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唐代兴:环境软实力:一种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境国策与战略思路

   内容摘要:环境实力,不是"环境"与"软实力"的拼凑或组合,而是对环境能力的重新发现:环境不仅是一种物理实在,而且有其自自组织、自创生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自创生能力,才使环境对地球生命存在和人类生存发展发挥着意想不到的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从根本讲,"环境实力"概念是对国家实力的全新表述,它不仅为重新审视环境打开一种全新认知,也为在世界风险和全球生存危机的境遇下探求社会转型发展开辟其全新思路,更为当前如何卓有成效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将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的整合方法论。

   关键词:国家能力  环境实力  生境化   自然环境实力  社会环境实力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环境治理,其习惯做法是把环境看静止的受体,因而,一切治理与发展方案都是二元论的,其实施治理所收到的成效,亦是相当有限。提出"环境实力",意在彻底改变这种孤立、浅表的环境观,正视环境的自生境能力,并将由此改变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环境治理的重心不在治,而在于恢复。

   1、何以提出"环境实力"概念?

   环境实力,是本文作者所思索已久的一个问题。直到2013年10月在太行山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软实力学术研讨会上,我以《气候与环境环境实力研究》为题所做的大会报告,才正式提出"环境实力"这个概念,并尝试表达对环境实力的初步思考。

   本人近年来之所以致思环境实力问题并最终提出"环境实力"概念及其主张,既是长期致思一个基本的生存问题的自然体现,也是基于另外两个方面研究的推动。

   对我来讲,其走上这条致思基本生存问题的道路,既不源于书本的激励,也不源于学问成名等东西的鼓动,而是本已恶劣的环境生态状况促发我萌生"当代人类何以才能理性地生存发展?"这一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生态理性哲学追问,然后运用初步形成的生态理性哲学思想和生态化综合方法来探讨生境伦理问题。当以己之力初步完成八卷本《生境伦理学》(三联书店,2013.11-2014.05),对环境的生境化思考已使环境实力理念逐渐形成。

   在这样一个致思的主道上,2007年,因并不认识的他人推荐的缘故,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找到我,由此我意外地进入这个领域,算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接受了《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这一子课题。此书出版后,每年都接到软实力方面的一些会议邀请,为此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进一步思考软实力的问题。

   "软实力"[1](PP153-171)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于1990年被美国人约瑟夫·奈正式提出来后,就一直处于被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客观地看,20世纪后期两大国际阵营的敌对情绪的消解,地缘主义格局趋于瓦解,普世性价值观、生活方式、制度吸引力和感召力被突显了出来,正是这些因素的自发整合构成了诞生"软实力"的温床。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地缘主义格局破解,全球化态势形成,非政府组织日益活跃,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外交功能日益扩大,再加上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信息和文化影响力越来受到重视。文化(包括文化的传统张力、创新力、影响力、感召力)等因素被突显了出来,成为国家实力的柔性内容[2](P21)。与此同时,冷战结束后,发展成为世界性主题,财富驱动型发展和贫困驱动型发展竟相争雄,加速了环境危机。加之不断膨胀的人口和新的贫困、全球资源争夺、局部战争等等,将当代人类推进了"世界风险社会"。[3](PP43-47)世界风险和全球生存危机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既摆在整个国际社会面前,也摆在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面前,必然要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内容。由此,"软实力"概念获得了更具有开放性的丰富内涵,它的完整构成内涵亦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软实力=[(人口+领土+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之柔性力量x(政治价值观+制度活力+文化传统+国家战略……)×环境能力。

   在人们惯常的认知视野中,软实力仅仅是政治价值观、制度、文化、外交政策内容[4](PP2-11);但实际上,除如上内容外,软实力还有更重要的四部分内容:一是硬实力的柔性力量。人口基数、领土、资源状况、科技实力、经济水平、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同时也蕴含着诸如安全感、自信力、凝聚力、吸引力、向往感、崇尚感等柔性力量,比如丰富的物质资源、强大的科技实力、高度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既可以给国人带来安全感、普遍的自信力、广泛的凝聚力,也可散发出一种吸引力,引来它国的向往感、崇尚感。二是国家战略,包括国家的发展国策、国家的国际战略以及贯彻其国策和战略的意志力量和方法,包括社会学方法、政治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等,这是最重要的国家软实力。三是学术思想、国家教育、国民素质等因素,在事实上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与动力。因为,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都必须以学术思想为源泉,以教育为原动力。四是环境能力。并且如上公式所显示:环境能力是国家软实力之最终乘数,它构成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能力,亦构成其国家实力的基础能力。

   如果说我意外思考软实力问题,使我逐渐接近接近找到表述对环境的生境化思考的正确概念的话,那么,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以后所做的一系对环境生境化的思考,对清晰环境实力思想,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汶川地震爆发,对于身处地震区域之中的我来讲,频频爆发的余震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直接引发对日趋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灾疫的伦理思考,这种思考于2009年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而立项,经过三年异常艰难的研究(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外均没有对灾疫问题进行伦理拷问的研究),当完成《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这一课题时,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研究仅仅是问题的开始:人类活动无限度地介入自然界所导致的破坏力,在自然(地球和宇宙)这个大尺度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而,人类介入自然界的行为活动所形成的破坏力(小尺度)又是以如何的方式最终改变了自然(大尺度)运行状况的呢?反之,面对早已失律的自然,又如何可能在人类自己的努力下重新恢复其生境呢?对前一个问题的思考,将我引向气候伦理领域,探讨气候周期性运行的原生态机制、气候失律的宇观图景以及人类介入自然界的活动所形成的破坏力以何种方式层累性释放而改变气候的周期性运行规律。通过这种探讨获得了两个重要的发现:第一,人类既然有能力破坏自然(地球和宇宙)生境,人类也有能力恢复自然生境,而且其无意的破坏与有目的地恢复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都相同,那就是层累原理、突变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第二,自然--无论是地球还是宇宙,或者是地球生物圈--都是先于人类而诞生,并且它们都具有其生境能力,这种生境能力是地球、宇宙、地球生物圈以及物种自调适与他调适的有机统一,它的内在原动力却是其共同的亲生命性。 而将这两个重要发现统合起来予以科学表述的概念,恰恰就是"环境实力"。

   2、提出"环境实力"要解决什么问题?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风险和全球生存危机推动人类全面探索社会转型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环境问题和软实力问题成为制约或推动国家存在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亦构成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因为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境建设。 生境,是指自生成、自生长、自繁殖且生生不息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的生境化和社会环境生境化两个方面。[5](P3-5)对自然环境生境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6](P40)对社会环境的生境化建设,十八报告表述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P39)

   由于生境化问题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问题,所以环境研究和软实力研究成为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两个热点。但是,时至目前,无论是国内还国外,一方面,遍涉各个领域的环境研究没有软实力视野,即没有发现环境的内在能力和自身的柔性功能,缺乏从软实力入手来研究环境的治理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软实力研究没有环境视野,即没有把环境作为探讨的对象,缺乏从环境角度入手来探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问题。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状况,既不利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利于增强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增强与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走综合治理、发展国家环境实力的道路。因而,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资源优势,进行大科际整合的环境实力研究,既必要、必须,也重要和根本。

   客观地看,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以环境的全面破坏为代价。"中国的发展是独一无二和叹为观止的: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大多数国家,它为自己的人民和整个世界提供了商品和劳务,教育制度备受关注,学术成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中国的全球政治重要性对所有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影响。文化传统以及对日常生活、伦理学和社会和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被重新发现。这一快速的发展也付出了代价: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污水和不洁的空气对人的健康和动物产生了威胁,土壤退化带来了未来农业生产减产的风险,气候变化引发了洪水和风暴。人的生命、财产和基础结构为此付出的代价更是加倍的。"[7](P1)这是瑞士社会和环境伦理学家司徒博在2007年对中国发展与环境状况的审视,今天的中国在2007年基础上又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今天的中国环境状况同样可以"飞跃性恶化"这个词来概括。嗜掠的灰霾,城市的内涝,不堪重负的染污,迅速缩小的耕地和不断扩张的沙漠化等等,都使中国成为"世界之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生存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瓶颈问题。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状况,国家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境治理。但另一个严峻的事实同样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已有的环境知识和认知模式,已经无法引导我们去更好地探索环境治理的途径与方法,这需要重新认识环境本身,重建环境认知,重构环境知识体系,重新探索环境治理的智慧和方法。"环境实力"概念则为此打开其全新的进路。因为"环境实力"不只是一个新概念,而是思考、认知、审查环境的一种新方式、新思想和治理环境的新理路、新方法。观念的改变和方法的鼎新,是从根本上化解环境危机、根治环境灾难的绝对认知前提。提出"环境实力"理念和主张,意在于全面揭示环境的软实力性质和功能,创建环境实力学,为在当代境遇下全面展开环境治理并发展环境实力,提供认知视野、知识基础和思想、理论、方法资源;同时,通过"环境实力"概念的内涵揭示,打通环境治理与软实力建设之间的通道,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综合实力范畴,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环境治理和发展的国策,提供最优化的决策咨询和社会整体动员的实践行动方案。其三,为实现"民族永续发展"而展开全民化的环境教育,提供认知、思想、理论、方法资源。一旦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展开,根治环境灾难、重建环境生境,必能变成现实。

   3、环境实力研究的对象目标

"环境实力"概念释义,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地治理环境而探讨环境实力

其首要前提是理解"环境实力"概念内涵,这须从厘定"环境"概念入手。环境相对生命和人而论:相对生命论,环境即是自然世界,包括地球和宇宙;相对人论,环境乃制度社会。

   生命与人,并不彻底两分,因为人也是生命,并且人首先是生命,然后才成为人。人的这一双重性,使环境获得了交叉性:它使人既存在于自然界,与地球生命同在一个地球上,共享一个宇宙;同时也使地球生命进入人的制度社会,人的制度社会与自然世界由此发生交叉,人与地球生命的存在敞开也由此发生交叉。

        →生命→自然世界→生命(包括人)――    

   环境→                                   →人与生命互涵·自然与社会共生                      

         人→制度社会→人(包括地球生命)←

       人与地球生命互涵、社会与自然共生,这就是环境。换言之,人与生命互涵、社会与自然共生所敞开的那种状态,就是环境。当这样来理解环境时,环境之自身特质被突显了出来:

   首先,环境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它是复合的,是人与生命、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互涵与共生体。这就形成了环境的生命化特征:在其本原意义上,环境的生命化源于环境及其各构成要素的亲生命性。亲生命性,既是"人类关注其他生命形式并期望融入自然生命系统的天性"[8](P222);也是大到宇宙和地球,具体到物种及个体存在物,都本能地敞开对它者的要求性。具体地讲,亲生命性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切动物和植物的天性。所不同的是,动物、植物对生命的亲昵,是直接以生命本身的方式展开;人类对生命的亲昵,却往往要通过认识、理解之后的自主选择方式来表现。

   其次,环境本身具有生境化取向,因为环境永远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僵死的和任人"摆置"[9](PP924-925)的"物",它是有其内在生命性的存在者。环境的存在敞开是动态生成的,即具有自生成、自生长、自繁殖能力。环境的这种自生成、自生长、自繁殖能力,最终源于构成环境的宇观因素(比如宇宙)、宏观因素(比如地球生物圈)和微观因素(比如物种、个体生命)之间存在着本原性的亲缘关系,生命与生命之间是亲生命性的。正是这种本原性的亲缘关系和内在的亲生命本性,才使人与生命、社会与自然以及人、地球生命、社会、自然之间形成互涵与共生,才缔结起互为体用的生存关系。[10](P21)

   概括地讲,环境本身具有自生成、自生长、自繁殖的生境能力。环境是以其关联化和亲生命性的柔性方式发挥其自生境和它生境功能的。环境发挥自生境和它生境功能的这一独特的柔性方式,一旦为我们所发现,就将命名为"环境实力"。

   环境实力研究的对象范围    "环境实力"揭示:环境也是一种软实力环境作为一种软实力,它与其它软实力内容相比,其地位、作用、功能所有不同。要理解这种不同,须将其置于国家这个平台上来审视。

   概括地讲,国家之成为国家,须有疆土、人民、文化、制度、军队等。但仅有这些形式的内容,还不能形成国家,更是不能保证国家继续独立的存在。国家要成为国家并持续独立地存在,必须有其将疆土、人民、文化、制度、军队等要素凝聚成一个整体的那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国家能力。国家能力是一个国家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的实际力量,这就是国家实力。国家实力的强弱,既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独立程度、强盛程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际大小,因为国家的大小并不以人口的多少、资源的丰匮、军队的数量和武器装备、文化的悠久或短暂来判定,而是以国家的实力来判定。

   国家实力由刚性实力和柔性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软实力理论做了这方面的区分:国家的刚性实力,即硬实力,它主要由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科技实力、经济水平、军队等要素构成;国家的柔性实力,被称之为软实力,它主要由文化传统、制度活力、学术思想、政治取向(即政治价值观)、政府作为等要素构成。国家的环境能力,由于它所释放出来的是柔性的滋养与再生功能,所以,它应该属于软实力范畴,将其称之为"环境实力"。环境实力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它不只是软实力之一种,而是构成其它软实力得以生成及其功能发挥的基础。不仅如此,环境实力也构成国家硬实力生成及功能发挥的动力。综合此二者,环境实力是国家能力的基础能力、动力能力。

  

                          →经济水平·军事实力  

            →国家硬实力→  人口基数·科技实力

                            自然条件·资源状况                 →社会环境实力

  

   国家能力→              →国家战略·外交政策   →环境实力

                            政治取向·制度活力                    

              国家软实力→  教育能力·国民素质                  自然环境实力    

                            学术思想·艺术创造            

                            文化魅力·伦理水准 ←

  

   客观地讲,一个国家的环境实力状况,它既从根本上激励或制约着这个国家的硬实力的发展,也从根本上激励或制约着这个国家的软实力的发展。比如,一个国家的资源状况与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实力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其自然环境实力强,比如其国家区域范围内的地球承载力强、地球自净化功能强、地球表面环境的再生能力强,那么,这个国家的资源状况就朝着生机勃勃的方向展开;反之,如果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实力衰竭,比如其区域性的地球承载力丧失,地球自净化力衰竭、地球表面环境的再生功能停止,那么,这个国家的资源状况则只能朝着死境化方向展开。同样,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实力的强弱,亦直接影响、制约着该国的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比如,一个国家的道德环境恶劣,必然导致这个国家的伦理水准差,国民素质低劣,并从而制约着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更制约着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政府的作为。

   总之,一个国家,无论是发展其诸如科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还是传承文化、发展学术思想、繁荣文学艺术、建设社会道德等软实力,都离不开环境实力的建设。发展环境实力,成为发展国家能力的基础战略和动力内容。研究环境实力,就是以国家之环境能力为基本对象,包括对环境实力的自身构成、原理、运行机制,环境实力与国家能力的动态生成关系,环境实力对硬实力和其它软实力的动力功能,环境实力的开发战略、发展机制、实施方案等等的研究。

   环境实力的研究目标   将环境实力作为基本对象来予以研究,基于如下目标激励:

   A.实践目标。环境实力研究的实践目标,即是探求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治理环境的根本对策,就是全面恢复环境自身的柔性化生境能力,具体地讲,就是恢复地球承载力、地表资源的再生力和地球的自净化力,其最终努力是恢复失律的气候。

   B.理论目标。环境实力研究的理论目标,即是以环境实力为基本对象,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不同领域展开研究,打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之间的通道,探索大科际整合方法,构建大综合视野的环境实力学,为治理和发展环境实力,提供综合化的认知资源、知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智慧。

   4、环境实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环境实力问题,既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存在发展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大科际整合的理论建设问题。前者规定了环境实力研究只能是问题驱动型研究,因而其研究必须解决环境实力的实践问题,即如何在当代境遇中卓有成效地治理、提升、发展国家环境实力的问题,构成环境实力研究的基本主题,也构成其研究的基本内容。后者揭示环境实力研究属于原创性研究,因为它是一个从未开发的全新领域,并且在此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资源可资借鉴和运用,环境实力研究必须从零起步,从理论上解决环境实力的基本认知和宏观理论问题,以为其治理、提升、发展环境实力提供思想资源、知识基础、理论平台和方法指导。并且,对后者的深入研究,恰恰构成前者得以正确和顺利展开的必须前提。因而,环境实力研究的基本思路可表述为:以认知为先导,以应用为体现,即通过构建环境实力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探索环境实力的实践治理和发展。

   对环境实力展开理论探讨,就是从宏观上构建起环境实力学的话语平台和学科蓝图,其展开的宏观思路是:首先考察环境实力的相关认知问题,包括环境实力的相关学科问题、环境实力与恢复气候生境、治理雾霾、创建低碳社会、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国家实力等相关方面的认知问题。其次讨论环境实力的一般认知问题,包括"环境实力"概念的学理依据、环境实力的自生原理、环境实力的生境化机制或死境化动因、环境实力在国家实力(包括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中的自身定位、环境实力的国家功能及其功能发挥机制与方式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环境实力学的构建问题,包括系统探讨环境实力学的研究对象、学科范围、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学科目标、学科任务,环境实力探讨的学科概念、学科话语平台构建,以及构建其学科的概念体系和环境实力研究的学科思路、学科方法、学科蓝图。


环境实力展开其实践探讨,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问题、解决瓶颈、全面发展。以此为宏观思路,环境实力的实践探讨从整体上展开为两个环节,并贯穿一个基础战略。这两个环节就是从治理走向发展,即对环境日趋恶劣之当代中国来讲,治理日益死境化的环境使之重获自生能力,是为迫切;惟有在此治理基础上才可展开发展环境实力之实践探索,这是"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持久国策。从治理到发展,必须贯穿一个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战略,这就是环境实力教育。

   概括上述内容,环境实力研究的基本思路可简要表述为下图:

  

   ――――――――环境实力的治理·提升·发展研究―――――――

  

   相关认知→一般认知→学科蓝图

                                →环境实力发展实践

            理论构建――→实践探讨→                      ←环境实力教育实践

                                  环境实力治理实践←

  

   以此为宏观思路,环境实力的研究,应以十八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相关资源,围绕"环境实力"探讨如下基本内容:⑴环境实力的认知基础与理论建设,它需要进行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大科际资源整合,并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方面来展开广泛的研究,以为环境实力的实践探讨提供广阔的知识论视野、坚实的认知平台、富有创造张力的理论依据、思想和方法资源。⑵环境实力教育的社会化实施,这是卓有成效地治理和发展环境实力的主体前提和根本条件。因为环境实力的治理和发展的所有措施和全部努力,都需要社会整体动员,需要每个公民的自觉参与和积极投入,环境实力教育就是其社会整体动员的广泛方式,也是最富有成效的方式。⑶治理和发展环境实力的社会条件研究,包括对治理和发展环境实力的社会目标、国民认知基础、整体动员、伦理引导、政治环境、法律支撑、社会政策、利益共享平台及其评价体系、奖惩机制等等的系统探讨。⑷治理国家环境实力的基本任务,包括当前主题、实施重心、实施思路、实施的社会方法;⑸发展国家环境实力的努力方向,具体地讲,发展环境实力,要以"实现民族永续发展"为最高目标,以创新环境制度以及其它相关制度为根本方向,以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为基本进路,以法治理环境为根本的社会运行机制,以全面恢复气候、建设低碳社会为经济导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生境  生境词条  思路  思路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永续  永续词条  国策  国策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