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讲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反之亦成立,即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少;外延越小,内涵越多。同时我们也讲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这种反变关系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间。因为真包含关系实际上就是属种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实际上就是种属关系,所以这种反变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这种反变关系,我们可以对概念进行研究。其中,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便是据此提出的两种研究方法。
概念的限制
1.限制的含义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的逻辑研究方法,也叫概念缩小法。比如:
青年→当代青年作品→文学作品电影→动作电影
从“青年”到“当代青年”、“作品”到“文学作品”、“电影”到“动作电影”,概念的内涵都增加了,外延则都缩小了。比如“电影”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动作电影”的内涵除了具有“电影”的内涵外,还增加了“动作”的内涵,因此其内涵扩大了,但其包括的电影种类和数量范围则缩小了。实际上,限制概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外延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一个概念从属概念到种概念过渡的过程。这种“渐变的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这个缩小的过程的持续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一个概念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缩小。比如:
青年→当代青年→当代中国青年→当代中国男青年→当代中国未婚男青年……
作品→文学作品→唐朝的文学作品→唐朝的古诗类文学作品……
电影→动作电影→美国动作电影→美国好莱坞动作电影……
至于你要把这个概念限制到何种程度,则需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了。看下面这则故事:
儿子:爸爸,你为什么吃长寿面?
爸爸:因为今天是爸爸的生日。
儿子:生日是什么?
爸爸:生日就是说爸爸是在今天出生的。
儿子:啊!爸爸!你今天出生的都长这么大了啊?
这则故事中,“爸爸”为了逗儿子,就故意不对“今天”这个概念加以限制,所以才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2.限制概念的方法
一是在概念前加限制性的修饰语(即定语)。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在“青年”前加限制性修饰语“当代”,在“文学作品”前加“唐朝的”等。
二是改换语词,即直接将属概念换为与之相应的种概念。比如:把“天气”直接换为“晴天”“阴天”等,把“植物”直接换成“含羞草”“太阳花”等。
三是在形容词或动词前加状语。比如:在“勇敢”前加“非常”,在“做饭”前加“经常”等。
3.限制概念的作用
一是明确概念,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具体化,思维、表达更准确,推理、论证更严密,也更有助于人们交流。比如:你说“小丽,帮我带点儿饭吧”可能会让小丽为难,因为她不知道该带什么饭。如果你加上饭的具体名字,比如“鱼香肉丝盖浇饭”,就清楚多了。
二是让人们了解事物从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的变化过程,有助于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也有助于人们养成思维逻辑严密的习惯。
4.限制概念时需注意的几点
在对概念进行限制时,我们要正确运用“限制”这种研究方法,尽量避免错误使用。
第一,限制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其他的则不能。比如:
鲁迅说: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沫若说:我愿意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牛尾巴”。
茅盾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帮助“牛”赶走吸血的蚊虫。
在这段话中,虽然概念从“牛”到“牛尾巴”再到“牛尾巴上的毛”是连续进行了两次缩小,但却并非限制。因为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变化,而不是从子类到分子的缩小,因此“牛”“牛尾巴”以及“牛尾巴上的毛”不具有属种关系,也就不是限制。
第二,在对概念的外延进行限制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限制,不能使外延过宽,也不能使外延过窄。总之,要进行有效限制,不要随心所欲。比如:“我是一个您不熟悉的陌生朋友”“他是唯一幸存的遇难者”等就是错误的限制。
第三,概念进行连续性限制并不等于无限性限制,当这种限制达到单独概念时,就不能再往下限制了,因为单独概念已经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了。比如对“青年”的连续性限制中,当到了具体的某个人(张三或李四等)时,就不能再限制了;同样,对“电影”的连续性限制中,到了具体的某一部电影(《真实的谎言》或《生死时速》等)时,也不能再限制下去了。
第四,有些加在概念前的修饰语等不一定具有限制的作用。比如:在“地主”前加“万恶的就地主”只是强调了“地主”具有的某种属性,并没有改变概念外延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