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排在“中国梦”之后名列第二的竟是“光盘”,一个相比之下似乎小太多的概念。其实,“光盘行动”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建设美丽中国一个不可或缺的行动——餐桌上的大量浪费不仅仅是浪费,还在严重地污染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点,只要有水景,餐馆多半是“近水楼台”,而周边的水面也往往特别“色彩斑斓”,就是盘子里的油水的杰作。在更多的地方,舌尖上流下来的油水是进了地沟里,一般人看不到。所以,我在为“光盘”成为流行语拍手叫好的同时,忍不住要问一句,如果真有这么多人看重“光盘行动”,为什么还能到处看到那么多“舌尖上的浪费”?
在人均比我们富裕许多倍的北美,去饭店吃饭一般都是每人点一份,不会剩多少,有点剩余也多半会打包带走,并不会觉得小气丢脸。而我们呢,点一桌菜吃剩下一小半乃至大半都是常见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打包带回家的习惯——或者是怕显小气不好意思,或者是吃公家的不好意思公餐私带。在全世界的饮食文化中,中餐的美味难与伦比,炒菜必须要用的油也特别多——英文里就没有现成的词来指代我们必不可少的炒菜锅,只好按广东话发音造出一个词叫Wok。每当看到餐桌上琳琅满目的剩菜,我总要想,“舌尖上的中国”天天这么多饭店这么多美食剩菜倒进泔脚桶里,要是不能想点好办法来做成地沟(工业)油,不但是浪费了钱财,这“油水”对环境的污染也实在太厉害了。
而更严重的是,这个问题还不仅存在于商业性饭店,普通单位的食堂里每天也在制造出大桶的泔脚,这一块涉及的面更广得多。食堂的菜一般都是个人买的,按理说应该是按自己的食量来买,但每份菜总要有固定的量,不可能适应每个人的胃口大小,一般是就大不就小,所以多数人会多少有点剩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营养过剩的问题,必须考虑饮食适量,宁可浪费也不硬塞下去,这是完全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在食堂里要做到餐餐“光盘”,又谈何容易?即便大家都在说“光盘”这个“流行语”,仅仅是“说”这样的唇舌行动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大量自费的浪费也无法用“八项规定”那样的政府禁令来制止。要想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遍及全社会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免疫药,寻找合适的针对普遍人性的长期性措施。
想起不久前我在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时看到的那儿食堂采用的一个简单办法,对“光盘”相当有效——自助选菜、过磅付费(较贵的鱼肉类单独论块计),这就能激励每个人都精确地按本人食量来决定吃多少买多少。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人人都用手、用脑来做更多的选择——不但选菜的种类,还要决定每种菜可以细化到以两来计的量,这一来厨余造成的浪费和污染就大大减少了。
一个小小的经济手段,却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在以前的物资匮乏时期,厨余很少,基本上不是问题。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准提高了以后,厨余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了问题,但多数人往往视而不见。一旦发现是个问题之后,又觉得是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法不责众”,而且这个“众”几乎要牵涉到所有的人,好像顶多也只能“抓大放小”。抓大当然最重要,中央的“八条规定”就是狠抓大的浪费。过去的这一年里,饭店宾馆里各种应酬明显地大量减少,就是“八项规定”的积极效应。然而,即便完全制止了公费大吃大喝,老百姓自费的浪费也还是浪费,也照样造成污染,加起来总量可能并不比公费这个大头小。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量的“小”也不应该轻易放掉。在厨余这个全国每天造成极大浪费和污染的问题上,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关键是“小”的浪费和污染怎么来抓。
自助选餐、过磅收费实在是个好办法,各地食堂都不仿认真考虑一下,或者另辟蹊径试试别的办法?总之,勿以其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