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治理药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在新常态下的具体运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思维和战略举措,其理论基础既不是供给学派,也不是结构主义,更不是新自由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在新常态下的具体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创新,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目的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也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以新常态理论为创新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以是否形成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为检验标准,把握促进经济增长的多层次举措,构建新型所有制模式,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
第一,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各种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关系。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建立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和谐共容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和交换体系。
第二,从政治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来源于资本、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来源是技术和分工水平的提升。增长阶段转换体现为产业体系升级,并会出现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局部性的革命性变化。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包含多个层次,构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环境。
第三,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生产力发展受到阻滞,意味着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体系方面存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构建新型所有制模式。
第四,根据政治经济学市场运行理论,市场供求失衡不仅意味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而且表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其中,生产环节中的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以及竞争体系尤为重要,是很多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必须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环节寻找答案,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从生产环节入手,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任务;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否解放好、发展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要为创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对各级干部,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坚持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也要重视正面激励,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给那些呕心沥血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总之,我们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后做出的重大判断。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源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下降、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
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从短期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表现出四大典型特征:一是在GDP增速逐季回落过程中,价格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二是在GDP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就业状况保持较为良好态势;三是七大类结构参数开始发生较大变化,我国结构大调整时代已开启;四是前期刺激性政策的负面效应出现,经济系统性风险难以在短期内化解。从中期来看,我国经济出现九大特征: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组织新特征;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快,农业富余人口减少,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从长期来看,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表现出六个基本特征,即阶段性增长、创新驱动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型增长、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增长。
因此,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和新矛盾。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念,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本文节选自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系列报告之一:《十年宏观经济理论发展——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框架的构建》。该报告为宏观经济论坛团队集体成果,执笔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节选部分依次参考引用了“权威人士”、刘伟、刘元春、贾康、胡乃武、郭杰等专家学者的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