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逻辑学:不合事实的完美推论,一定存在逻辑漏洞

史学界曾经闹过一个笑话:某专家用一个经济模型来判断明末某年某地区的生活状况。带入各种数据反复计算的结果是,那一年风调雨顺,该地百业兴旺、社会安宁。谁知一对照年表,大家发现当地在那一年发生了让整个大明王朝都不安宁的事件——闯王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史书记载与该专家的推断结果截然相反。事实是不会错的,那么是逻辑思维的错吗?

为什么“逻辑推理”与事实不符

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学习当代逻辑学对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作用不太大,如果真想改善自己的思维水平,学习数学是更好的办法。

这话并非毫无道理。现代的逻辑学与数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许多逻辑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推理出来的。而现代经济学模型同样高度依赖数学工具。那位历史学家就是试图借助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历史问题的。

尽管数学是一种精密严谨且极富逻辑性的工具,但完美的演算未必符合事实结果。上述案例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按照逻辑的同一律,真相只有一个。不符合事实真相的“逻辑”,显然不是正确的。造成“逻辑推理”背离事实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已知前提是错误的,即论据问题。

逻辑推理就是用若干已知前提来推导一个结论。无论是北大教授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都要遵守这个基本规律。假如已知前提是错误的,就会让人们的推理中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前提错了,方向错了,再严密的数学演算,也不可能歪打正着。例如,史学家的运算过程可能没有问题,带入数据没有出现加减乘除错误,但这些数据本身不可靠,计算过程再正确,也算不出正确答案。

第二,推理方法存在误区,即论证问题。

在已知前提(数据情报)准确的前提下,人们依然可能推理出不合事实的错误“逻辑”。问题可能出在推理方法上。有正确的论点与论据,但推理方法并没严格遵循这些已知前提,这样就容易造成论点与论据的断裂,从而让“逻辑”违背事实,无法形成“自洽”。

第三,立论角度本身有缺陷,既论点问题。

根据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来看,人们最常犯的逻辑错误主要在立论环节,即提出的论点不扎实。例如,那位史学家尝试使用经济学模型研究历史问题,通过量化的数据(已知前提)精确描述历史。然而,历史的产生与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专家只注意了生产率、就业率、人口增长率等经济因素,而忽略了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数学模型的设计不够完善,没把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计算在内。而被忽略的因素,很可能恰好是决定性因素。如此一来,专家的“逻辑推理”自然就会偏离事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逻辑学  逻辑学词条  推论  推论词条  不合  不合词条  漏洞  漏洞词条  逻辑  逻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