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追问了十多年的“三公消费”行政顽疾,今年出现可能推进治理的曙光。3月25日,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不仅要求“三公消费”的支出详情要向社会公开,还提出今年就要拿出公务车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行。
说到“三公消费”,它在中国舆论界早已是为大家耳熟能详又无可奈何的名词,指的是公务员公费出国,公款吃喝,以及使用公务车的开销。早在几年前,官方媒体央视曾引述专家估算,中国每年的“三公消费”合计高达9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740亿新元),后来听说这个数据被批评为夸大。但是官方迟至去年才终于就“三公”中的公务车一项消费给出权威统计——1500亿元至2000亿元,数字也不低,而且购车费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支出费了10多年都达不到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有专家测算,教育经费的缺口也就1000多亿人民币,远少于“三公消费”的规模。想想如果公务员节约开销,能转换成多少山区孩子的办学经费,“三公消费”视为顽疾也就不难解释。
纠缠多年的问题,此时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相信不是因为当局今天才认识到问题,而是它看到了时机,并且也正努力把握这个难得的转变机会。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今年北非、西亚的动荡虽然远在海外,但是对体制内人士产生心理冲击的这点应该也是毋庸置疑。
趁着第十二个五年经济社会规划大幕开启,趁着体制内对转变增长方式出现普遍共识的氛围,国务院针对一些具体行政领域开刀,有可能产生较大冲击力与效果。
25日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犹如一份行政体制改革、整顿吏治的年度任务清单。温家宝讲话第一条就要求“认真治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其中点出了招投标腐败问题,强调干预、操纵招投标活动要作为一条“高压线”,谁碰就依法处理谁。
他还表示要抓紧研究修改土地征收和补偿规定,强调不允许行政强制拆迁,不得采取暴力和威胁等手段强迫搬迁。此外,也要求进一步减少一些政府部门过于集中的权力,在行政审批与政府部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要求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第二、第三条分别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以及遏制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其中就要求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与家庭财产、家人移居境外情况的报告制度,要合理确定国企负责人薪酬,削减“三公消费”,推行公车改革等。
第四条“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这一点去年已在中央部门初步实行。今年再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等预算和决算,而且还强调“特别是行政经费,包括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要详细公开。”
有关反腐倡廉,中国高层早已提出多年,而且将之提高到不反腐就亡党亡国的高度,但是社会的感觉却是“越反越腐”。但是,上述四条意见值得注意之处,是它们多数为具体可操作、可检验的事项。
毫无疑问,在当前老百姓对政府信任感不高的背景下,可以预料这些改革都会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进行。但是中国的各项前进,往往也就只能小步小步推进;外在因素、舆论呼吁与社会不稳定的压力经常能够起到敲响警钟的作用,然而在改变的过程中绝不可忽视体制内的力量。
利用转型共识来推进改革共识,以至行政职能改革,这个过程未必轰轰烈烈,但是它可能是现阶段下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成功的关键在执政党要再次以行动赢回社会的信任与信心,形成上下合力的效果。在很多领域里现在确实是方案与思路都有了,就看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