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石之瑜:铡王金平所反映的宪政文化

  

  大陆思想界为宪政问题争执不休,台湾却正好上演值得警惕的大戏。在中国文化下,宪政主要是政,不是宪,宪法仍然是工具性的,不是规范性或根本性的。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领导者或执政党的态度,在选择对宪政的立场,而不是根据宪政主义的立场,在决定如何面对领导人的施政。他们支持的人违反宪政原理时引不起担心,但他们反对的人则看起来永远在违宪。

  这次马英九亲自透过发言人以政府公职身分上的表现,主要是在处理党内纪律问题,并间接影响民意机关的人事与结构。这样的党政不分,照道理在台湾政坛不但不陌生,反而应该说是稀松平常。蓝绿阵营之间若说有共识,首先就是党政不分。陈水扁介入司法的例子还够少吗?他甚至在竞选时公告谁将要被抓,让蓝营支持者听得瞠目结舌,他却还自鸣得意不已。

  不过,当年一眼看出陈水扁悖宪乱政的,一直对马英九的宪法态度缺乏警觉;马英九几乎无役不与,无所不在,与陈水扁无分轩轾。如果说陈水扁有个宪政黑道联盟,在正当程序背后操控,马英九起码有个宪政白道联盟,因此往往能公然越权。由于从来没有举国一致对宪政的理解或坚持,只有对政敌逾越权力的作为才会不假辞色,这样的宪政文化终于要遭人看破手脚。斗争是真,宪政是假。

  今天,反而要靠当年纵容陈水扁的民进党人来指出,马英九是在藉由官方机构遂行党纪,进而影响权力分立。简言之,因人设事是吾国政治文化的需要,不只是政客的滥权。马英九甫上任时看来让人放心,可见是他的拥趸们自己的人格与需要使然,不是宪政思想使然,而陈水扁让人紧张,也不是他的宪政思想拙劣所致,而是支持他的大家,希望他不要被国民党从大陆带来的宪法所拘束。

  当大家检讨马英九的发言人可不可以逐字逐句公开监听文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藏在细节里的魔鬼。细节在于,发言人不但公开监听文,竟然加油添醋形容当事人的情感种表现了多么的“关心”,他像是导演一样担心记者听众不了解他自己认为某句监听文的重要含意。如此以发言人身分步步引导,目的是维护党纪,这就不能不说是过度激情了。

  在宪政层次上,台湾既有的律师教育着重工具性,轻忽很本性,陈水扁与马英九同受其利,因此他们对宪政缺法从心底产生的敬畏之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没有所谓制宪诸公建立的传统,只有强人政治与强国保种的愿望。对两位领导人而言,教科书上说宪法是根本大法的说法,充其量是考试时必须背诵的标准答案,并非在政治生活中起警惕作用的思想价值。

  反观大陆知识界的宪政之争,自由派引经据典支持宪政,让对于西方自由主义谋我日亟的忧虑,在左翼中蔓延。但后者这样的忧虑是不准确的,因为自由派对宪政的观点固然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终究是逻辑,且主要是用来对付他们不喜欢的领导人用的。有朝一日他们有机会参加施政,台湾这两位宪政主义课堂科班出身的好学生,就是他们的写照。

  马英九采用不当关说作为制裁王金平的理由,不论在逻辑上如何言之成理,都不能改变中国政治生活里没有人不关说,也没有人不曾被关说的铁的事实。重点在于如何使关说制度化或公开化,而不是妖魔化,否则必然进而让关说更加隐藏在黑暗界,也更加难以规范。

  

  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金平  金平词条  宪政  宪政词条  反映  反映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宏观经济学

 柯堤:简述三重大变局

   在观察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时,有一种基本的两分法,即看其是处于惯性变化,还是处于转折变化的趋势之中。如是前者,则事物的发展变化仍延续以往趋势的特征;如是...(展开)

宏观经济学

 许崇德:以史为鉴 前程更远

   我想,讲历史、讲院史,首先要肯定我们几十年的成绩,同时也要找出它不足的地方,摸索一下未来的方向。成绩好,应该肯定,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总有它不足的地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