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思考某种现象时,为了更好地解读获得的相关信息,先要基于某种现象确定一个初始假设。
例如,明天就是五一假期,如果我们有出行计划,通常会确定这样的初始假设:明天走A高速公路,但早高峰会塞车。与其堵在路上,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线路呢?有了这个假设,接着我们就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然,在完善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收集相关资料,随着对信息了解程度的加深,初始假设也可能会被修改。也就是说,在最终方案确定下来之前,需要不断地修改当前假设。这一步骤有点儿像反向推理,即用所掌握的已被证实的可信的资料来反向修正初始假设。例如,得到可靠的消息是:B高速逢节必堵,一般早高峰会堵两个小时,早上9点后,堵车现象会明显缓解;A高速的车辆明显更多,塞车时间也更长,10点后才会有明显好转。根据这两条信息,我们可以修正之前的假设为:明天最好是9点后上B高速公路。
在建立基本的初始假设,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适时、及时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后,还要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如:
这些假设是否合理呢?
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是否足够充分?
基于这些信息的推理是否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案?
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对问题的判断也更加准确,而且这种判断是基于理性的,而非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