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仍在演化发展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失业人口剧增已成为世界各国领导人最为头疼的大问题,包括法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由失业增多而引起的较大规模抗议活动。这种压力在中国同样存在。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露,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约2000万农民工因无工可做而返乡。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560万毕业大学生中有150万人找不到工作。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估计,去年城镇失业人口可能突破5000万人,农村突破2亿人。
当前的经济危机造成就业减少,但这种压力是短期性的。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仍将长期存在,因此一旦危机过去,可以提供给一般劳动力的岗位不会明显减少,一般劳动力的总体就业形势不会根本逆转。
相形之下,今天对就业形成较大压力、问题比较突出的,乃是两个新生人口群体。一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学生人数在600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在一定时间内,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供应过量;二是中国经济长期停留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缓慢,特定的产业结构不需要那么多高等教育人口。
另一类则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经历多年的"农民进城","农民工"群体已出现代际差别。大致来说,第一代农民工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70年代前期、中期,在80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第二代农民工则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出生的人口已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劳动年龄,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因年龄原因逐渐回到家乡,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打工的主体。这一代农民工又可分出两个来源不同的类别,一类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到90年代中后期或新世纪初长大成人后才进入城市;另一类是随第一代进城打工的父母从小就来到城市甚至是在城市出生成长,农村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中国进城打工人口当今已超过1.2亿,其中作为子女、属于第二代的则占5%~7%,从绝对数量来说相当庞大。
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其中一个重要分别,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与第一代农民工基本都从事过农业生产、熟练掌握农业技能不同,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很多人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基本不懂农事。这一代农民工的性格特点、素质养成和职业志向,其实已远非"农民工"一词所能概括。与他们的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已非简单的谋生赚钱,而是要扎下根来,做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他们很难像父辈一样,在城市待不下去就回老家,"老家"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已是个陌生的名词。早在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进城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这些转变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
这两类新人口群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相对年轻,普遍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有关调查显示,在失业民工中,仅有一半左右返回了家乡,约有500万人仍滞留在城市,而留下来的主要是年轻人。就当前的经济危机来说,如何为这两部分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是化解就业压力的关键。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其具体途径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相当棘手。农民工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不仅决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将面对不同的农民工问题,而且在相同的时间点上,也将面对农民工不同群体的不同问题。对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正如温铁军先生所说的那样,土地事实上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城市无工可做可重新返乡务农,经济不景气会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但影响尚不是根本性的,他们还有家可回,有荒废的土地可以恢复耕种。然而,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基本上已不复存在。他们大多没有从事过耕作,不知农村的ABC,连"家乡话"可能也无法听懂,城市才是他们的生养之地、理想之所,他们已很难离开城市而过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其途径只能是为他们真正成为"城里人"创造条件。但这显然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