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上调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回收流动性的决心非常坚决。由于近年来超预期的贸易顺差规模和较强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快了外汇占款的快速累积,这几何级数地扩大了人民币流动性。这种矛盾的操作方式不仅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政策成本,还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的负面挑战。笔者认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人民币国际化很有必要被纳入国家竞争战略。
吉川元忠在总结日本金融战略的教训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发现,历史上的经济大国在其鼎盛时期都是世界的债权国。在这一前提下,最有利的结果是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从而主导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和其他跨国经济活动。英国在19世纪,美国在20世纪后半期都是如此。吉川元忠认为,日本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却由于日本政府的战略失误错过了将日元推向国际的机会,以至日本明明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却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的经济令人炫目地更上一层楼,而自己只能陷入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长期萧条。
进入21世纪,德国作为欧元区的中心,利用其庞大的经常项目盈余为国外提供欧元贷款,成功地将国内的过剩储蓄国际化。作为新兴债权国,中国目前似乎陷入了与日本当年相同的困境。如何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是中国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来看,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如经济规模、贸易规模、货币政策稳健性、币值稳定性、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适宜的政策支持等。此外,对历史的观察发现,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都是在经常账户盈余的情况下进行的。债权国通过资本输出,构建以本国货币为核心的国际资金循环体系,以此为基础扩大本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最终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
历史表明实现货币的国际化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构建以本币为核心的国际资金循环。一国通过适当形式的资本输出,可大大增加境外对本币的需求,使本币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同时,本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为该国进一步扩大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历程均印证了这一点。英国早在19世纪就通过贸易和海外投资将英镑播撒到全世界。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根据其武器借贷法实施对欧洲的军事援助,并采取美元结算等措施。战后美国又实施了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规模超过130亿美元的援助项目当然仍用美元结算,为美元最终成功排挤英镑成为世界主导货币立下了汗马功劳。
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实力来看,人民币都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市场对人民币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的需求。人民币之所以未能在国际上大规模地进行借贷,除了我们自身的主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已被现有的强势货币所主导。此次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各国开始积极努力地改变过分依赖美元的状况,建立更为稳定、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提议一浪高过一浪。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建立人民币的国际资金循环体系,是当前我们需要着力研究的重点课题。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人民币输出和回流渠道的设计。
一方面,要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开拓人民币输出渠道。目前我国对外资产中超过三分之二是储备资产,对外直接投资和贷款在2008年底分别只占对外资产的5.8%和3.7%,其中人民币的部分估计微乎其微。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在危机中遭受重创,政府财政困难,金融机构和企业处境艰难;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去杠杆化、防范交易对手风险等原因抽回资金而出现流动性困难,急需外部资金。我们应该将“走出去”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利用商品、服务和技术的输出促进资本的输出,鼓励企业在“走出去”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为境外市场提供本币资金,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
另一方面,要优化对外负债结构,促使境外人民币有序回流。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