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军民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海内外舆论的一片赞扬之声。这应当归功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政府的指挥科学高效,军队和地方救援队伍英勇善战,灾区千万民众奋起自救。此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现场,靠前指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5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乘坐越野车,沿着刚刚打通的都江堰市通往汶川县漩口镇的狭窄的盘山公路颠簸前行。道路的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激流奔腾的岷江,路上到处是滚落的巨石、断裂的路面。经过多处塌方路段、临时架起的便桥和已经开裂的隧道,终于抵达了群山深处的漩口镇。踩着瓦砾和碎石,总书记深一脚浅一脚来到救援现场,站在摇摇欲倾的危楼前,向正在紧张救援的部队官兵和特警们表示崇高敬意和亲切慰问。就在总书记讲话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次比较明显的余震。总书记只是向对面的危楼瞥了一眼,又继续发表讲话,表达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气慨,显示了处险不惊、从容镇定的良好心态。
5月12日晚上10是许,微微细雨中,温家宝总理前往都江堰市灾情严重的中医院和聚源中学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总理在中医院的废墟中,透过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鼓励他们镇定坚强,等待救援。13日,总理在新建小学察看灾情时,看见救援人员正在教学楼废墟里抢救一名被困的小学生。总理蹲坐在废墟上对着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走下废墟时,总理摔了一跤,手臂出血。他拒绝了医务人员包扎止血的请求,继续前往下一个受灾地区检查指导工作。
以上这些画面,这些细节,感动了亿万中国人和世界上一切有良知的人们。同时也鼓起了全国军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中国古人有“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经验之谈。面对8级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情系人民,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彰显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总书记和总理的模范行动,从领导方法和实际效应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知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确的指挥离不开准确的震情灾情报告。抗震救灾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对此要作出准确的判断,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才能大大增加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方能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比如,为了排除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温家宝总理3次乘直升飞机到大坝现场察看,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分析研究,作出除险与疏散相结合的决策。这就说明领导亲临现场是何等重要。
二是感受。经验告诉我们,隔岸观火与身处火海中的人们,其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不到灾区,你就难以真切体会到灾民之苦,灾民之难。地震所造成的惨烈场面,足以让每一个人心灵震撼。领导人亲临现场,目睹残垣废墟,耳听微弱的呼救和撕心裂肺的哭喊,使得领导人的心和灾区人民的心连得更紧。正是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总书记和总理一再强调,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被困的幸存者,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去抢救,绝不抛弃,绝不放弃。这是一次感情的升华,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是示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总书记从地面乘越野车前往地震中心区,其危险是不言而喻的,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捏着一把汗。总理在大学学的是地质专业,他不可能不知道大震过后余震不断的基本常识。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充满危险的废墟,走到受灾群众中间。总书记和总理在巨大灾难来临时表现出来的坦然面对,无所畏惧的风范,无疑给全国特别是灾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和示范。作为总书记和总理,他们可以然而却没有发出“你给我上”的号令,而是以行动传达出“请跟我来”这样一种无声的命令。因此,不用开大会,不用三令五申,省、州、市、县以及乡镇领导,数十位将军和各级指挥员,纷纷照着做,从而形成了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强大凝聚力。
四是激励。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受难中的人们分分秒秒在盼救星。在地震灾区人民遭受巨大灾难的危急时刻,总书记和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第一时间来到灾区人民中间,使灾民感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民,见到了总书记和总理,就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觉得有了依靠,进而增强了战胜灾害,顽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样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团结一心,重建家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中国有句古语:身教重于言教。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日日夜夜,总书记和总理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真谛,也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起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200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