630年,共计87年。

   2.西蒙古臣服清朝时期。顺治二年(1645)图鲁拜琥遣子入贡,确立对清臣服关系,巴图尔珲台吉与僧格继之,一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入侵喀尔喀蒙古为止,时间为1645年至1688年,共43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败亡,准噶尔又恢复对清臣属关系。但随着策妄阿拉布坦实力的加强,又开始反对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准部袭击哈密,臣属关系结束。此后军事对抗不断,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平定准噶尔为止。策妄阿拉布坦臣属清朝时间应为自1697年至1715年,计18年。准噶尔臣属清朝时期为61年。

   以上第三类政治关系存续时间为148年。

   (四)西域各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般政治联系时期

   除以上三类西域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外,其余时间为一般关系时期,共有514年。这主要集中在唐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废后至辽建立前的时期,北宋灭亡直到蒙古兴起前的时期,明代除哈密卫存在年代之外的时期。这一类政治关系通过贡赐贸易及名义上的封授爵位、宗藩关系相联系,但没有实质性的隶属关系。

   在所统计的2012年时段内(公元前101年至公元1911年),这四类关系存在的年代所占的百分比分别约为:37.0%、30.1%、7.4%、25.5%。在2012年的历史中,新疆地区有67.1%的时期全部或部分是受中原王朝管辖的,保持臣属关系和一般联系的时期占32.9%。

   以上统计表明:2000多年以来,新疆地区大部分时间处于中原王朝辖治之下,这种关系的数量程度规定了这种关系的性质,即新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不容置疑之事实。很多学者指出中国边疆沿革和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与统一。谷苞先生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两千年当中,统一的时间约占三分之二,分裂的时间约占三分之一。所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10]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新疆和中原统一和分裂的比例也正好与此相合,新疆历史上三分之二属于中原王朝统辖之下,三分之一处于分裂之中,这与中国历史总体发展的情形完全一致。这也进一步证明,新疆地区与内地同为一体,命脉相通,休戚相关,新疆是中国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释:

   [1][法]保尔.拉法格著、马集译:《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2]王小宽:《译者的话》,[英]罗德里克.弗拉德著、王小宽译:《计量史学方法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3]《魏书》卷5《高宗纪》。

   [4] 在西域都护府存在期间,已有西域长史之设置。在107年西域都护废后,其职权为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所代替。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置高昌郡,戊己校尉始废,而西域长史继续设置,李柏即前凉张骏时西域长史,但是前凉乃一割据政权,因此将代表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的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废止的时间定为316年为宜。

   [5]《魏书》卷4下《世祖纪》。

   [6]《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第三》。

   [7]《清世祖实录》卷74。

   [8]《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7。

   [9]《辽史》卷70《属国表》。

   [10] 谷苞:《再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来源: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1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朝  王朝词条  中原  中原词条  新疆  新疆词条  历代  历代词条  计量  计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