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何怀宏:构建“中华新伦理”

  

  近些年来,关于道德伦理的问题备受关注和热议。我认为,应重视从理论上探讨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同时又充分地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构建一个能够作为新社会道德根基的伦理体系。我个人的构想是构建“中华新伦理”。这里,简单谈谈我的这个构想中的一方面设想——即构建“新五常”。

  我认为,“新五常”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五常伦”,即五种经常性的需要人来处理的社会关系;一个是“五常德”,即人应当具有的五种持久性德性。

  首先说“五常伦”。古人所认为的“五常伦”,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这五种重要关系,而今天时移世易,我认为可以分出这样五种关系:一是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族群关系,即人们作为群体的各种相互关系,在国际之间主要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国之内主要是各个民族族群的关系;三是社会关系(狭义),这里主要指在一个政治社会之内,人与社会制度、人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四是人人关系,这里主要指人与具体的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五是亲友关系,这里指父子、夫妻、兄弟以及其他亲戚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系

  而对“五常伦”的道德要求或者说道德期望,我认为或可这样概括:天人和、族群宁、社会公、人人义、亲友亲。具体来说:

  第一,所谓“天人和”,就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关系。这里所指的是一种人类应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视为一种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关系去看待和对待而力求和谐。而且,自然界是可以没有人而存在的,人却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故人必须主动去求“和”求“合”,努力去维“和”维“合”。这样,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就不是人去征服和战胜自然界,而是要亲近和善待自然,如此才能维持一种“可持续发展”。

  第二,所谓“族群宁”,首先是不同国家族群之间的和平与安宁;其次也是谋求在一国之内的族群和平,相互携手、精诚团结。

  第三,所谓“社会公”,即社会制度的安排和各项政策应当符合公平正义,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社会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而个人也要履行公民的义务。

  第四,所谓“人人义”,即在处理一个人与其他具体个人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一般道德和礼仪的规则,履行自己应尽的自然义务,也包括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陌生人的关系应当讲求义理,平等对待。

  第五,所谓“亲友亲”,这是指通过婚姻和友谊进入的一种亲密和睦的关系。早在《尚书》和《史记》等古代典籍中,就已有“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朋友有信”的说法。

  再来谈“五常德”,即“仁、义、礼、智、信”。这里,我主要从个人德性的角度来观察它们,这样对其中的前四种德性(即“仁、义、礼、智”)就会联系孟子的“四端说”,同时从客观的一面参照古希腊人所讲的“四主德”:节制、勇敢、智慧与正义。

  其一,“仁”。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在古人那里实际被视作是德性的“总脑”,所以,恻隐之心实际不仅是“仁之端”,是“四端之首”,也可以视作整个道德的源头,提供了道德动力和信心的某种保证。而“仁”的这一德性客观地说,就是“仁者人也”,就是“人其人”,即以合乎人道的方式对待人。

  其二, “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首先是一种对恶的禁令,是对犯恶的羞耻。“羞耻”则是德行的反面刺激动力。另外,不仅“正义”、古希腊人所说“勇敢”的德性看来也可以包括在这里,从孟子的言论可见,勇敢并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大义凛然,循义而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其三,“礼”。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又曾说:“恭敬之心,礼也。”而敬让他人就必须节制和克己。所以,“礼”这一德性可以说和古希腊人所说的“节制”德性最为接近,即所谓“礼节”是也:从公共场合的礼节一直到整个人格的温文有礼,以达到与上述行义之勇的某种平衡。

  其四,“智”。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的“是非”是指道德上的对错、或正当与不正当。如果说孟子在前三种德性中所强调的是道德的情感和意志的话,这里所强调的看来是一种道德判断的理性,或者说是对“义”的理性认识。这里的“智”和古希腊人所说的“智慧”是相通的,但比较集中于道德的理性和抉择。

  其五,“信”。或者说“诚信”,是应当贯穿到上面所有的德性之中的,即所有的德性都要主观上诚,客观上信;个人之言之行遵循诚信,而最终达到自己与他人之互信、政治社会之公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何怀宏:构建“中华新伦理”  中华  中华词条  伦理  伦理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