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杜光:“窑洞对”与民主错位

  

  著名的“窑洞对”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

  

  1945年7月初,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访问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他六十多年耳闻目睹,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点头称是:“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60年过去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毛泽东当年许诺的民主新路,却至今没有踪影。毛泽东在“窑洞对”里谈到的民主,虽然只有两条,“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还是点到了民主的本质:人民的参政权和监督权。可是,毛泽东说的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一个“让”字,便使民主这个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畸变。谁来让人民监督政府?当然是共产党和他领导下的政府。这就是说,党和政府让你来监督,你才可以监督;党和政府不让你监督,你就不能监督。杜绝专制制度、限制政府权力的民主,竟然变成了受专制政府支配、为专制制度服务,这算什么民主!?

  

  这种大错其位的民主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为民作主”、“以人为本”。它同近现代的民主观念,有着本质的差别。这种本质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为巩固专制制度服务的,后者则是摧毁专制制度并防止它复辟的锐利武器。“为民作主”、“以人为本”的主体,存在于人民之外,人民之上,是帝王将相。古代的政治家有鉴于兴勃亡忽的教训,认识到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告诫处于统治地位的君臣,要“以人为本”,“为民作主”,才能完善、巩固专制主义的统治制度。民主的主体却是人民自身,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他们选举代表、官吏,建立政府。国家机构按照人民的意愿建立,并服务于人民;它的运行必须符合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政权机构的权力制衡、监督机制,就成为民主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建立民主制度可以从根本上铲除专制制度,并杜绝专制制度复辟的可能性。

  

  近一两年来,有的学者反对民主,提倡仁政。应当指出,“仁政”是对“以人为本”的呼求的理论回应。仁政的提出者呼吁“为政者要有一点恻隐之心”,“要给老百姓一条活路”,赤裸裸地表露出为专制制度献策的用心。因此,他们反对专制制度的天敌——民主,也就必不可免了。他们对民主的责难有二:一是把民主归结为“西方民主”,认为西方民主不适合于中国;二是把民主局限为选举制,认为中国没有条件实行普选。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不错,民主观念首先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而且首先实践于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只适宜于西方,就像市场经济首先出现于西方、西装首先是西方人的穿着,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能实行市场经济、中国人就不能穿西装一样。民主观念首先出现于西方,只是因为近代文明之光首先照亮了西方,而近代文明却是全球的国家、民族都必须经历的洗礼。所以,它既是西方文化的硕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民主作为近现代文明的标志性的意识形态,它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影响西方国家,而且具有普世价值。只要中国还存在着制度上观念上的专制主义和奴隶主义,就需要以政治民主来克服这些封建上层建筑;只要我们决心迈向现代化、全球化,就必须推行民主制度,才能溶入国际合作的世界格局。

  至于把民主局限于选举制度,则来源于把民主解释成为多数人统治的某种西方观念。固然,选举是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涵,但民主并不限于选举。民主既然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就不仅有权选举自己的代表和政府官员,而且有权把政府机构置于自己的监督和制约之下,随时纠正违背人民利益的政府行为。所以,民主权利绝不是一个选举制就可以概括的。把民主归结为“西方民主”,归结为选举制,实际上不过是为巩固专制制度服务的一个障眼法罢了。

  

  民主虽然是具有普世性、普适性的价值观念,但它在实践中却不能不表现为有产者的民主。马克思曾指出,生产者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是不能获得自由的,作为自由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民主也和人民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息息相关。有产是民主权利的物质基础。《共产党宣言》里谈到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才能“争得民主”。因为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才有可能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成为有产者。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随着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由无产者转变为有产者。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权利的范围一百多年来不断扩大,正在向全民民主的方向发展。在我们中国,民主也是同人民的有产化密切联系着的。民主化和有产化的进程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依照这个历史规律,指导思想上就必须以政治民主化来促进人民有产化,同时也要以人民有产化来促进政治民主化。民主需要以人民有产化为保证,人民有产化也需要政治民主化的推动。因此,我们既要提倡以职工持股为核心的产权改革,也要着手以民主化为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普选制,而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腐败问题,即如何铲除腐败的体制性根源,这就需要解决现有政治体制的制衡与监督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立人民可以监督、制约政府权力的机制,如实现言论自由,人民可以随时对任何一级政府和官员提出批评、举报;推行新闻出版自由,人民有权设立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广泛建立社会团体,为人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提供渠道;放宽以至废除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的种种钳制(如舆论一律、与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等等),树立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如此等等。只有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才能纠正对民主的认识的错位,真正跳出黄炎培所说的周期率,避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不幸前景。

  

  2005年7月14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杜光:“窑洞对”与民主错位  窑洞  窑洞词条  错位  错位词条  民主  民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