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朱迅垚:蚁族:一个伪学术概念的传播狂欢

  

  一位记者首先发明了“蚁族”这个名词。之后北京某个博士后发现了这个名词的价值,除了学术价值,还有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蚁族的流行是因为它关注了大家共同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它第一次试图以纪实的态度讲述他们的故事,这种方式获得了那些仍在底层苦苦打拼的大学生们的情感认可。但“蚁族”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异化,围绕它逐渐形成一个共赢的名词炒作集团。

  在传播意义上,“蚁族”的走红是名词炒作的成功案例,但在学术意义上,“蚁族”是一个伪概念。一个新学术概念往往是对一种从未有过的现象进行的概括,而传播者声称的“蚁族”的四个特点———大学生、高智、聚居、低收入———却毫无新意,每个年代每个国家都有这类人。所以“蚁族”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只是一个便于传播的名词。如果说最初的流行是出于媒体对社会的关怀,那么现在的过度传播则是因为某些媒体刻意的炒作。在北京,记者们扫荡了唐家岭、小月河,接着他们还试图将蚁族的调查扩展到上海、广州。而那些被采访的蚁族呢,报纸需要他们,杂志需要他们,电视台需要他们,网站需要他们,需要他们放下自己的生活,去赴这场舆论的盛宴、名词炒作的狂欢。当媒体的轰炸过去,那些被骚扰过的人们还剩下什么?

  不错,媒体最初是带着极大的同情去关怀他们,但现在却被媒体异化为夺取眼球的名词炒作。大众传媒用一个概念将一个群体从我们身边剥离出来,造成一个抽象的悲情群体。在媒体有意无意的主导中,蚁族这个概念散发出浓重的悲情意味。那些报道的口气千篇一律、笔调灰暗,记者们显然希望获得更悲惨的猛料以吸引读者。而那些只是蚁族的一面,不是蚁族的全部。媒体把这个群体日益悲情化,除了夺人眼泪,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何益呢?事实上,哪个年代哪个国家没有所谓的“蚁族”呢?80年代那拨年青人不少住着筒子楼,纽约高楼的地下室也住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走出校门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要想获得体面的生活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打拼过程,没有天生的优越环境,任何人都应该以不断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认可。如果媒体过度渲染他们生活工作上的苦难和障碍,如果随意给奋斗中的大学生扣上蚁族的帽子,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影响他们奋斗的激情,而那些报道也极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我们关注大学生发展,关注买房难、收入低、就业难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准备好了去炒作一个伪学术概念。所谓的“蚁族”问题其实是每年都在讨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换成另一锅汤而已,而通过创造新概念讲述老问题,似乎成了当今中国媒体界的传播手段。“蚁族”炒作集团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大众传媒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社会价值时应当分开来,呼吁社会问题的解决就老实客观地分析,倡导社会价值时就应该倡导主流健康的价值理念,不要为了前者故意歪曲后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狂欢  狂欢词条  概念  概念词条  学术  学术词条  传播  传播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