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孙亮:激进民主政治能实现人类解放吗?

  

  以苏东剧变为标志,在政治上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后革命”时代,而这无非是想说,这个时代已经与马克思所指认的那个阶级对立,且日趋尖锐化所必然生发出“人类解放”的政治宣言的历史境遇远远不同了。这时的左翼思想显然处在了“十字路口”,除了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这样公开责难之外,马克思自身的政治哲学思考也在根基上受到了质难。因为,“过去‘鲜明的真理’——经典的政治分析和推理形式、斗争力量的本质、左翼斗争和目标的真正意义——受到了瓦解这些真理基础的巨大挑战。”[1]正是“后”时代的鼓噪,西方左翼认定今天无论是重新激活马克思还是完整地卸掉马克思给予我们的思想包袱,都应该汲取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差异性对同一性的质疑、微观叙述对宏大叙事的攻击、协商民主政治对专制的批判以及对线性历史的进步主义的批判等等,这些均应该视为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新激活的强有力的语境。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正是承接了后现代的政治哲学谱系来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理论在‘现存的社会主义’破灭之后仍能继续存在吗?它能够弥补这一破灭给所有反抗不平等的尝试所带来名誉损失吗?”[2]于是,他们就“提出‘激进与多元民主’这一术语来重新定义社会主义事业,并设想它是民主向社会关系的广阔领域的延伸。”[3]那么,“激进民主政治”到底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它又是奠定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论根基之上的,这种根基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而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必须将拉克劳、墨菲的“激进民主义政治”置放到“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地平上加以追问。

  

  一、激进民主政治的“后现代”语境:方法论批判的哲学前提

  

  正如墨菲对激进民主的功能界定,“左派的目标应该社会拓展和深化二百年前发起的民主革命”[4]。应当承认,拉克劳、墨菲思考的语境已经是一个“后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已被理解为列宁和苏维埃革命时期泛黄的老照片,而‘后现代主义’则产生的是最豪华的大酒店的想象”[5]。显而易见的是面对着“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这张“泛黄的老照片”,她们的思考点首先是集中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的梳理,并模仿后现代攻击“形而上学的”手法开启了“激进民主政治”的解放策略,“我们的‘激进和多元的民主’设计被理解为加深‘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也被理解为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民主斗争扩展到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领域中。”[6]

  首先,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完全承接了后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死亡”的观念。历史主体在马克思那里显然就是以阶级呈现的集体,这种均质的集体(无产阶级)主体的时髦批判——经常被后现代主义者和其他批评家用来作为完全拒绝马克思的“话柄”,这也是拉克劳、墨菲的理论基础。在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哲学批判这一转向的影响下,以往统一抽象的理性是建立在一种对人类本性同一性的主体性假定的基础上的。现在,同一性的类主体的理性假定受到批判被消解了。只有异质、差异的多元主体,他们或以文化集团、或以种族肤色、或以阶级或性别集团来相互区别。后现代主义反权威化、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化的思想主张和关于差异、断裂、多元、零散化和破碎性的强调,从而成功地替换了经典政治的话语方式,企图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政治,诸如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大多数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寻找一个替代的解放主体或一个附属的主体,而且最近还在论争是否应该完全废弃这一观念[7]。在拉克劳、墨菲那里,革命的主体则成为了不再是“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解放运动,而是以多元主体‘认同"为基础的‘新’社会。这是一个充满了不同话语,多元差异的社会。它不再简单地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谓的工人阶级及其同盟者农民,它还应该包括妇女、第三世界的移民、学生和同性恋等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8]。在这个意义上,拉克劳、墨菲与德勒兹反对解放政治,倡导游牧政治是具有同质性的。

  其次,拉克劳、墨菲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还原论,这是对“后现代政治哲学”的“本质主义批判”的理论继承。我们知道,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公式中,马克思所表达的可以简略地概括为三个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后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他们认为这表征了马克思的理论思维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还原论,必须以一种偶然性的逻辑予以颠覆。正是这种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进而用一种反形而上学的策略对付历史唯物主义便成为了最为有效的手段,奠基在这种话语之上的后马克思主义以追求“激进、多元、民主”的政治为理论诉求。这当然与后现代的哲学以强调表面哲学而反对或者拒绝本质有着直接的关联,也正是缘此,在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那里,诸如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构只不过成为了他们的一个表面策略,而拒绝在深层次上,即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来彻底解构资本主义。所以,他们仅仅在激进的策略上将解构赞赏作为一种“精神”,非但不愿意在深层次的思想观念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结成同盟,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资本主义的深层次,即原本批判的方法当作意识形态来摧毁。正是因为他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批判拒绝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原本批判出发,从而只能表现为拉克劳、墨菲所谓的“需要在相互矛盾的话语层面上进行协商的复杂的策略运动”[9]。但是,这种方法论显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存有距离。

  最后,拉克劳、墨菲消解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中的社会内在矛盾的“对立”,倡导一种“对抗”的政治哲学,这依然是“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发挥。拉克劳、墨菲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真实看法,而将社会冲突的对立转换为一种对抗,这种转换之后最为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的政治规划作了一次无限的拖延。这一概念,对齐泽克来讲,他认为这是“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真正成就的集中体现,拉克劳、墨菲认为,“我们必须指出,葛莱蒂是从一个惟一的二难选择出发的:是对立还是矛盾。”即要么是对立的、要么是矛盾的,但是,“对抗性可能是现实的对立,在两个交通工具的碰撞中没有任何对抗性”,而将这种原则运用到社会领域,“‘对立’在此是一致被隐喻地扩展到社会世界的关于物理世界的概念,或者反之亦然,但是显然不存在足以解释两种情况中固有关系类型的共同意义核心。”[10]就是说,对抗不是现实的对立,矛盾也不一定是对抗的。对抗已经成为了一种本体论的那个“在者”的“在”,换句话说就是属于本体论范畴的,所以,任何对于社会是由必然性支配的说法已经被对抗这一概念给消解了,“对抗是社会不可能最终缝合的根据”,社会是围绕对抗而构成的。有社会存在,就有对抗,没有所谓的消除了对抗的透明社会。所以,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规划下的人类解放是所谓的没有对抗的自由人联合体,这肯定是一种虚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与此不同,政治的关系需要借助于经济学的语境分析、拆解乃至消灭,且能够通达一种拉克劳、墨菲意义上的透明社会,所以马克思通过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切除了“病根”,但拉克劳、墨菲则认为对抗是人类性的,只要有人类,这种对抗就一直存在下去,而且坚持认为那种将冲突一劳永逸解决的想法不仅荒诞而且十分危险。

   

  二、激进民主政治的“规范性维度”:方法论批判的政治哲学向度

  

  回顾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的理论景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单向度地看作为一种纯粹实证科学意义上的“政治科学”抑或是一种纯粹伦理意义上的“规范性的政治哲学”的困境一直以隐性逻辑的方式运行着,两者之间的张力如何处理一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难题。同时,今天我们思考西方左翼的激进民主政治依然是没有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科学向度”的含义,从而片面地滑向了“规范性政治哲学”的维度,以致迷失了通往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首先,作为“规范性政治哲学”的“激进民主政治”,认定需要以一种观念的抽象物为理念前提,这种观念的抽象物就是“人类解放”。当然,用一种规范性的理念来处理、关照现实世界的应当是一种人类的自我确证,对于理论的抽象,显然在马克思那里也是一种理论的“必须”,但是两者不同的是,传统政治哲学的抽象,并不是扎根于现实而抽离出来的“观念”,只是仅仅依凭于抽象的概念出发的概念演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那里,他们似乎从现有的资本主义“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时代转型而试图重新理解马克思,但是,他们的理论更多的不过是从一种既定的哲学思辨中寻求理论的生产。这样的结果便是,由于它并不能深入到概念所反映的社会存在,所以,只能是一种副本批判的方式对待现实世界,不可能达到原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必然找不到瓦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路径,这也是他们将历史主体背后的社会存在根基消解,而主张阶级不过就是一种话语立场的一致认同的理论缘由。这种政治哲学所奠定在理念世界的理论根基显然与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条件出发的看法不同,它必然依凭于一种抽离出时间性的“真理”为保障。就是说,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他们的“理念”都是确立在超越时空理论基础之上的。或者说,这也是用“科学”所无法证伪的。但是,这种形而上学必然包含着一种悖论,即“一方面,概念被认为代表着一个本质的、普遍的存在,被认为是经验的个别存在物的基础;另一方面,个别和杂多的事物独立存在不仅没有被完全否定,反而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其与抽象领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一直是形而上学的难题。”[11]显然,拉克劳、墨菲在这里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拉开理论的距离。

  其次,作为“规范性政治哲学”的“激进民主政治”将“政治”置于哲学的基础之上,而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维度中去把握现实的存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这一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的表述是“国家与法不能从它们本身来解释,而要从物质生活关系去解释,这种物质生活关系被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有赖于政治经济学。”[12]这可以自然的延伸出如下的结论,“现代哲学的最高问题是自由问题,而自由问题的核心内容就是上述市民社会所包含的那些问题,特别是财产权问题,因为在体现现代自由的权利观念中,最重要的权利是财产权——财产权是现代人自由的真正基础,没有财产权的自由是一句空话。”[13]但是,拉克劳、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主张的是,“我们正在终结深深内在于理论中的一些东西,即凭借一元论的范畴寻求获取本质或深层历史意义”[14]。这里的“一元论的范畴寻求获取本质”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生活”这一度。规范性政治哲学并没有对财产权本身作为其理论考察的起点,诸如,当我们看到在偏离了生产的“去阶级化”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那里,他们之所以肯定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政治形式,根源在于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的“非批判性”。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无论是“阶级”概念还是“政治概念”首先都是一种财产权概念,也正是在财产权的分析中,它才引出了阶级分析、阶级剥削、阶级斗争、阶级解放等,这里的财产权从经济的问题上升到了政治问题。

  最后,“激进民主政治”克服不了“规范性政治哲学”固有的普遍主义理论困境。在规范性的政治哲学看来,它因为遵守视角从天上到人间的下行原则,这样一来,它的理论任务不是要对现实本身是什么、或者说正如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来讲,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关照,可以讲它们远离了对现实本质的准确把握。但是,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它们更多的是要回答社会应当如何,就是说,它们回答的是超越一切时代的永恒的答案和标准。正如伯林在概括对西方思想传统所指认的那样,“凡是真正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且只有一个:所有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15]基于这样一种见识,他们更多的从一种抽象的理论前提出发演绎出现实世界,在他们看来这是唯一正确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西方的政治哲学传统中从柏拉图、基督教、再到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的各种政治观念,他们的理论都不过是将结论看作为一种普遍的标准罢了。拉克劳、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也试图将“人类解放”作为一种规范现实的价值性维度,

  主张用政治民主遮蔽经济民主的政治策略。在拉克劳、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中首先就是要斩断“经济—政治”两者之间的连字符,树立政治本体论的,他们认为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能的。这除了反对“经济决定论”,还认为,“多数市场社会主义的倡导者具有经济学而不是政治科学的背景,能够解释为什么那种将市场社会主义当作一种民主化形式的主张相对来说受到了忽视。这是今天又颇感遗憾的事情,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如果将市场社会主义原则同当地其他倡导民主的观点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很可能确定一种可行的市场社会主义。”[16]就是说,不把政治作为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内容,而是把它放置在社会本体论的地位,这是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跌入规范性政治哲学而无法走出普遍主义困境的关键。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激进民主政治与自由主义关联的方法论清理

    

  试图勘定拉克劳、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的质性,首先需要追问“什么是政治”,往往被认为是像追问“什么是宗教”、“什么是道德”之类的问题一样,不会得出什么确定的答案来[17]。那么,对于马克思来讲,化解这种对政治追问的困境就在于,他直接将理论的视野扎根在社会事实本身上,这就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获得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知。换句话说,在马克思这里,就是如何思考哲学走入历史,走入“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够真正地使得哲学“现实化”,马克思明确了“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但是,哲学成为真正的“精神武器”就取决于哲学是如何深入“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于这种警示,学术界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更明了点地讲,凡是在哲学上影响深远的人,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而更多是其哲学融进了“社会科学”,才成就了其“哲学”影响的[18]。这一教益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激进民主政治”的理解。

  首先,经济与政治的“分离”使激进民主政治远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与西方自由主义殊途同归。在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中,总是认为拉克劳、墨菲是对自由主义持一种批判态度的,实质上,他们的理论形态的总的原则依然是自由主义的。按照施米特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法治和议会政治[19]。这指明自由主义的政治思考模式则是逃离“经济学视域”加以“本体论”化的理解,而这在拉克劳、墨菲那里明确地指称为“政治本体论”。因为,在拉克劳、墨菲看来,“按照社会主义的解读话语直接经济斗争连接了政治和经济,并且因此废除了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外在性,”[20]而他们自己则认为,由经济层面寻找瓦解资本逻辑建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以及历史主体是不可能达成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命题中,“经济运动规律的内生特征”、“社会代表在经济层面上的统一”、“生产关系应该成为超越经济领域的历史利益所在地的条件”的三个论题“都是错误的”[21]。这么做的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无须将经济领域中的问题提升政治问题加以考量,因为,政治本身就是自治的。这种规范性的政治哲学将政治自由主义从经济自由主义中摆脱出来,根本无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现实,而仅仅滑向政治本体论,隔离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联,来理解民主。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中政治不是上层建筑,而将其视为具有社会本体论的存在,他们的意图非常明显地指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联,换句话说则是以批判“经济决定论”的由头远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由主义也是如此行事。在波普尔看来,马克思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观念不过是一种“政治无能论”,即“这个理论的结果如何呢?最重要的结果是,一切政治、一切法律和行政的制度以及一切政治斗争,从不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政治都是无能的,它们从不能根本改变经济现实”[22]。其实,这种路径决定了激进民主不过就是资本主义民主框架中的一种民主的自我更新罢了。

  其次,从“现实的个人”到“抽象的个人”使激进民主政治与自由主义拥有共同的人性论根基。不同人性规定决定政治哲学差异性的理论品格,与其他政治哲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从不预先设定人性根基,而是将人性与人类解放以及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世俗分裂”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的。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我们看到他在谈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认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3]因此,社会历史的主体也必然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整个物化世界的颠覆则成为了颠覆社会存在与复归由社会存在异化了的主体的双重要求。“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24]但是,在拉克劳、墨菲看来,这种“现实的人”是存有缺陷的,“对作为代表的合理和透明主体的认识假定的统一和它的所有立场的同质性;作为社会关系本源和基础的主体概念。”[25]他们颠覆传统主体观念的理论资源则是精神分析与话语理论,按照这种话语理论,主体是被“话语”建构起来的,“由于每一个主体立场都是话语立场,带有所有话语的开放性特征,结果,在封闭的差异体系中不同立场不可能被完全固定。”[26]说的直白点,人的本质的缺点不再是依据于人的现实性存在关系,而是依据于话语结构中的主体立场来确定的,用“话语”来设定人,这显然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观念。这与自由主义对于个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在自由主义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理论共识,这就是对其理论出发点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根据保持沉默,不做进一步的论证”[27]。正是这个不做论证的“个人”恰恰是不具备自明性的,它也不过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物。

  最后,激进民主政治因为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政治本体论的观念加以悬置,结果导致了其自身不过是如伍德所说的“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而已。拉克劳、墨菲将人类解放的最终基础不是放置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上,而是认定实现解放的道路并不需要颠覆资本主义,且在资本主义内部,以激进民主的方式实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沟通,显然,在这个意义上,拉克劳、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只不过依然是一种马克思批判与超越的“政治解放”,而不是“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6][9][10][14][20][21][25][26]拉克劳,墨菲.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1,100,138—141,4,135,85,127,129.

  [2][3]墨菲.政治的回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03,103.

  [4]Mouffe,C.“Preface:Democratic Politics Today”inC.Mouffe(ed.),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pluralism,Ctizenships,community.London:verso.1992:1.

  [5]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

  [7]罗伯特·J.安东尼奥,道格拉斯·凯尔纳.社会理论的未来和后现代批判的界限[C]//肯迪斯编.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61.

  [8]拉克劳.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

  [11]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0—6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3]张盾.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思想史路径[J].哲学研究,2010.(1).

  [15]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99.

  [16]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238.

  [17]江宜桦.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C].应奇编.厚薄之间的政治概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1.

  [18][23][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56,283.

  [19]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15.

  [22]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1.

  [27]丛日云.在上帝与恺撒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32—33.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激进  激进词条  民主  民主词条  解放  解放词条  人类  人类词条  政治  政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