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立志:林则徐主张种鸦片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起点,林则徐是禁烟抗英的爱国英雄。这是传统史书单项选择的标准答案。然而,历史不是线性的。今天的史书略去了许多历史细节与过程,而这对于认识历史事件与人物,却是不可替代的。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吗?》对林则徐有过评论,此文仅提及其禁烟的态度与立场。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虎门销烟与抗英战争的余烬未息,朝廷就以林则徐在涉英及禁烟事务上,“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及“废驰营务”之罪名,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年谱新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491)

  

   鸦片战争爆发前,满清朝廷曾就如何应对鸦片泛滥进行过争论。对如何防止白银外流,朝臣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在是否允许鸦片贸易、是否允许鸦片种植上,朝廷内部形成了对立的两派。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是驰禁派的代表。1836年4月27日,他向朝廷建议道:对外,应“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夷人纳税之费,轻于行贿,在彼亦必乐从。”即把鸦片纳入照章纳税的外贸渠道;对内,“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黄少司寇(爵滋)奏疏》,台湾文海出版社,页210)黄爵滋是严禁派的代表,在许乃济的方案上报两年后,他于1838年4月10日以一道《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成为近代禁烟运动的发起人。正是在他的呼吁下,道光皇帝下定了禁烟决心,也才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林则徐与黄爵滋是禁烟运动的同盟军。林则徐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多次引用黄爵滋的看法,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倘使鸦片“流毒于天下”,“几十年后,中原已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林则徐全集》第三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页79)接着,林则徐以钦差大臣之衔,南下广州,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对入口洋烟尽数没收、销毁;对涉烟臣民实施严刑峻法。在这期间,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虎门销烟。清廷的禁烟招致了英国的报复,清廷海防在英国炮舰面前不堪一击。林则徐随即受到撤职查办,戴罪戍边伊犁。1846年7月,林则徐被任命为陕西巡抚。翌年正月,因身染重疴,告假养病。谁也没想到,此时的林则徐对于鸦片的认识已经变化,这种变化是颠覆性的。

  

   他从西安寄给抚州代理知府文海的信中说:“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醖、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第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林则徐全集》第八册,页116)由此可见,这个当年的严禁派,其所严禁的只是洋鸦片,并不反对鸦片本地化,其“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一端耳!此时的他,似乎忘记了他在朝廷庙堂之上的慷慨陈词,“吸食者方且呼朋引类,以诱人上瘾为能,陷溺愈深,愈无忌惮。儆玩心而回颓俗,是不得不严其法于吸食之人也。”(《林则徐全集》第三册,页78)他此时只在鸦片的种植上与其政敌——驰禁派形成共识,但在促进鸦片合法贸易上,他与许乃济的主张并不一致。

  

   作为驰禁派代表,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在向朝廷上奏驰禁报告之后,遭到严禁派的抨击与弹劾,随即被贬官降职、提前退休,1839年郁郁而终。1858年9月25日,旅居鸦片战争发起国的卡尔·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评论称,“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许乃济,曾提议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从中取利;但是经过帝国全体高级官吏一年多的全面讨论,中国政府决定:‘这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页589)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极少提到中国人,许乃济则是其中之一。在这篇题为《鸦片贸易史》的评论中,被马克思赞赏的“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不是严禁派的林则徐、黄爵滋,也不是曾经支持严禁派的道光帝,而是驰禁派的许乃济。马克思赞赏他关于“鸦片贸易合法化”的主张,并严厉批评了严禁派的立场,“天朝的野人当时拒绝征收一项必定会随着人民堕落的程度而增大的税收。”(同上书,页590)

  

   马克思认为,“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栽种罂粟,这意味着英印国库会遭到严重的损失。”(同上书,页591)马克思并非支持英国政府的鸦片贸易政策,他在另一篇同题文章中指出:“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同上书,页587)马克思所称的“半野蛮人”或者“天朝的野人”,并非是对中国人的鄙视,他所鄙视的其实是以道光皇帝为首的包括那几位僵化的严禁派,也许还包括极力为之辩护与美化的后来人。

  

   马克思以其如炬的眼光,分析了清廷禁烟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这成了第一次英中战争的起因,这次战争又使中国发生起义,使帝国国库完全空虚,使俄国能够顺利地由北方入侵,……”(同上书,页590)中英战争、太平天国、国库空虚、俄国入侵,这四大事件的确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甚至丧失了辽阔的中国国土。马克思为这个东方古国感叹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同上书,页587)

  

   在传统教育文本中的林则徐,只能是一尘不染,光焰万丈,因为他是爱国英雄;而马克思之于中国,只能是高屋建瓴,向往倾慕,因为他是革命导师。因此,对于以上所引,无论是经典原著中马克思本人的论述,还是历史典籍中林则徐本人的书信,只好束之高阁,置若罔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立志:林则徐主张种鸦片  林则徐  林则徐词条  鸦片  鸦片词条  立志  立志词条  主张  主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