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许行关于“劳心与劳力”的论辩
孟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与代表个体农业小生产者的许行进行过一次辩论。
许行极力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要求君王和百姓一起干活,一起劳作,才可以获得粮食。而且还要自己动手做饭吃,同时还要治理国家。而且,他还强调要实行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上、重量上相等的,交易的价格也一定要相等。许行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有它的进步性。但他从平均主义和否定分工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阶级对立的矛盾,是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规律的,它反映了小生产者思想的局限性。
孟子揭露了许行这一局限性,他从社会分工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出发,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从政治和经济地位看,人生来就分为“君子”和“小人”,也就是“劳心者”和“劳力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就是说,“君子”、“劳心者”,生来就是统治“小人”、“劳力者”的,他们是受供养的;而“小人”、“劳力者”,则生来就是应该被统治、被剥削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供养“君子”、“劳心者”。
孟子强调指出,这种生来就决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明确的等级关系,正是社会分工需要,是天下共同的道理,是绝对不可以更改的。
这就是孟子有名的关于“劳心与劳力”的论辩。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孟子的主张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批判,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平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