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从“操心”说起

  

  在河南汝南县农村调查,常听到农民讲“操心”一词。所谓“操心”,就是父母要尽到抚育子女的责任,抚育子女的责任大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子女养大成人,二是为子女完成婚嫁,尤其是帮儿子娶到媳妇。因为计划生育造成农村性别比例的失衡和年轻女孩大量进城,农村青年谈婚论嫁几乎不太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因此,在汝南农村,父母为子女的操心,主要就变成了为儿子娶媳妇准备基础条件,并最终让儿子娶妻生子。在汝南农村,以及我们调查过的其他农村如安徽、辽宁、湖南、山西农村,要为儿子娶回媳妇,必须先建一栋象样的新房子,否则,根本就不会有人来给自己的儿子提亲。因此,父母为儿子操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汝南农村,农民计算了一下,生一个儿子至少要花10万元才能完成“操心”的任务。要是生了两个儿子就得花20万元。20万元对于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实在是难以积攒起来的天文数字的任务,也因此,“生两个儿子哭一场”成为汝南农村的俗语,也是真实写照。

  因为农村婚姻市场上男青年的弱势地位,未来的媳妇就会在被娶回来之前,与愿意“操心”的公公婆婆谈条件。比如最基本的是有一栋象样的房子,比如嫁过来后即与父母分家,分家时不能带债务(但要分债权),婚礼要达到什么档次,三大件必须齐备,“三金”及其他要求必须满足,等等。甚至未来的媳妇与儿子合伙向父母提出要求,从而为即将建立的小家庭打下物质基础。

  因为中国农村经济状况基本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阶段,父母为儿子建房娶媳妇,就要花费一生积蓄。儿子结婚后,父母一般只能住在旧房子中,手中没有可用积蓄,而且要背一身债务。如果父母还年轻,还有劳动能力,父母就要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前拼命劳作,一为还债,二是积攒养老所需。尽管如此,在农村调查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处境仍然很是不好,一般情况下,子女按时足额给老年人生活费就算孝顺,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大都谈不上。有老人哭诉说,人老了想要日子过得好一点,是不可能的事情。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常见了。相反倒是那些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因为有国家和集体的照顾,日子过得还不错。那些只生了两个女儿的家庭,因为不必花钱“操心”,经济条件也不错,这些“双女户”就成为生了多个儿子的父母所羡慕的对象。

  问题是,为什么父母要为儿子“操心”,为什么非得为儿子“建房、娶媳妇”,非要抱孙子。汝南农民说,作为父母,若没有完成操心的任务——就是没有为儿子建房娶媳妇,就会吃不香,睡不着,就会觉得没有完成人生任务,就会死不瞑目。而操完了心,自己就完成了人生任务,就死而无憾了。相关地,在汝南农村,衡量一个人是否老人的标准是子女是否都已成家,衡量一个丧事是喜丧还是悲丧的标准是其子女是否已经成家。子女都已经成家了,即使去逝时的年龄不是很大,但去逝时毕竟已无牵挂,也就可以安心去死,也就可以算作喜丧了。

  显然,父母为子女“操心”是在完成自己的文化义务,是依据地方上所有人一直以来所习惯的因此不被问为什么、也不会深入反思的共识在行动。虽然有汝南农民说,“听说江浙农村父母只养子女到18岁就不管了”,但毕竟那是听说且那是遥远的江浙农村的事情,而在汝南农村,一个人竟然不按其地方性共识尽“操心”的文化义务,那他还是人吗?还算父母吗?还配受人尊敬吗?总之一句话,父母为子女操心,是不用考虑原因的,是不能计算成本的,甚至是不需要回报的。汝南一个妇女说,即使我儿子将来对我不好,毕竟也是我的儿子,又不是好了别人!也就是说,为子女操心也是为自己操心,为骨肉亲情操心,为子女好,让子女好,比让自己好更为重要。

  这种文化义务和骨肉亲情还有更多让父母“操心”的理由,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女结婚了才能传宗接代,比如儿孙绕膝,孙子孙女所带来的天伦之乐令人陶醉,比如为儿子举办体面的婚礼所带来的面子也很让人满足。等等。

  不过,一旦子女尤其是媳妇开始为小家庭的未来作打算,一旦媳妇借自己在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来提婚嫁条件,一旦媳妇与儿子合谋来算计父母,且子女往往愿意只承担很少的义务却要求很大的权利时,承担着几千年来文化义务的操心的父母们还是会多少感觉到其中的怪异之处。他们尽了一生的全力来为子女操心,而子女却在他们年老时仅仅按五保户的标准“每年600斤麦子,每月20元零花钱”来支付生活费,子女住在漂亮宽敞的楼房而自己却住在低矮潮湿的旧房,自己对子女满怀关爱而子女却觉得老年人涕眼横流太脏,尤其是农村到处都出现子女虐待父母,“老年人没有正常死亡的”时候,父母们就不只是感觉到了代际之间的剥削关系,而且他们必须要反思这种剥削关系,要为自己的将来留上一手,要在为子女“操心”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作些打算。

  当父母不担心子女未来会对自己不好,父母认为子女与自己是一家人,是一体的,是自己的骨肉时,父母为子女的“操心”就是尽全力地操心,能操多少心就操多少心。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齐努力,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不能做成。但是,一旦父母认识到了子女子女的考虑,自己还要为自己考虑,则“操心”的文化义务就有了第一次的动摇。这时候的问题是,有了各自打算的父母子女齐努力就不大可能了,家庭内部的信任和预期就出现问题了。这反过来又会加剧子女婚后的代际不信任。

  家庭内部的信任裂痕,使得“江浙农村父母只养子女到18岁就不管了”,更具合理性,也更有吸引力,“双女户”对农民的吸引力就更大,“生两个儿子哭一场”就会哭得更为伤心。最终,父母为子女操心的责任,就可能逐步取消了其中为儿子“建房娶媳妇”的部分,而是有能力就帮,无能力则不帮。农村的代际关系因为父母“操心”内容的这种变化,而终于又恢复了代际关系的平衡。

  不过,这次恢复过来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平衡,已经与传统中国农村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平衡,有了诸多不同的内容和意义。传统社会中,家庭代际关系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这种家庭关系中,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关系和睦,在父子轴的关系中,婆婆权威高于媳妇,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所有媳妇都可能通过等待而熬到家庭长者尊者的位置。这样的家庭代际关系通过一个滞后效应,做到了代际之间关系的平衡,且这个过程中,家庭内部的亲情伦理不成问题,亲密关系不成问题。这是一种有着浓厚骨肉亲情内涵的家庭代际平衡,是代际之间相互奉献牺牲基础上的代际平衡,是父母为子女全力操心,子女孝敬父母基础上的平衡。是一种反哺基础上平衡。

  而在父母对子女的“操心”不再时所形成的家庭代际关系平衡中,父母与已婚子女大多已经分成两家,父母与子女各有自己的考虑,也不会为对方全部地付出,这种代际关系平衡是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基础上的平衡,因此,在这个代际平衡关系中,已经有了两个重心,在代际之间已经有了更多理性计算的成份。骨肉亲情自然是存在的,但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再以对方作为全部,相互之间的预期也不再以一生作为代价。也就是说,这种新型的代际关系平衡是建立在相对理性、有限、有距离及较少相互期待从而较少相互奉献基础上的代际平衡,这是一种类似“接力”的平衡。

  农村家庭中代际关系的这种变动正在快速地进行当中,虽然现在农村的父母仍然在无私地全力地为子女“操心”,为儿子“建房娶媳妇”。在不久的将来,按照数千年文化习惯去尽“操心”义务的农村父母必将变得罕见,新型的但未必是好的代际关系正隐隐出现在地平线上。

  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需要密切关注及积极应对的变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代际  代际词条  雪峰  雪峰词条  操心  操心词条  变迁  变迁词条  说起  说起词条  
社会思想与理论

 论爱国

 爱国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爱国,如何爱国。爱什么样的国。在美国的很多华人没有批评中国,更多的美国人从来都不会对中国的事情感兴趣。我不是什么政界人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