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鲁迅淡出教科书 民族脊梁成鸡肋

  

  内地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幅减少鲁迅作品,舆论沸反盈天,痛批当局数典忘祖者大有人在。陪伴几代人成长、被誉为中国民族脊梁的鲁迅文字淡出校园,不再经典,官方给出的理由却是“生涩难懂,学生不好学”。其实冷落鲁迅的背景远不在此,在当局看来,鲁迅对社会、人生、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邪恶势力不屈服的硬骨头精神,与“和谐社会”并不“和谐”,必欲剔去而后快。

  首先,“学生认为生涩难懂”成为当局决定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实在荒唐得离谱。教育本来就是灌输,如果教材要以学生的好恶为依归,那还要学校做甚么?教科书选何作品,主要由道德和文学价值决定,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口味。更何况,“生涩难懂”,都是相对而言,《诗经》、《离骚》、《楚辞》不见得比鲁迅文字易懂,如果一概删除,学生还要不要学习传统文学?

  其次,“鲁迅作品与时代发展有隔阂”的理由也很荒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一脉相承,鲁迅作为“五四”先进文化的旗手之一,其作品及其思想始终走在时代前沿,感召鼓励民众投身反封建求民主的斗争,为何时至今日,国力强盛之际,鲁迅作品反而落伍了呢?难道今日莎士比亚在英国、托尔斯泰在俄罗斯,也都有这样的遭遇?

  更离谱的是,淘汰鲁迅作品的另一理由竟是,鲁迅是当代愤青(言论激进的网民)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可少制造一些愤青。不错,鲁迅杂文如匕首,横眉冷对千夫指,用辛辣笔触无情揭开人世间光鲜无比的外衣,但决不似恐吓、辱骂那么简单,而是勇于担当民族责任,凝聚着理智思考,而且鲁迅爱憎分明,对百姓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可能成为“愤青”的精神领袖。

  鲁迅的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因此从来不为统治者所喜欢,民国时代如此,中共建政后,鲁迅一度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如今要建设“和谐社会”,当局不再需要斗士,“痛打落水狗”的鲁迅精神难逃被弃置冷落的命运。内地一名作家的张狂言论或许多少表露了为政者的心态,他说:“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打倒鲁迅。”其理由竟是,孔子和毛泽东的思想实质分别为“爱”、“建”,而鲁迅思想突出一个“反”字。

  事实上,当今中国还未强盛,天下从未太平,和谐社会不应一团和气,鲁迅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并没有过时,“反”不仅需要而且不可或缺。难道对贪官腐败不要“反”?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不要“反”?对占我疆土海域的侵略者不要“反”?

  为政者在建立“和谐文化”的幌子下,将鲁迅作品淡出教科书,让鲁迅的批评精神和风骨远离年轻一代,用心良苦,实在是可悲之举。诚如郁达夫所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鲁迅  鲁迅词条  脊梁  脊梁词条  鸡肋  鸡肋词条  淡出  淡出词条  教科书  教科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