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了著名作家王安忆和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的讲座。前者讲述了关于小说的创作经验,后者讲述了他陪伴莫言去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听来听去,我心中的困惑“写作应该是什么”依然没有解开。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读过如黄子平先生的《害怕写作》这类作品。在我困顿不堪的时候,一句话进入了我的视野——写作是一种祈祷。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文字的态度。
我觉得,写作不光是个力气活,还是一种态度。有的人,一天就可以写下很多,比如一些媒体人写评论,几乎是每周好几篇。当然,这里面有工作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穿越文学或者玄幻文学,我甚至觉得这样的作品是在提供“消遣”,而非“阅读”。在这个阅读危机如此深刻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禀赋一点真正能够开启心灵、触摸心灵、启迪智慧的写作呢?把有营养的文字阅读献给读者,哪怕一点儿,也是好的。
我不喜欢我的阅读群体是来消遣文字的,同样我也从不写只有消遣价值的文字。正如朋友给我的总结:我总会在每篇文章收尾的地方,给出一点哲学韵味的句子,给读者以启发,以化开读者的心结。这个时代,真正需要我们做的是将“误入歧途”的读者引回到真正的阅读上来。
说到阅读,其实很大部分还是取决于作者提供的作品,就好比商家只卖质量好的圆珠笔,你会去心甘情愿地买吗?肯定会的。如果买到质量不好的,你会有种被欺骗和浪费钱的感受。写作本就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一个有无良知的问题。或许这样说会有点拔高,可对于一个有点善意的作者而言,这是最基本的底线了。一位在电视台的朋友多次建议我,为何不写点网络文学,还可以挣几个钱。我说,宁愿不吃饭,也不给自己和读者留下不好的东西。说到这里,我得向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致敬了。张鸣教授就是宁愿不吃饭,也不申请国家一些大大小小的课题。他这样做就是为了使“说话”的机会得以保证。
另外,有些读者不知什么是好作品,也不知好作品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甜头”,在接触“垃圾作品”以后,也就觉得这就是他们喜欢的最高级别的作品。有个朋友,她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和写作是好的。一次,我在她生日的时候,送了她一本《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书里谈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东西。她是在一个有点压制的家庭中长大的,原先总以为压制个性的教育是正常的,没觉得“不疑处存疑”。在读了这本书后,她就开始对自身接受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另外一个好友看到书中的文字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紧跟着买了一本。这样一来,身边至少有两个人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和写作。
抱着善意的态度,甘愿舍弃一些利益,对着自己的良心祈祷地写作,并且对文字有一种尊敬,那么写作才可能真正地被完成。要知道,一部好的作品,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理念,就如我至今念念不忘的《金蔷薇》。主人公是那么锲而不舍地用金粉打造一朵铁玫瑰给心爱的女人,可惜后来爱慕之人去了美国,这朵玫瑰也就成了一个幸福的遗憾。转念一想,也许人世间的缺憾美和相对幸福就是最大的存在法则!比较而言,一部“垃圾作品”,就算写了作者是谁,恐怕也没人记得住,也经不起回忆。
总之,写作就是一种态度。写作这个大环境,需要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维护。虽然写作可以谋利,但如果初衷就是为了名利,那么作品肯定是不好的。反过来,如果写作是一种祈祷,在祈祷自我得到文字的救赎时,也祈祷我们的读者能够得到开化和启迪,字句之间,就能蕴涵出另外一重伟大的使命。
(本文刊于《华中科技大学周报》(副刊)总第520期,201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