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建伟 余斌:我国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趋势与对策

  

  输入型成本推动、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是推动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三大因素。模拟预测结果显示,2011年三季度我国物价涨幅会小幅度回落,但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好转,2011年三季度以后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011年和2012年通胀压力很大,但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提高利率可以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也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分析框架和基本结论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物价上涨的两大基本动力。需求拉动可分为货币因素和实际需求,成本推动包括国内成本推动与输入型成本推动。国内成本推动主要是工资上涨引起的劳动成本上升,但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会降低劳动成本,间接抑制工资上涨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因此,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可分为货币因素、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输入型成本推动五大基本要素。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五大基本因素会对各个领域的物价上涨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产业关联产生间接影响,形成物价上涨的加速机制。即五大基本因素对上游产业产品价格的推动作用,会传导到中下游产业和消费品领域,产生连锁反应,出现物价加速上涨趋势,但物价上涨的加速幅度受制于中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产品涨价的消化吸收能力。

  在实际供求总量及结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推动价格水平上涨。当前统计制度中货币供给是现金与存款之和 (M0为现金,M1为现金加活期存款,M2为M1加定期存款),与交易性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部分货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沉淀于流通领域之外;部分货币供给以房地产贷款和客户保证金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并对物价产生影响的交易性货币仅是货币供给总量的一部分,包括现金M0 、短期贷款、短期消费信贷和非住房中长期贷款。2008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期间,M0增速相对平稳,平均增速为13.2%,但短期消费信贷和非住房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0%和44.8%。

  用上述五大因素进行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输入型成本推动是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农村务工成本提高和城镇职工工资上涨以及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也对本轮物价上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上涨幅度。预测分析表明,在美欧日进口增速保持适度增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将达到5%左右,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下降,CPI涨幅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和PPI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政策模拟分析显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和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将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速下降代价。在小幅度提息的同时采取人民币名义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措施,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措施。

  

  二、本轮物价上涨的新特点

  

  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物价涨幅不断提高。今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5.5%、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涨6.8%、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2%。与发生在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通胀相比,本轮通胀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食品与非食品价格同步上涨。前两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食品价格上涨是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但各类非食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成为推升物价涨幅的重要力量。今年5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1.7%,影响CPI3.5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3.6%;非食品价格上涨2.9%,占CPI同比涨幅的36.4%。

  二是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缩小。本轮食品价格出现跨年度持续上涨,重要原因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明显缩小。5月份,在食品价格上涨中,蔬菜在南北供应旺季价格回落7.1%,但部分地区发生旱灾、涝灾,5月下旬出现较快上涨

  三是上游产品价格向中下游产品传导力度加大。2010年8月份以来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的小幅度回升,导致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生活资料以及非食品消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中下游产业及流通环节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

  四是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背离现象加剧。2005年以来,随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货币供给流向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出现明显背离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增速下降与物价涨幅不同步、甚至出现反向走势。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物价涨幅与货币供给增速背离现象明显加剧,在货币供给增速持续下降的同时物价涨幅不断提高。但从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的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看,物价涨幅与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走势基本一致。

  

  三、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交易性货币、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输入型价格五大基本因素对各类产品价格的影响看,考虑预期因素和上游产品价格对中下游产品价格的影响,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主要是由输入型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和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提高推动的。输入型价格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影响较大,交易性货币供给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工资上涨对各类产品价格上涨均有重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抑制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五大基本要素和预期之外,土地价格上涨、投机性炒作、产能过剩以及政策调整等难以量化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均归类为其他因素。综合看,2010年一季度以来其他因素对物价上涨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一)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是工业企业产品价格的基础,也是物价上涨的产业源头。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涨幅为10.04%。由输入型价格、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推动的涨幅分别为8.48、8.36和2.0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降幅为5.83个百分点。

  (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涨幅为5.86%。由输入型价格、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推动的涨幅分别为7.85、5.16和2.0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降幅为3.32个百分点,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其他因素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8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2.2%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5.07%,平均上涨3.2%。由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预期因素和工资上涨推动的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分别为2.37、1.85、 1.53和0.96个百分点。2010年三季度以后,四大因素对CPI上涨的推动作用均不断提高。

  包含政府调控政策在内的其他因素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期间,由其他因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居民消费价格平均降幅分别为1.84和1.04个百分点。

  (四)出口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出口价格恢复较快上涨,涨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3.22%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9.96%。进口价格上涨是主要推动因素,由进口价格上涨推动的出口价格平均涨幅为7.03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出口价格平均涨幅。国外需求扩大、国外物价上涨也对我国出口价格上涨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出口数量扩大和国内物价因素(包括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国内实际需求以及其他因素)抑制了出口价格的上涨。总体看,国内因素部分消化吸收了国外因素引致的出口价格涨幅,但国内因素对出口价格涨幅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在下降,由国内因素导致的出口价格降幅从2010年一季度的11.88个百分点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2.58个百分点。

  (五)进口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国内因素(进口数量、人民币汇率、进口关税税率)和国外因素(国外需求、美元汇率、国外物价、运输费用)对各类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国外因素是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进口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占进口价格涨幅的80.41%。国内因素和其他因素引致的进口价格涨幅只有2.96个百分点,相当于进口价格平均涨幅的19.59%。其中我国进口数量扩大对初级产品和化工产品进口价格具有较大拉升作用,但影响也大幅度低于国外因素对相应产品进口价格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基本趋势

  

  在美欧日进口增速保持适度增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利用“季度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状态, 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将达到5%左右。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下降,CPI涨幅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和PPI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内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四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将继续回调,今年1—4季度GDP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9.7%、9.7%、9.4%和9.7%(所有指标增速均为季度累计增速,下同)。2012年一季度以后将恢复较快增长状态,全年GDP增速将提高到10%。2013年GDP增速下降到9.6%,2014年一季度以后再度恢复较快增长状态,2014年和2015年GDP增速分别为10.5%和10.4%。

  (二)2011年和2012年物价涨幅不断提高,此后涨幅回落

  今年一季度以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的上涨趋势依然很强,全年CPI涨幅在5%左右,2012年三季度达到7.6%的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并逐步进入小幅度上涨状态,但非食品价格仍保持较快增长状态,2013年到2015年非食品价格平均涨幅为3.3%。

  2011年和2012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仍存在较大上涨压力,涨幅分别为5.7%和9.5%。2012年四季度以后,随着进口价格下降、输入型成本推动因素弱化,PPI涨幅趋于回落,但2013年到2015年平均涨幅仍保持在6.4%左右的高水平。

  

  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模拟分析

  

  针对推动物价上涨的三大因素 (输入型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和工资上涨),我们利用“季度经济增长模型”模拟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和提高存贷款利率对抑制未来物价上涨的有效性。政策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或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将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速下降代价。

  (一)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主要通过降低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涨幅、抑制出口和经济增长,对物价涨幅产生影响。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会在短期内迅速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但对后期物价涨幅的抑制作用很小,且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对出口及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负面冲击。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5%,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均将分别下降到9.5%和9.6%,CPI涨幅分别为3.9%和6.6%, PPI涨幅分别为1.1%和6.9%。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5%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小,能够明显抑制今年物价上涨,但对2012年物价涨幅的抑制作用较小。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名义汇率一次性升值10%,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2%和9.1%,CPI涨幅分别为2.6%和6.2%,PPI涨幅分别为-3.3%和4.4%。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10%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冲击很大,但能够大幅度降低今年CPI和PPI涨幅,但对2012年CPI涨幅的抑制作用较小。

  (二)人民币汇率渐进升值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人民币渐进升值对短期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较小,但需要持续的较大幅度升值才会有效降低物价涨幅,对长期经济增长冲击较大,且需要考虑渐进升值形成的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假定今年二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每个季度升值1%、累计升值幅度为6.8%,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5%和9.6%,CPI涨幅分别为4.4%和5.6%,PPI涨幅分别为2.9%和4.3%。总体看,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小,能够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物价下降幅度较小。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每个季度升值2%、累计升值幅度为13.2%,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到9.3%和9.1%,CPI涨幅分别为3.7%和4.2%,PPI涨幅分别为0.2%和-0.8%。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渐进升值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大,但能够明显抑制物价涨幅。

  (三)提高存贷款利率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提高存贷款利率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和投资增速抑制物价上涨幅度。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次性提高10%,则2011年经济增速为9.7%,2012年将下降到9.3%。2011年和2012年CPI涨幅分别为4.4%和3.6%,PPI涨幅分别为5.1%和6.3%。综合看,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会有效降低食品价格和CPI涨幅,但对抑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作用较小,且会对投资和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四)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存贷款利率小幅度提升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影响

  假定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次性提高5%的同时,二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每季度升值1%,则2011年和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5%和 9.3%,CPI涨幅分别为 4.1%和3.9%,PPI涨幅分别为2.6%和2.7%。总体看,采取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和小幅度提息并用措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较小,能够全面有效降低CPI和PPI涨幅,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有效措施。

  

  六、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建议

  

  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进口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城乡居民工资上涨是推动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但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如土地价格上涨、投机性炒作等,也对物价上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货币因素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正在提升;进口价格涨幅回落和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实际增速下降,输入型价格上涨压力和国内成本推动作用趋于下降。但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下降导致国内消化吸收物价上涨的能力逐步减弱,短期内政策性因素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也正在弱化。抑制未来物价过快上涨,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一)适度控制现金和短期贷款等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作为交易性货币供给,短期贷款增速的不断提高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因素。抑制物价上涨幅度,首先需要控制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但降低短期贷款增速会加重企业资金短缺局面,需要协调处理抑制物价上涨与满足企业经营资金需求的矛盾。

  (二)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调控进口价格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进口价格涨幅提高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影响进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需求和美元贬值等国外因素,国内能够调控的手段是提高人民币升值幅度,降低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但人民币汇率升值也会对出口及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需要协调处理好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与稳定出口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逐步向总量供给不足转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上涨将是我国物价上涨的持久推动因素,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是抑制物价涨幅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处理好抑制通货膨胀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四)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食品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比很高,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历次物价上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平抑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涨幅的关键。食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避免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应从加强农副产品生产与供给管理着手,同时需要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建伟  李建伟词条  余斌  余斌词条  物价  物价词条  对策  对策词条  上涨  上涨词条  
宏观经济学

 范亚峰:民情的沉思

   淮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人的悲惨命运因其额外的资格:研究生而受到重视、得到关注,而那些更弱小的、承受更多横征暴敛的乡民就成为了这冰山一角之下的基座。他们的意义似...(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