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知行思想年会从一开始就是成功的,这部分源于主策划者高全喜教授和姚中秋教授自身的思想创造力和影响力,也源于当下学院与学会体制的窄狭视野所空置的民间学术空间。“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作为第一届年会主题已成为2013年以至于更长远的中国思想界的显明概念与主题。为大转型的中国思想界制定议程正是思想年会的核心旨趣。今年年会接续第一届的命题意象,定为“中国时刻的思想创发”。
“时刻”是一个神学意味浓厚的概念,易于引发“奇迹”联想。这也与当下关于“中国奇迹”与“中国梦”的各种讨论有隔空契合之势。中国梦本为全体中国人之梦,学者们从思想云端切入自有不可取代之正当性。“中国”亦是引发各种乡愁式情绪的概念,“文明”语法在不少大陆新儒家看来几乎就等同于儒家一脉,其精神与制度回归的意愿不断被放大。以“思想”之名义对乡愁“中国”与神圣“时刻”做积极勾连,让人心潮澎湃。诚如会议结尾,姚中秋教授深情总结道:中国思想的普遍主义品质与文明化表达之契合,乃今日思想事业最激动人心处。
与会学者以成名成家者为主体,混搭三两青年学者,彰显思想研求之薪火相传。学者们大体以两大群落归类:一类是儒家思想派,包含姚中秋、何怀宏、杨念群、白彤东、陈明、任锋等大陆新儒家精锐,以及以家哲学在西方孤独求索的旅美华人学者杨效斯先生;另一类是西方法政思想派,包括高全喜、许章润、冯克利、任剑涛、高超群、林国基等,青年学者则包括施展、翟志勇和田飞龙。这里不存在明显的新左派或国家主义派,论者大体对于西方现代性下的自由民主持认同态度,部分超越论者亦尚未达致颠覆性地步。而儒家与自由主义之关系有张有弛,但于大转型之严酷处境而言,则惺惺相惜之情愫更浓。
既然是跨学科的思想云端作业,论者之论题与观点亦呈现足够的丰富性与张力性,且交互对话与精彩火花不时迸发:高全喜教授从政治宪法学的角度追问自由主义的文明立国论,欲深究西方早期现代的丰厚法政思想资源以略补自由主义文明论的贫乏;许章润则继续其极端华美的汉语修辞和极端深邃的历史法学视野,给予“中国问题”以体系性观照;姚中秋教授以对三代之治的酷爱和对“中国时刻”再临的神学/儒学交叠的惊喜断定,一切中国历史都是儒家史;杨念群教授则以史学家的严谨及中层理论的预设对思想云端作业采适度保守之势,而尽呈华夏治理秩序之实在性制度面相;杨效斯先生则以其旅居西方十余年思考与观察,以家哲学为学术基底,直陈城邦术的盲点与家哲学的洞见,这一进路具有显著的现实针对性——不管是野蛮的计生执法,还是粗放的城镇化以及今年除夕不放假的决定,都折射出决策者对家哲学的隔膜,这表明20世纪文化激进的伤痕远未愈合;任剑涛教授以”巨观历史”呈现超越黄仁宇的世界历史视野,洞开欧洲文明的亚洲(西亚)根源,隐喻“中国时刻”不可能是自身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兼收并蓄与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辩证。
此外,陈明教授的儒家公民宗教论与政治之维,冯克利教授的保守主义论,何怀宏教授关于“托克维尔预测”之文化拐点论,施展博士关于大国以“普遍主义”逆取更高级之国家利益的大国战略论,高超群先生的利益时代思想转型论,林国基教授的海国图志论,任锋博士的公共传统论,翟志勇博士关于联邦党人宪法科学的优良政体论,田飞龙博士针对新一轮文化热提出的法政优先论皆为基于自身观察与分析的精辟立论,在思想云端与历史大地间往还,分别指示出“中国时刻思想创发”的中宏观问题、背景与可能路径。
会议照例地没有具体共识,也不发宣言,而是充分呈现问题和思路。在我看来,除却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及其背景教义之外,本次年会继续集中、大容量呈现了当代中国最具学术基础和实践价值的两大思想脉络及其对中国大转型的接力思考:自由主义和大陆新儒家。研讨具体成果将以精致形式刊载于《天府新论》。而由北航高研院创造的这一中国思想品牌还将年年相续,助力大时代进步。
(本文原载《法治周末》2013年12月26日,发表时略有删节,作者系北航高研院讲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